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谈话节目的实践与探索

2016-02-28杨红彬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谈话听众

杨红彬

(作者单位:许昌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谈话节目的实践与探索

杨红彬

(作者单位:许昌人民广播电台)

在传媒竞争如火如荼的今天,新闻谈话节目无疑是广播电台出奇制胜的“王牌”。当前,该类节目以蓬勃发展之势席卷全国。因此,如何提高新闻谈话节目的水平,是摆在新闻同行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谈话节目;节目质量;优化

新闻谈话节目是主持人、嘉宾、听众以直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或新闻人物展开即兴讨论、交流的一种节目形态。同时,听众可在收听节目时,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等形式直接参与节目、发表看法、表达观点,因此对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电台的新闻节目伴随着电台开播而诞生,作为新闻媒体,早已具有一整套成熟的操作方法确保其节目质量。与之相比,新闻谈话节目相对年轻,其话题的广泛性、参与者的多元化、直播的新鲜刺激使其充满了活力,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又反过来制约着节目整体水平的提高。

1 精办新闻谈话节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优化是新闻传媒得以成功的法宝,新闻谈话节目必须继承。其实,优化并不是新事物,传媒界的老前辈早已这样做了。例如,我们总觉得报社记者的文字水平要比广电记者高,这固然有其媒体本身的特点与要求,但如果仔细分析被公认为传媒“老大哥”的报纸的流程,就会发现从记者采写稿件,到编辑、责任编辑、主任、总编辑,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每道程序都在对稿件进行优化,再配上醒目的标题、活灵活现的图片。因此,最终见报的稿子是浓缩了报社人集体智慧的产物。同样,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也要经过记者(通讯员)、编辑、主任、总编辑(台领导)等各道关卡,稿件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得以优化,从而保证了新闻节目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拳头节目。二者相比,报纸参与了这个优化过程的环节更多、时间更宽松,优化后的成品更加精细。

媒体的竞争培养了高水平的听众,不主动出击,竭力优化节目,就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尴尬局面。蓬勃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也为受众提供了多种选择,现在从中央到省、市电台、电视台都加大了新闻节目改革的力度。新闻内容丰富了,传播速度加快了,深度报道加强了,在早晨、中午和晚间几个重要时段,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异常集中,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卫星电视频道让全国的新闻同行在百姓家里的荧屏上较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受众评价新闻节目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客观上形成的“听方”市场给广播人造成了很大压力,要想留住听众,扩大听众群,提高收听率,就必须搬出更高质量的节目。

优化新闻谈话节目,是广播扬长避短的重要举措。直播是广播之长,但不应该以降低节目质量为代价。直播缩短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通过热线电话等形式参与节目,使有限的直播室扩展为无限的空间,更加贴近听众。

网络、手机客户端的电子出版物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优化节目提供了新的利器。网络时代,人与人的沟通、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汹涌而来的网络化浪潮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网上交流、网上检索资料为人们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强大的搜索引擎扩大了搜索时空范。这些都为丰富节目内容、提供权威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2 精办新闻谈话节目的实践与探索

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的《与百姓有约》节目是一档在中午黄金时间直播的新闻谈话节目。在对该节目进行优化的实践中,笔者认为,直播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创作之时也是播出之时,根本无法像报纸及电台新闻节目那样进行创作之后的优化,对新闻谈话直播节目的优化工作必须在节目直播前和直播中进行,从而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在选题上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域特色,微中见著,避免大而空。俗话说,没有题目不做文章。每一期新闻谈话节目,都应该是一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文章,因此可以说选好了主题就成功了一半。在实践中,新闻谈话节目不能照搬新闻节目的选题方式。“系列报道”是新闻节目中经常采用的,但是对于每期只有一个主题的《与百姓有约》来说,“系列”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关注同一个话题,一旦听众兴趣索然,势必严重影响收听率。

2016年,我们在选题时摈弃了这种大而空的“系列”,题目尽可能“小一些”,更加贴近百姓,便于听众参与。例如,我们的“减负”系列节目(4期),分别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取得了较好效果。对“节日”“宣传周”等每年一度的老话题,注重选择新的角度,注重在深度上进行挖掘。

第二,摈弃只凭节目组几个人拍脑门子做节目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力办大广播。新闻谈话节目要做好,必须有出色的“谈话者”。《与百姓有约》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一支“谈话者”队伍,这支队伍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等组成,这是制作高质量节目的有力保障。

第三,运用辩证法,根据节目的传播目标(即预期效果)确定各类型节目的重点。每一期新闻谈话节目都有嘉宾、听众、主持人三类参与者,每一期都要兼顾节目的权威性、参与性和可听性,如果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弹钢琴的方法,突出重点,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按照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分类。目的决定形式,对不同类型节目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前期优化,具体方法如下。

1)权威性节目,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突出权威嘉宾的作用,

要求全面、系统地讲解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措施,或者介绍有关知识、听众热线参与放在从属地位。重点做好与权威嘉宾的交流,优化的重点是结构要完整、逻辑要严密、重点要突出。由于参与这类节目的嘉宾领导干部居多,所以必须想办法改变他们在话筒前的“表现欲”,把讲话变成谈话,砍去“靴子”,摘掉“帽子”,少说官话、套话、废话、空话,增发实用信息量。

2)参与性节目,让不同的观点撞击出火花。谈话节目的魅力

就是意见的差异性与表达的多样性。对于事件型节目,邀请事件当事人或参与采访的新闻记者做嘉宾,嘉宾居从属地位。主持人的重点就是案头准备工作,并分析可能出现的观点,准备应对措施。同时主持人在直播时要注意引导,切忌听众观点一边倒。

3)新闻人物类节目,与主人公同呼吸。这类节目往往故事性

强,能够打动听众,催人泪下,引起共鸣。节目的优化工作是提前与嘉宾交朋友,当“导演”,从众多的事件中选取感染力强、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当然这对对嘉宾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直播现场还需要情感的酝酿,这样在直播开始后才能迅速进入状态。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读者对新闻谈话类节目有了一定的认识。新时期,广播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新闻谈话节目,争取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谈话听众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的自我营销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