APP下载

试论兰州太平鼓中的文化借取现象

2016-02-28王思雨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兰州

王思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试论兰州太平鼓中的文化借取现象

王思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兰州太平鼓是一种传统民间乐舞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兰州太平鼓不断从其他文化中借取新的文化要素。本文通过对兰州太平鼓的介绍,阐释其独特的文化借取现象。

关键词:太平鼓;文化借取;兰州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传统的民间社火杂耍活动。每年元宵节,各村村民自发组织起闹社火、打太平鼓、舞狮子、跳旱船、踩高跷等活动,以这样的活动来庆祝元宵佳节。经过数年的发展,创新后的太平鼓融入戏曲舞蹈和武术精髓,将传统打法与专业表演相结合,其中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平鼓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借取了农耕文化、祭祀文化以及战争文化等要素,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农耕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为农业,老百姓常说的“民以食为天”,即是依赖农业的典型体现。而由此衍生的文化可谓多姿多彩,太平鼓中即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主体——农耕文明。

兰州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四季干旱缺水,不及南方的和风细雨。而兰州的永登县、皋兰县等地至今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地区,高原气候加之相对贫瘠的土地,加深了老百姓对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渴望。太平鼓便成为老百姓向上天诉说愿望的一种方式,鼓点阵阵好似雷声,舞动太平鼓渐渐成为老百姓祈祷来年丰收的一种仪式。有记载称:“甘地寒气闭塞,春初非击此鼓则地气不融合,岁必不熟。”

现今,兰州太平鼓一般伴随着民间社会活动,开始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并于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顶峰结束。这个时间正是立春过后,农民准备播种新一年的农作物的时节。因此,老百姓认为舞动的太平鼓是来年丰收的好征兆。另外,太平鼓上绘制的龙的图案,也表现出老百姓借龙图腾来表达对农作物生长顺利的向往。

二、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也属于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人们常常通过祭祀活动来驱赶不好的事物,求得平安、健康、顺利。而从太平鼓的起源来看,太平鼓与祭祀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祭祀活动中就有鼓乐之声。《诗经·周颂·执竟》中提到“钟鼓喤喤,磬元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及”。而《诗经·鲁颂·有瞽》中的“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展现出宏大震撼的祭祀场面。同样,《诗经·商颂·那》中“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反映繁复盛大的祭典仪式中,击鼓以娱神明,祈求神明降福的宏大场景。

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就有“伐鼓祭社”的说法,历代延续至今便有了春节闹社火的习俗。每年阴历正月初三起社火,各村的太平鼓队就敲起锣打起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叫做“扫街”,以此来扫除各家各户的霉运与晦气。“扫街”过后,各家各户还会在鼓队的带领下来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山神和土地神,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例如,在皋兰县水阜村如凤山上有一座灵峰寺,寺院里有大佛殿和娘娘庙。每逢正月,社火队扫街之后都会前往此地祭拜、鸣鼓,借助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全村村民平安兴旺、年年丰收。而此时,一些青年男女也会尾随鼓队前往烧香拜佛,以求得一段美好的姻缘。

另外,太平鼓面上所绘制的太极八卦图也传达着“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信念,以达到“极天下之己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效果。

当地的百姓认为,太平鼓是祭祀活动时的重要法器。因此,打太平鼓在过去被认为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每年正月过后都要将鼓封存,到来年正月才可以再开封。

三、战争文化

自古以来,战争就不断地发生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而由此产生的文化古迹也数不胜数。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烽火台、狼烟等,都是战争带来的文化符号。而兰州的太平鼓,也有起源于战争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发展到今天,太平鼓仍然保留着战争遗留的痕迹。

首先,太平鼓的阵型排列借用了战争中的排兵布阵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四方斗风”“八面埋伏”等阵型,都是从战争中借鉴而来。多变的阵型和节奏感极强的鼓点,加之上百人同时舞动的宏大场面,使人不由得联想到打仗时激烈的画面。而在古代战争中,也有专人负责吹响冲锋号和击鼓的传统。

其次,太平鼓手也处处体现着古代将士的风貌。据史料记载“兰州太平鼓技术流派以武术流派划分,如大红拳和小红拳流派,结合技巧、舞蹈、军事等内容而成”。因为太平鼓本身较重,在表演时又需要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如“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堂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所以太平鼓手多为年轻力壮的男性,而且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和体能训练。

再次,鼓手的服装也可以说是由战争演化而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将士们行军打仗的衣服都要求精练、宽松、便于活动,我国军人在训练时所穿的迷彩服,宽松、便于隐蔽便是其最大的特点。同样,太平鼓手们的服装也要宽松、舒适,便于击鼓和变换动作,红白色调与鼓身相得益彰,既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也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美感。

最后,太平鼓方阵中所用的牙旗类似于古代打仗时所用的旗帜。扬之水《幡与牙旗》一文中说道:“作为‘将军之旌’的牙旗,则独树‘一帜’以它的格外高大特立于他旗之上。”可以看出,在战争中旗帜起到指挥的作用,与现今太平鼓中的牙旗作用一致,也有气壮山河之感。

综上所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又借取了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战争文化中的相关要素,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但在文化的耗损机制仍强于建设机制的今天,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参考文献:

[1] 冯小琴.兰州太平鼓文化内涵阐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7):70-73.

[2] 李贤年.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及其文化功能新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1):48-51.

[3] 那贞婷.西北农耕文化的象征与隐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9):57-6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63-01

作者简介:王思雨(1993—),女,辽宁开原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兰州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兰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
我的兰州梦
外公的梦叫兰州蓝
兰州琐记
大美黄河之滨,绽放如意兰州
黑夜的献诗
兰州炸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