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影响社会治理创新的双重考量

2016-02-28王江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王江敏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网络舆论影响社会治理创新的双重考量

王江敏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网络舆论可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也可能成为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的重大阻碍。要想更好地利用网络舆论的力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要清晰认识网络舆论影响社会治理创新的双重标准,只有认清利弊才能扬长避短,真正做到正确引导舆论,为公众建设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社会治理创新;双重考量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获得开放、便捷的表达途径的公众越来越主动地在网络上参与话题讨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显现出了它特有的社会力量,“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的趋势特征愈加明显,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重合度越来越高。”[1]各种社会问题在网络环境中被公众激烈议论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网络舆论处理得好,则推动社会进步,若无妥善处理,就可能演变成舆论冲突和社会行动,最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舆论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要清晰认识网络舆论影响社会治理创新的双重标准,只有认清利弊才能扬长避短。

一、权利结构被打破

(一)公众被赋权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互联网还是以其平等性、便利性、快捷性、传染性在现代社会占据了表达的制高点。”[2]网络使公众获得了自主表达权,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权利的转移却是真实的。以往普通公众虽标榜拥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但却没有便捷的途径来真正把这项权利落到实处。但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要想参与社会治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网络上开展公共事务讨论。公众在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形成了舆论,网络舆论以不可控制的威力渗透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政府制定决策需要参考民意,政府进行社会治理不再单向度地进行社会控制式的管理,而是转变为互动性的多元主体合作式的社会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主动放权和公众积极分权,合力形成了社会的扁平化的权利结构。

(二)权利遭滥用

“公众参与能力是制约公众参与的首要因素。公众参与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知识与技能。”[3]网络舆论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最佳便捷途径之一,公众参与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公众能否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我国互联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快速普及的,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待提高,公众通过网络舆论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还有提升空间。但受到网络社会去中心化结构特征的影响,公众的个人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公众开始了社会分权,特别是各种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更是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便利。公众的这种分权就使得公权力遭到了弱化,但是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却不能与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相匹配,所以面对迅速拓展的社会治理参与体系,多元参与主体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

社会公众经常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自我赋权,有时经常会超越法律赋权,权利遭到滥用,这样会阻碍社会治理创新。网民以随性的方式自主运用权力,“现实社会治理中私权的意见表达机制尚待完善,发声渠道相对有限,压抑导致负面社会情绪不断郁积”,[4]所以经常会出现把源自现实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抱怨情绪释放在参与社会治理当中的情况,将公共领域变得私有化。在网络时代,由某一网络热点事件引爆一些现实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常态化现象,网络舆论常常出现失控的局面,政府经常充当被质疑、被围观的角色。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存在失衡的可能,容易导致治理失灵,客观上阻碍了社会治理创新。

二、社会交流零距离

(一)社会紧密联系

网络舆论具有凝聚力,它能将两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冲破空间的限制联系起来,一起为社会事务建言献策。特别是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有着相同意愿的人发出类似的意见表达,形成舆论的力量,并合力采取行动。就如在“7·21北京特大暴雨”时,微博成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微博构建的虚拟世界一下子从调侃暴雨的娱乐场,变成了一个民间自救的阵地。公众在舆论的集聚模式中有着强大的力量,他们可以通过一个社交平台紧密联系起来,他们相互影响,共同采取行动。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导言中所说:“群众尽管有诸多在外人看起来很值得鄙夷和恐惧的地方,但仍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他们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谁冒犯了群体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崩溃。我们即将要进入的这个时代,千真万确是一个群体的时代。”[5]

(二)安全隐患突出

社会治理的有效实现和持续创新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新媒体时代,技术的进步使社会变得更加紧密,但是虚拟社会风险与现实社会问题交错交融,社会治理面临的社会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互联网的互通性使得安全屏障消失,社会安全脆弱度变得更高。近年来,“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水军异常活跃,他们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不断绑架社会舆论制造所谓的‘一夜成名’的神话。”[6]网络舆论中的谣言传播虚假信息,会引起公众恐慌,导致社会信任危机。面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和某些不合理现象,许多网民群体背离了理性参与原则,把参与社会治理当成了发泄社会情绪的另类渠道,盲目地质疑社会治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甚至否定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网络舆论的互动沟通更易激发情感共振,这将导致非理性个体汇聚为非理性群体,群体极化等负面社会现象也会随之产生。社会张力因而出现增长,社会风险的爆发机率明显增加,在造成社会治理危机的同时,对社会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

三、舆论监督成常态

(一)舆论监督成效显著

舆论监督是民主法治社会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在释放公众不满情绪、推进公共事件解决和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在今天,网络日益成为一个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永远开放的“反贪局”。网络反腐这种公众通过网络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便捷参政形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反腐败行动的积极性,被证明是有效的权力监督新形式。注重网络反腐,是网络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各地有关部门越来越注重网络上的反腐倡廉舆情收集和处置,严格核查网络舆论反映的案件线索,发挥群众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成为解决反腐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参与机制不健全

“民众参与是社会治理创新中最艰巨的一环。”[7]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元主体借助互联网渠道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事实。但是在虚拟世界中,由于匿名性的庇护和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无序化参与一直是虚拟社会公共领域难以克服的弊病。公众通过网络舆论监督这种便捷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但难以把握参与的程度,经常出现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现象,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一部分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是处在“围观”的状态,人云亦云,不仅不利于舆论监督,反而易造成混乱。总之,网络无序化参与影响了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为避免网络参与方式的随意性将社会治理变成一场虚拟与现实交互下的狂欢,亟待健全民众参与机制。

四、社会思潮变活跃

(一)思想碰撞显现新活力

网络空间自由度大、交互性强、传输速度快,方便了用户的意见表达,为网民的自由发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不同声音的共存成为可能。网民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层面、角度来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个性化的利益诉求。这种交流、互动的传播方式,使得意见表达更为多元化,思想碰撞更为激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弥尔顿所说的“思想和意见的公开与自由市场的实现”。通过相互影响和自我启发,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社会思潮流变空前活跃。这种个性化的意见表达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流意识形态遭冲击

网络舆论盛行,使得空前活跃的社会思潮不仅多元而且多变。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流变,部分社会公众表现出了不知所措,在多种社会思潮中难以抉择,易盲目跟风,抛弃主流社会意识,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信仰出现认同危机。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参与社会治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参与主体之间难以达成合作、共赢的治理基础,社会治理将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分歧,这将大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凝聚力。社会治理走向难以达成统一,社会治理创新便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既能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也会成为阻碍性因素,机遇和挑战共存。“社会舆论环境是社会生活的意识系统和观念形态,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走向。”[8]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双重影响,有利于有效利用网络舆论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陶鹏.Web2.0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2015(5):53.

[2] 张林江.社会治理十二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3] 尹文嘉,王惠.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公众参与:能力、意愿及形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8.

[4] 陶鹏.虚拟社会治理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调适[J].甘肃理论学刊,2015(5):76.

[5] 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6] 骆正林.网络舆论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J].新闻爱好者,2014(4):8.

[7] 张涵.专访中央党校教授林吉吉:民众参与是社会治理创新中最艰巨一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9-14.

[8]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新华出版社,2011: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66-02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