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与改进空间

2016-02-28王明亚乔玉为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时效性真实性本土化

王明亚 乔玉为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浅论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与改进空间

王明亚乔玉为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本文从中西国际新闻传播概况入手,正视世界范围内国际新闻报道中带有的不可避免的立场、观念甚至偏见,讨论了我国国际新闻报道实务中可以改进的六大方面:第一,坚持新闻真实性,提高时效性;第二,拒绝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报道模式;第三,提供必要的新闻背景信息;第四,不规避本土社会的敏感议题;第五,国际新闻记者时刻不忘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第六,推进国际新闻的“本土化”报道。

关键词:国际新闻;本土化;真实性;时效性

从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到中国援建非洲轻轨铁路等基建项目,从派遣长期医疗队赴埃博拉疫区到领衔创设亚投行,综合国力正在崛起的中国也正在努力地树立自己“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包括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内的硬实力,以及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力在内的软实力。其中,软实力既是构建国家形象的基础,亦是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新闻传播水平尤其是国际新闻报道传播水平是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国家形象的改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来看,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由国际新闻报道构建的本国传媒品牌形象存在着正相关的匹配关系。我国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均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积极培育全球媒体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有30%的赛事报道稿件(包括中外文稿件和视觉稿件等)被西方媒体采用;[1]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业已覆盖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受众过亿。但从整体上来看,涉及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传播业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将从中西国际新闻传播概况入手,在正视世界国际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立场、观念甚至偏见的基础上,探讨涉中国际新闻报道实务中可以改进的方面。

一、中西国际新闻报道:传播秩序不平衡背景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中西(国际)新闻传播秩序仍然处于失衡状态,尽管这种失衡正在逐步被矫正。这种传播秩序的失衡表现为媒体配备、技术的失衡,如有的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试图在因特网世界重筑自己的霸权神坛;传播流向的失衡,西方媒体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国际新闻的业务市场,向欠发达国家的受众大量输送精心筛选的新闻主题和新闻视角。例如,《纽约时报》对中国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盛典共做了24篇报道,其中负面报道15篇,所选主题多集中在“裁军”“武器装备”“雾霾”“股市”等议题上,且多采取质疑或否定的态度。在这种失衡的传播秩序中,中国和西方的国际新闻报道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的筛选标准和报道主题上。以美国为例,根据一项针对美国三家主流电视网的调查,在20年间,晚间新闻里国际新闻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且当涉及本国时,国际报道的比重还将增加。[2]概括地说,美国媒体报道他国的标准主要有:第一,经济利益重叠度高,如若一国和美国的经贸量大,该国的经济新闻则更易进入美媒的报道视野;第二,一国内是否有常驻西方国际性通讯社记者,若有,则关于该国的西方国际性通讯社的新闻稿件容易被采用;第三,一国的综合国力越强,国际社会地位越高,影响力越大,越易被美国媒体报道;第四,在文化和地缘上越与美国接近,越容易被报道。其中,贸易量多寡和存在西方通讯社与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子。英国学者菲利普·冈特认为,西方报纸的新闻选择会受经营管理、编辑记者价值观、行业竞争等影响,而经营管理是其中更重要的影响因子。[3]相较而言,我国主流媒体对涉中的国际报道还是“以政治考量优先兼顾经济利益”的原则,为了避免政治风险,在很多涉及重大国家或社会利益的新闻事件中报道迟缓甚至报道缺位,反而给猜疑和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外国媒体。

那为什么说中西国际新闻报道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呢?这是因为,尽管许多西方媒体一贯包藏“妖魔化中国”的不良图谋。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干扰,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彼此时出现的偏差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陆银味曾分析过《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同期对彼此国家报道的内容,发现《人民网》对美报道中,否定性报道占13.3%,极否定报道占21.2%,负面报道共计34.5%;而《纽约时报网》对中国的负面报道量高达55.3%,但其中持极否定态度的报道较少。两家网站对对方国家的正面报道都较少,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政府新闻上。[4]可以看出,双方的报道视角与态度均与各自国家的政治利益相一致。国际新闻报道符合本国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诉求,这在中西方具有普遍性。

二、国际新闻报道有立场甚至偏见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但在新闻实践中,大部分新闻报道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明显或隐晦地表达着一定的立场、观点甚至偏见。国际新闻报道尤为如此,这主要是因为:

