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奇葩说》为例探析网络综艺节目的成功要素

2016-02-28吴琳玲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8期
关键词:奇葩说奇葩综艺

吴琳玲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以《奇葩说》为例探析网络综艺节目的成功要素

吴琳玲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近年来,网络综艺节目倚靠自由的互联网平台以势不可挡的姿态从传统电视综艺手里抢占市场,一大批网综节目一改往日成本投入低、制作效果差、同质化严重的面貌,以精良的内容、大胆的创新、多元的样态赢得了受众的追捧和喜爱,其中由爱奇艺精心打造的说话真人秀节目《奇葩说》可谓网综界的翘楚。本文以《奇葩说》为例,主要从热闹娱乐的节目风格、参与互动的平台优势、情节悬念的极致而为、情感参与的价值碰撞、思想引导的终极诉求等几个方面来探析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亮点及成功因素。

奇葩说;网络综艺节目;创新亮点;成功因素

作为一个传统电视人,不得不承认,新媒体时代已经浩荡而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终端铺天盖地的普及,使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茁壮长大,相对自由灵活的体制、雄厚的资本积累为视频网站催生了一大批自制综艺节目。2014年11月29日晚,网络辩论真人秀《奇葩说》正式在百度爱奇艺上线,仅2小时,播放量突破百万,微博热门话题榜上,《奇葩说》以近1亿次的访问量登顶综艺话题榜,播出以来,《奇葩说》第一季点击率突破2.6亿次,第二季突破6亿,成为视频网站第一个“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如今《奇葩说》已经制作到第三季,豆瓣评分依旧保持在8.3的高分,当之无愧成为国内网络自制综艺新标杆。

本文受王同元提出的电视“综艺五要素”理论启发,从热闹娱乐的节目风格、参与互动的平台优势、情节悬念的极致而为、情感参与的价值碰撞、思想引导的终极诉求等几个方面来探析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亮点及成功因素。

1 热闹娱乐,制作过程中的一切努力旨在为观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欢乐

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普通人的生活压力较大,渴望在精神文化产品中得到放松和满足。由此,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较为亮丽的演播厅布景,趣味的服装造型,任性可爱的花字,都是为了形成视觉效果上的轻松氛围,烘托整个节目的气质和调性。当然,除了硬件上的,核心的内容更是热闹娱乐的极致展现。《奇葩说》由马东主持,高晓松、蔡康永两大才子担任常驻嘉宾,另有特邀嘉宾,现场由两队队员进行你来我往的话题辩论,从人员、人数上就是一个热闹的场,虽然是辩论赛的形式,但是选手观点丰富犀利随意,思想前卫,颠覆传统,频出金句,整个过程好不热闹。连主持人马东的广告植入亦是一次娱乐创新。如“喝了就能活到99的莫斯利安酸奶”“时尚时尚最时尚,时尚得不能再时尚的美特斯邦威”,并在最后配上“有钱就是任性”,“感谢大金主”等调皮的语言,这种夸张调皮的广告植入自然幽默,比很多扭捏作态、夸夸其谈的广告嵌入要高级得多,也更易接受。

2 参与互动,最大程度地受众参与和即时互动是网络综艺的一大法宝

相较于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视频网站的优势体现在线上线下的即时互动上,这也是《奇葩说》的一大杀手锏。在节目过程中,观众通过选择按键的形式直接决定选手的命运,左右节目发展走势。每一位选手发言完毕后都会公布双方支持率,这也是观众在节目中的话语表达形式。而这种表达形式被爱奇艺发挥到了极致,线上线下活动双管齐下,除了节目、嘉宾、选手的微博宣传,百度贴吧、节目主页、见面会、衍生产品售卖等活动建设迅猛、抵达有效,并开展了话题投票,弹幕及时吐槽等形式最大程度地将观众拉拢到节目效应中;同时,主持人和选手可以通过官方弹幕一起观看节目共同评论,做到及时反馈回应。相比较而言,电视综艺节目虽在努力加入新媒体的各类互动元素,如弹幕尝试,微信互动和滚动字幕等,但是效果显然不如网络来得快速、直接。

