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言情小说改编成剧过程中的受众心理分析
——以《何以笙箫默》和《云中歌》为例

2016-02-28曾固叶何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8期
关键词:受众小说

曾固叶何 川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

网络言情小说改编成剧过程中的受众心理分析
——以《何以笙箫默》和《云中歌》为例

曾固叶1何 川2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

网络言情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建构了一种女性至上的社会结构,为现代女性营造出一个爱的乌托邦。现代女性借此舒展压力,获取心理上的满足。也正是由于网络言情小说的海量读者、超高人气,一些网络言情小说获得影视制作方青睐被改编为电视剧。内摹之本通过更宽的渠道呈现在大众眼前,网络言情小说原来读者的心理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转变。

网络言情小说;电视剧;改编;女性心理;读者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和《琅琊榜》的热播,将早已完结的网络言情小说推到了剧迷们眼前。近两年收视率颇高的《风中奇缘》《甄嬛传》等剧,事实上也是由网络上成名已久的小说改编而来。这些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言情小说,在开篇之初即已有大批粉丝,因网络言情小说固有的特点,如男主或俊美不似凡人,或温文尔雅有君子之风等,因而赢得了大批小说迷的赞美,甚至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小说原名为《云中歌》)未开拍、开播之前,已有粉丝建立了“刘弗陵吧”,并高呼要去西安平陵看望陵哥哥等言语。这种源于看小说就自发性将自我代入的情感在一批小说迷中随处可见,当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后,这种自我代入是否还在呢?又是否演变成其他心理?本文以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和《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为例,探讨在此过程中受众心理的变化。

1 网络言情小说概述

网络言情小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言情小说一般都是沿袭了以往对言情小说的定义,在其前方加了“网络”二字,究其根本,是源于现下言情小说的传播和阅读方式而言,即PC端和手机。

业界通常把1999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为网络言情小说的鼻祖,这是网络言情小说的初始阶段。2000-2005年,是网络言情小说的第二阶段,这时期以《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此间的少年》为代表。2005年之后,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这时期的网络言情小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全面走向类型化。这一时期以《步步惊心》和《致青春》为代表。已有的资料表明,在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言情小说中,收视率和影响力最好的也是2005年以后的言情小说,例如《琅琊榜》《风中奇缘》《烽火佳人》等。

2 网络言情小说受众心理分析

2.1代入感产生的原因

言情小说这种通俗文学为什么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的现代化生活中得到空前发展呢?甚至当前的电视剧制作也瞄准了网络言情小说这块宝地?从网络言情小说本身来说,必须要提到的是女性的“玛丽苏情结”,即“同人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也可用来指原创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是作者为了满足自我欲望(通常是恋爱欲、财富欲、权利欲、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而创造的自我替代品。”另外,现代女性因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在工作和家庭两方面产生了高度的压力,而网络言情小说中女主的美貌、非凡能力、良好的家世以及优秀专情的男主等,都是现代女性渴望有而并没有的。许多读者在原文以及网上也都表达过类似想法,诸如“好想自己是女主啊!”“陵哥哥,等我(源自百度刘弗陵吧)”。可以说,网络言情小说本身的玛丽苏情结和女性读者的心理压力,是代入感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美学上的移情说和心理学中的“内模仿说”,可以为这一结论提供借鉴,但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和现实中的读者交流,因此无法进行充分检验。

2.2代入感的具体表现

网络言情小说的受众对小说故事有一种代入感,这种代入感的具体表现可分为言语和行为两个方面。

第一,言语方面。主要表现在各种平台上进行思想的表达或评论,如上文提到的“陵哥哥,等我!”而这种表达在原著文下方有更多。这些言论将自己看书时的感受表达出来,包括对于人物的想象和小说情节的评论。例如原著《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室友有一段话,大意是何以琛为什么会喜欢平淡无奇的赵默笙?笔者在原著文下的评论区浏览时发现,有不少评论是针对这一情节发出的,仅在第二章下方就有11条,由于晋江文学城的评论栏有相互评论这一特点,所以在原评论下方又引发了10条评论,且11个人的昵称并不相同,所以排除了刷评的嫌疑。这些评论无一不是在批评何以琛室友的话,为赵默笙打抱不平,即在她们的眼里,即使优秀如何以琛,喜欢平凡无奇的女主也是可以的。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由于共情的作用,她们意识到自己和女主有一样的特点,如平凡、坚持、善良等,这些都是可以吸引像何以琛那样优秀男人的眼光的。