(一)国际新闻报道服从于本国政治利益

施拉姆认为,“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与价值观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他国新闻时要代表本国或本社会的信仰与价值观,如CNN在报道很多重要的世界性会议、活动之前,都会征询美国政府的意见以得到官方认同,使自己成为国际传播中的美国政府讲坛;中国媒体在报道有关西方国家的新闻时,也会站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去呈现新闻事件,事实上我们不但这么做了,我们还旗帜鲜明地强调着维护国家利益、与党和政府保持同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每天都源源不断地通过对外供稿或对外广播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

(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易造成记者的认知偏见

记者若不熟悉驻地语言,生活方式与在驻国社会有差异,以及报道立场和评价标准不同,均会导致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无知和偏见。例如,在有关巴以冲突的报道中,以色列媒体对偏好武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派系称为“鹰派”,但又会将巴勒斯坦同样倾向于武力卫国的行为定义为“极端主义”。此外,新闻镜头的选择性呈现也会导致国际新闻报道不能准确地呈现现实。

(三)媒体公关可能影响国际新闻报道的态度

我们知道,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几乎都设置了一个相同的部门——公关部,专门负责公司的危机公关或者管理与媒体或社会的公共关系,甚至向媒体递公关通稿以建设相关品牌的可信度和美誉度,或直接推介具体商品。相似地,国家政府对本国甚至他国的重要媒体都有公关的动作。新闻发布会、吹风会、刊发国家形象广告和政府要员接受访谈等都是政府进行媒介公关的常见做法,像美国就有数家知名公关公司为国际客户提供服务。而这些多种多样的媒介公关动作也势必会影响媒体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的立场、态度等。

另外,基于意识形态交锋或某些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我们也不能排除确有媒体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采取恶意诋毁他国形象、歪曲事实的报道手段。例如,在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中,包括CNN在内的一些西方媒体对事件进行扭曲式的报道,臆测性地宣扬所谓中国政府“镇压”藏人、西藏局势持续恶化等不实信息,中国形象及中国人民的感情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伤害。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际新闻报道改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三、我国的涉中国际新闻报道可在哪些方面改进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在若干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逐渐步入转型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大题材国际报道手段的多元化。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外事活动时,我国媒体相应的报道强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升级。例如,针对近两年愈演愈烈的中国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持续跟进,采取了多元的报道角度和形式(如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等)。二是国际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直播化在不断加强。例如,2016年两会期间,央视英文新闻频道就完整直播了发言人针对南海问题的现场回应。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内容上,仍不善于将报道意图和态度巧妙地隐藏在新闻内容中,报道题材仍不自主地跟随西方媒体;在报道手法上,仍存在宏大叙事有余,细节呈现不足、新闻信息核实不够等短板。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对于我国来说,很大的意义在于,一是让中国了解一个更加完整、真实的世界,这样有助于中国真正解放思想,开放胸襟,用时代的眼光去定位自己,正确和恰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让世界更准确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化解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有效抵制妖魔化中国的不良传播,架起一座中国与世界友善、有效沟通的桥梁。

因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改进我国的涉中国际新闻报道:

(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时效性

“保持新闻真实性”这句话虽老生常谈,看似简单,却最难付诸实践。列宁说:“我们应当讲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新闻本质上应该是“真话”构成的文本,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国际新闻报道当然也不例外。此外,国际新闻报道还要求“快”。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资讯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或者时效已经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反应速度成了主要制约因素。在马航MH370空难中,中国媒体的报道反应速度就明显滞后,重要的灾难细节和营救、处置进程信息都是由外媒率先报道的。在这次国际新闻报道竞赛中,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陷入了无力和尴尬的境地,丧失了一定的公信力。这表明,中国媒体在报道真相、击溃流言的速度和力度方面还没有下足功夫。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就可以有效避免“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走遍千里”的被动局面。

(二)应摒弃绝对主义报道倾向,汲取平衡报道的优势[5]

在这样的新闻理念下,涉中国际报道会出现非黑即白的“绝对的好”与“绝对的不好”,从而导致报道态度上的绝对自我肯定或绝对自我否定。这种过于自信和过于自卑的报道倾向,非但无助于有效地向海外受众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反而会引起受众的反抗式解读或误解。根据霍夫兰的说服理论,如果受众最初持反对立场,那么进行劝服时应采取“两面提示”的策略,比只提供一面之词更容易达到说服目的。2013年4月,新疆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采访对象大多是中国人,报道中也没有出现其他不同的声音,这就会给受众(尤其是那些本就对中国不友好的受众)造成错觉,猜疑中国政府可能刻意遮蔽了某些真相。