3 情节悬念,节目话题的可辩性较高,争锋相对,悬念丛生

节目中每期都会选择一个话题,即辩论议题。如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漂亮女人该拼事业还是男人、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份子钱该不该被消灭、不生孩子有错吗、分手了该不该做朋友等,可以看出,节目团队选择的话题多是可以引起共鸣的社会话题,此类话题没有标准答案,在辩论过程中反映价值选择。据统计,第一季共22期中情感类话题就有12期,主要包括婚姻、情感的选择。这类话题容易吊起观众的胃口,观众的心理认同在节目过程中因为辩论被说服、反转、反悔、选择,这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跌宕反复情节,环环相扣,并留有最终悬念,即谁将被淘汰出局,谁又是本期最佳辩手。

4 情感参与,各路“奇葩们”的价值碰撞

在笔者看来,情感参与不仅是观众的层面,从更广义的维度来说,也是节目每类参与者的参与。这就得说一说《奇葩说》里的“奇葩”们了。奇葩选手、奇葩团长们、奇葩言论,没看之前的想象,奇葩之间的辩论也许是恶俗、喧嚣的,就像之前的网络综艺,看过了发现不然。“奇葩”一词本是指奇异而美丽的花朵,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发展至今,却是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离奇、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世间罕见。又多指一些人行为和思维异于正常人,做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可在节目中的奇葩们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先,主持人及团长——“马晓康”组合。毋庸置疑,这是一组雄辩一方、情商高超的公知人士,他们具备超强的话语能力,具有话语权和一定量的“粉丝”;其次,各界奇才的选手们,有来自名校的老师、学生,有演员、有白领,有华裔,如马薇薇是来自中山大学辩论队,曾任新东方老师,颜如晶是马来西亚华裔,范湉湉是演员、主持人。选手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深厚的学习背景和生活阅历,这些选手在辩论中展现的辩才可谓是精彩不断,且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最后,奇葩男神女神,从第一季的李湘、杨澜、柳岩、贾玲到后面两季的林心如、张雨绮、大张伟等,这些“女神”的出现丰富了场上的人物角色,增添了看点和笑点,也为辩论补充了更多的话语和选择,如智慧超群的杨澜、阅历丰富的李湘等都为节目贡献了有质感的对话。

5 思想引导,畅所欲言的自我表达,“三观”正

任何节目都不能脱离导向,网络综艺亦然。《奇葩说》之所以如此成功,我认为核心要素是——代表着90后的话语表达。这是爱奇艺牟頔团队制作的节目,牟頔本人是85后,团队几乎全是90后,年轻活力、敢想敢做是这个团队最大的亮点。这也造就了《奇葩说》不造作、不虚伪、爽气、霸气的风格。但是给选手以最大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那么这个导向的“度”由谁把握?我们看到,节目的后期导演承担了第一道关卡,以删减、打“哔”音等方式做到导向的第一重把握。在《奇葩说》第一季之时,笔者认为它的三观还是很正的,如在“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这一辩题中,在双方都跑偏的情况下,蔡康永及时站出,厘清思路,中正客观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升华了这一辩题的意义,为大众传达了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真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内,一定是有人来引导价值走向的,有时是主持人,有时是团长或嘉宾。

6 结语

作为网络综艺节目的标杆之作,《奇葩说》的成功来之不易,选手们看似奇葩的观点和言论,正是新一代人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反映,今后的网络综艺节目,应继续充分运用“综艺五要素”的指导精神,结合互联网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质,制作生产出更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综艺节目。

[1]昌茂.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思考——以《奇葩说》为例[J].传媒e时代,2015(8).

[2]王怡琳.《奇葩说》一个“生产者式”的大众文本[J].南方论坛,2015(5).

猜你喜欢

奇葩说奇葩综艺
“空中奇葩”验证机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奇葩少年欢乐多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如何“量产”《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