第二,行为方面。主要表现在读者相信小说作者所勾勒出来的男主或者男二是存在的。他们优秀的品质令人沉迷,以至于这些读者自发地将自己代入到男主生活中去。如在百度刘弗陵吧,就有诸如去西安平陵看望“陵哥哥”这类帖子。笔者通过关键词搜索后发现,此类帖子不在少数,共有15篇。因为刘弗陵此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可能存在对原历史人物的崇拜之情,笔者又在一个完全架空人物的贴吧,百度何苏叶(源自《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吧进行查证。搜索过后笔者发现,在架空人物贴吧,如何苏叶吧、孟珏吧,也存在这种行为代入的情况。例如何苏叶吧有帖子《想考中医学院的战友们一起啊!》和《何苏叶,似乎我离你又近了一步》等,都是说为了男主何苏叶考了医学院或学习中医的事情。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小说中的何苏叶是一个温柔帅气的中医医生。

3 改编成电视剧后的受众心理分析

近几年,网络言情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现象可谓是日益平常,这些电视剧有制作精良的叫好之剧,也存在粗制滥造之作。无论是哪种,网络言情小说作为电视剧之根本都无比重要,相应地,原著文的读者也备受瞩目。毕竟,能够获得改编影视权的网络小说都是拥有一大批读者的,即在该剧未开拍之前,它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观众。那他们在得知小说将被搬上屏幕,呈现在大众社会眼前,不再是个人独自想象之后,这批读者的心理会有哪些变化呢?

3.1参与到群体狂欢之中

电视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学界曾把电视剧称为和报纸、电影等相提并论的第九艺术。在网络迅速发展,并和其他媒介相互交织的今天,电视剧的传播渠道也从以往单一的电视固定播放转向多元化渠道。也正是有了网络的辅助,电视剧制作前后会选择在网上网下进行大量宣传。在网络言情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制片方为了将原有小说受众的利用率提升至最大,也会相应地开设相对的剧名微博,贴吧等,用来吸引读者和发布剧组信息,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吸引受众。

依托于新浪微博的强势传播和海量受众群,这些电视剧的宣传会扩大至最大化,具体方式有电视剧播放前放出大量海报和宣传视频,播放时会设置悬念甚至邀请剧中演员进行宣传。如此一来,无论是原有的小说读者还是新受众都会关注,便形成一个集聚风暴,用户争相进行评论或者想象。如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官微在开播当日放出了男主的图片,吸引新老观众收看电视剧。还邀请饰演何以琛的演员钟汉良在个人微博上进行宣传,该条微博转发量达到165666次,评论量达到382104次,点赞量也达到了723536次。这种群体关注和评论的现象在电视剧开播之际达到了高潮。原著的读者或是因为电视剧符合自己的想象,或是因为心目中的选角正好饰演剧中角色,从而参与到这种群体狂欢中,成为网络文本和电视剧的两方受众。这种情况是制片方和小说作者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即单方受众成为双方受众,总之还是这个小说的受众群的成员。

3.2固守网络文本

电视剧的宣传和放映并不能俘虏所有原来的受众群,受众就像“靶子”一样被媒介影响的情况在这里并不适用。原来的读者有其特殊的选择倾向和观看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小说读者都喜欢看改编之后的电视剧。这样便会出现一种即使故事改编成了影像,他们依然会固守原来的网络小说读本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外在原因包括电视剧粗制滥造,改动太大,演员选择不合理。内在原因主要是读者的心理因素,例如,不愿意参与到群体的狂欢之中和众人一起想象男主女主的感情和生活,更加喜欢一个人阅读小说时的感受,毕竟小说是文字的艺术,从叙事层面上更注重时间性,影视剧则更多的是空间的艺术,通过空间转换演绎故事。4 结语

网络言情小说为影视的加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改变无损于小说的艺术性,有时更能提升它的影响力。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既然小说和电视的核心接受者、最终追求目的都是受众,那不妨顺势扩大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研究,而不仅仅是靠新闻宣传或者噱头来拉拢受众。用户至上的理念可以适用于此。网络言情小说本身经常借韩剧手法营造浪漫唯一的爱情,让读者有心灵栖息、精神享受之感。电视剧作为集视听觉于一体的艺术,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借鉴成功的经验,让受众在观看之时将自我代入,使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拥有新受众的同时,将原有的读者流失率降至最低。

[1]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申薇.大陆穿越剧多维度叙事阐述与受众分析——以《神话》《宫》《步步惊心》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3]王宇景.对网络言情小说代入感的叙事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胡安定.鸳鸯蝴蝶派的群体想象和自我认同[D].成都:四川大学,2012.

[5]路春艳,王占利.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J].视野,2015(7).

[6]梁颐.论“霸道总裁”情节母题从文学到电视剧领域的流动[J].东南传播,2015(6).

[7]陈江.从“纯爱”到“穿越”:网络言情小说模式的演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曾固叶(1992-),女,安徽六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何川(1994-),女,安徽安庆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受众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