(三)提供必要的国际新闻背景知识给受众

CBC与皮尤大众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均认为,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背景知识。[6]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表示,媒体提供的国际新闻经常使人困惑,而国际新闻记者应该对此负大部分责任。所以,国际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应提供清晰、准确的新闻背景及语境,不依赖于叙述耸动性的孤立的“新闻事件”。这其实也是要求我们的国际新闻记者在生产新闻时要摆脱“传者本位”的理念桎梏,接纳和贯彻“受众本位”意识,多些服务意识,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文本。

(四)勇于报道具有显著新闻价值的事实,不规避本土社会的敏感议题

2013年4月,冰岛女总理偕夫人访华。央视在新闻联播报道中刻意回避了该女总理的同性恋身份及其同性伴侣,这引发了“寻找夫人”的网络集体行动,并以此表达同性恋群体的诉求。而另一方面,中国很多市场化的媒体以软新闻的方式着力凸显了女总理的同性恋身份。同性恋虽然不是疾病,甚至在世界上已经有20多个国家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其仍是中国社会的敏感话题,媒体和大众对该亚文化群体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所以,目前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环球时报》英文版、《中国日报》海外版等对有关同性恋的新闻报道,其积极程度、正面程度不输西方主流媒体,但他们的中文版或国内版却仍然对同一事件回避报道或报道时态度保守暧昧。这既不符合求实的新闻报道原则,也不符合新闻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

(五)国际新闻记者要保持知识的丰富性与专业性

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至少有一门外语必须过关,同时也绝不能放松对中文表达功力的巩固和提高。深度掌握中国国情是有的放矢搞好涉中国际新闻报道的基础,毕竟海外受众是透过国际新闻记者的视界和作品了解中国的。所以,绝对不能忽视对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全面把握。此外,对于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也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涉猎和积累。例如,在马航MH370事故中,涉事波音飞机的发动机本身竟然可以向外发射信号,以便找寻飞机的去向。如果是长期关注航空业或飞机制造业的记者,他在采访中就会追问发动机制造商有关问题。可惜绝大多数中国媒体记者都缺乏这样的学习积累,只好言常人所言,录常人所见,难免降低了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

(六)加速国际新闻的“本土化”进程

所谓国际新闻“本土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我们对外传播国内新闻时要充分照顾到外文的表达习惯、外国社会的风俗人情、外国受众的阅读习惯等,使得新闻报道能够取得最大程度的传播效果。二是指将外国新闻传播到国内时要力求保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观点的多元性,力求为国人传达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只有加速推进这样一个国际新闻报道的“本土化”进程,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外互通、信息与国际接轨的有利、有效的国家发展环境。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社长杨振武在《人民日报》撰文,就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这个问题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包括通过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故事载体和人格化符号三个管道来解决这个问题。[7]这其实就是加速国际新闻“本土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四、结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诸方面,我们还有必要从拓宽国际新闻传播渠道、加强驻外采访硬件和软件实力等维度来提升国际新闻报道水平。诚然,这些方面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从理念到实践一步步、一点点地去改变。但唯有理清当下我国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脚踏实地,才能够真正让在伊拉克战争引爆的新闻大战中“新华社十秒领先全球”的辉煌变成我国国际新闻报道常现的一瞬。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奥运报道团:用新闻报道增强国家软实力[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10/14/content_10192 901_2.htm,2008-10-14.

[2] 陈红梅.美国媒体是怎样报道国际新闻的?——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J].新闻记者,2011(12):20-24.

[3] 李东.西方媒体国际新闻报道透视[J].国际新闻界,1999 (2):12.

[4] 陆银味.不同视角下国际新闻报道之研究——对《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关于对方(美、中)新闻报道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4):19-23.

[5] 晓德.国际新闻报道“病灶”剖析[J].中国记者,2011(6):86-87.

[6] 约翰·欧文,等.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

[7]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人民日报社社长这样回答[DB/ OL].http://www.chinanews.com/ll/2015/07-01/7377765. shtml,2015-07-01.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34-02

作者简介:王明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乔玉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效性真实性本土化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广告的真实性
增强基层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