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阵地在凝练与传承高校文化中的作用

2016-02-28冯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

冯婷婷 倪 兵 刘 敬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网络阵地在凝练与传承高校文化中的作用

冯婷婷倪兵刘敬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1430)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作为蓬勃发展的一代,同时也是互联网重要的使用群体。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建设网络阵地,把握网络阵地主动权,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高校需要正确利用好网络阵地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从而达到传承和凝练高校校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阵地;高校文化;新媒体

一、研究背景

工信部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公布,我国网民人数达6.5亿人,3G、4G用户总数已突破6.7亿,其中4G用户达2.25亿。从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飞速的发展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介,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先进文化的领头羊,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互联网开拓凝炼和传承文化的阵地,倡导科学精神,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国内外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早于国内,在网络技术成熟度方面占据优势,对于“高校建设网络阵地”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在网络阵地建设的技术方面研究较为深入,成果相对丰硕。而且从国外立法来看,网络安全都有相关完善的法律程序来监管,重预防而非事后惩治,这为网络阵地建设的过程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需指出的是,国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注重宏观研究,而对微观研究不够深入。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对网络阵地的建设也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国内学者对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产生的影响以及问题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课题的探讨与研究,为网络阵地建设对高校文化的传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理论研究范式。但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从宏观上论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等问题,在技术方面加强管理上研究不够,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三、分析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及高校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3G、4G网络的迅速普及,通讯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在高校中,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的优势,能够快速发现和接受新鲜事物。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高校需要突破传统媒介,继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用来传播和发扬高校文化的空间,开展网络阵地建设,紧跟时代潮流,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

(二)分析高校文化的概念

高校文化作为校园中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是大学校园的精神核心。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及教师,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一种文化形态所衍生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教育真谛与大学本质的根本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起点是对教育的态度、对大学的认识。

四、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对校园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创新理念,促进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

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环境,为更好地适应运用新技术,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互联网平台中充斥着各类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要牢牢掌握网络阵地主动权,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到既充分重视网络教育作用,又要重视现实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自信意识,提高预见性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传承文化的新阵地,网络对师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已对互联网产生依赖,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会掺杂大量的不良信息。因此,传承和创新高校文化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的“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方针。提高预见性,要坚决抵制不利于高校文化传承的各种不良思想,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和技术,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自信意识。

(三)重视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时效性

互联网时代,建设高校网络阵地需要一支既懂新媒体技术又懂高校文化建设的新型队伍,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高校文化传承的实现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加强队伍建设,在党委领导下,与高校宣传委、网络中心、工会及教师代表等方面人才共同协作。这支队伍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走向,注重时效性,抢占网络阵地主动权。只有抓好队伍建设,才能正确把握网络阵地对高校文化的传播方向,增强高校文化传承的自强意识。

五、发挥新媒体优势,建设高校网络阵地新举措

以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被人们广泛使用,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以其强大的传播魅力感染了无数用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一)建设独具特色的教育网站

新媒体时代,建设网站要突破传统网站的限制,集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集新闻传播栏目、常规性栏目、讨论区及服务区于一身,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既要注意实用性,又要注意网站的吸引力。网站主要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贴近师生互动为主,资源丰富、信息多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网站建设需动静结合,既要体现网站传播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如在网站首页设立新闻区、焦点栏目区,方便校园重大新闻、校园文化的及时传播,又要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如设立搜索引擎、设置外链接、组织各种网上活动、建立网络聊天室等。使网站功能更加丰富,切实成为高校网络阵地的一部分。此外,高校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建立如“社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志愿服务类网站”等各种主题鲜明的特色网站,与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

(二)建设互动交流的传播渠道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使用广泛,特别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网络平台的应用,已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学生通过各种移动App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讨论。因此,高校要及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如创建党团网站、QQ群、微信群等,以此来加强学生和教师、学校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信息的流通方向。同时,学校还应该与通信公司联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送不同的活动,打造虚拟交流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互联网时代,教育者要重视网络教育的开发,紧跟高校文化建设的步伐,建立“网络培训中心”“教学资源中心”,发布电子书、录制上课视频等,教师可以精心完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实时教学的有效互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养成经常性学习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和校外教育资源联合,建立名师公开课、名人演讲、纪录片等视频体系,开发虚拟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四)开展线上活动

为建设好网络阵地,达到服务于校园文化的目的,高校可开展网络文化节、微电影创作大赛、拍客大赛等活动,可以以手机为载体,开展微信公众号建设活动、微文征集等活动,既调动学生对新媒体文化的积极性,又能够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将线上线下进行有机结合,筑起一道特色的科技文化风景线,同时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还可以将校内文化在校外进行传播,对高校自身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提高社会影响力。

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高效、合理地利用网络阵地不仅有助于有效传播校园文化,也极大地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分析网络阵地及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校师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建设网络阵地的路径及相关措施。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仍存在不足之处,对以上问题仍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9-112.

[2] 王婷婷.媒介融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胡继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3-7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45-01

作者简介:冯婷婷(1985—),女,辽宁凌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软件工程。倪兵(1978—),女,四川蓬溪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教育。刘敬(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新媒体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