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江县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系探究

2016-02-28刘盛伟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8期
关键词:村村通县乡管理体制

刘盛伟

(作者单位: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广播电视台)

罗江县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系探究

刘盛伟

(作者单位: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广播电视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工作有了全面的发展,为了切实贴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国务院提出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罗江县自实施以来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广播电视;管理系统;村村通

2006年,罗江县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根据川委办〔2006〕17号文件精神,实行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的“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垂直管理模式,不仅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还被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社会管理》杂志刊载,2008年1月被评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向全国介绍推广。

1 基本情况

罗江县1996年12月复县,是一个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区域的农业小县,面积447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20.4万;现辖10个镇,109个行政村。复县后,罗江县广播电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闻宣传为龙头,以事业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为突破口,努力做到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有新提高,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新速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新突破,进一步壮大广播电视的综合实力。

2 罗江“村村通”建设情况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结束。根据第一轮工程实施效果,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历来是广电事业建设的重点。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被誉为“得民心、顺民心、暖民心、稳民心、聚民心”的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罗江县广播电视局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4年全县实现了县、镇光纤电视大联网,2006年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从而大大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3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村村通”成果

要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就必须理顺管理体制,落实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过去罗江全县乡乡有广播电视站,一直实行“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机线员人头经费通过县财政从广电事业经费中切块下拨到乡镇。日常工作由所在乡镇安排,接受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福利待遇由乡镇负责或乡镇广电站自行解决。这种管理体制在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罗江农村有线广播达到省级标准,1992至1993年中,有4个乡镇分别建起了电视差转塔。但是1996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制约,全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开始滑坡。到2003年,县到镇、镇到村的广播线路全部中断,镇广播室全部关停,差转塔全部停止工作。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意见很大,要求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的愿望异常强烈。

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广播电视站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形成了“宣传和行业管理失控,专职不能专用,事业发展缓慢”的局面,严重阻碍着“村村通”工作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广电局决定对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

2006年6月,罗江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广电局对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并作了大量地考察调研走访,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出《罗江县广播电视站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支持广电局的改革,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乡镇广播电视站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做出“广播电视公益性职能由县广播电视台承担,经营性职能由县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规定。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县广电局垂直管理的新体制正式实施,成立了镇广播电视服务点。

“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在全国是一个创新,市、省、国家广播电视刊物也相继刊载了罗江县的经验交流文章。全国有十多个县、市到罗江县参观学习,它使农村广播电视资源又一次得到有效整合,该经验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

4 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效果明显

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的推行,进一步理顺了基层广播电视的行业关系,明确了乡镇站的工作职能,为“村村通”长期通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使基层广播电视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促进了广电事业与广电产业的协调发展。

实行垂直管理后,宣传阵地得到稳固,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全县通广播。我们采取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技术,接通了县、镇、村、组四级广播。镇、村两级广播室设备全部更新,稳固了宣传阵地。阵地稳固后,一大批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村村通”传输到了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行垂直管理后,事业建设步伐加快。过去在“文广中心”编制中,广播电视缺乏独立性,办公条件不完备,对外服务窗口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位置偏僻、场地狭窄。实行垂直管理后,重新建立镇广播电视服务点。镇政府提供服务点的办公场地。对外窗口选在好口岸,宽敞明亮,按照统一标准装修,整洁醒目。工作职责、制度、公示一律上墙,为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广电部门的服务、管理水平,以及同镇党委、政府的密切关系。农民安装广播电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新用户的发展速度加快。

实行垂直管理后,全县10个镇广播电视服务点的26名工作人员,他们拥有服务农民群众的工作热情,他们分片负责,任何时候都优先满足农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努力保障农民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

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口碑,在“5·12”地震灾害中也经受了检验。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强大的地震也给罗江县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前端机房被毁,县城、乡镇光纤被撕断,录音录像设备被损毁,发射塔被扭弯,镇村组喇叭被震坏。一时间,传达党委政府的指令、指导抗震救灾的具体措施都面对地震灾害的强烈挑战。

在灾害面前,县广播电视局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成立了节目采编组、抢险维修组、技术服务组和后勤保障组,齐抓共管,分工协作,打响了广播电视畅响主弦律的攻坚战。当天14点45分,我局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指示各镇广播电视服务点,做好抗震救灾的准备工作。要求10个镇广播电视服务点的26名工作人员,每个镇除1人留守值班外,其余的火速赶往村组,修理被损设备,了解受灾情况,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搞好抗震救灾工作。镇广播电视服务点进行垂直管理以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这次5·12抗震救灾镇广播电视服务点凸现出的作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对“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县广播电视局对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后,是一支作风硬、纪律严、善于打恶仗、硬仗的快速反应部队。

对县乡管理体制探索的实践证明,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猜你喜欢

村村通县乡管理体制
新时代推进县乡人大工作的思考
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思考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县乡人大工作的关键
温州:聚合力 攻坚客车“村村通”
广播村村通 村民百事通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从村村通看我国天然气改革的未来
县乡一体化探索呈加速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