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物纪录片的鲜活化
——从电视纪录片《阿木 同学的毕业季》说起

2016-02-28李子俊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9期
关键词:阿木喜剧毕业

李子俊(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浅谈人物纪录片的鲜活化
——从电视纪录片《阿木 同学的毕业季》说起

李子俊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人物纪录片因其独特的感染力以及不断创新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其对电视节目需求满意度的阀值不断提高,加上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纪录片与真人秀的错位交融日益明显,纪实与娱乐元素的合流对纪录片“原生态”式记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本文以外宣人物纪录片《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为例,浅谈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鲜活化、纪录片叙事的喜剧化和叙事方式的鲜活化,并且让一部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在外宣方面做得毫无痕迹。

纪录片;鲜活化;阿木同学的毕业季

“真实还原”是纪录片的生命线,客观直叙是其母语。发展到今天,电视节目形式百花齐放,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对电视节目需求满意度的阀值不断提高,加上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纪录片与真人秀的错位交融日益明显,纪实与娱乐元素的合流对纪录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人物纪录片因其独特的感染力以及不断创新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而通过鲜活的叙事手法所展现出的鲜活人物形象,无疑在影片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广东广播电视台人物纪录片《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主人公阿木是一个鲜活的人物,该片讲述了阿木这位在穗非洲留学生于毕业之际二度冲击“汉语桥”比赛,最终如愿以偿获得桂冠的故事,展现了他对汉语文化的热爱。本文结合该影片的创作,浅谈了人物纪录片如何在主题立意、人物选取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做到鲜活化。

1 跨文化传播的鲜活化

“人物纪录片不一定要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主题,但应该通过该人物折射出影响人物命运的特定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是中国的外宣影片,承载了跨文化传播的重任。随着中非关系不断升级,在2015年12月4日至5日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习主席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贸文化交流也在广州催生出中国最大的非洲人聚集区,而阿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对外文化传播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将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中非两国人民之间故事对外讲述好,考验着创作者是否能用国外受众,特别是西方主流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排片布局。“中国的纪录片讲故事大都娓娓道来,叙事的节奏也相对缓慢,国外的纪录片叙事方法更加灵活,常常奇峰突现,不墨守成规。”“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跨越文化的差异而得到对方的理解。”《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在大背景下选取了小人物的小故事,主人公是来自北苏丹的90后青年穆罕默德,中文名阿木,是一名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的非洲留学生。“普通人”这类题材不像名人名家类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但这类题材搭配鲜活的叙事手法,很容易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阿木很有语言天赋,大学四年已经练就了一口标准的北方汉语腔。性格开朗幽默、情商高的他既深得中国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又在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留学生圈子里树立了汉语文化学习的榜样。在广州开设公司把中国建材产品销往中东的父亲希望阿木能子承父业,阿木却想成为一名翻译,到领事馆成为连接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桥梁。阿木下定决心,在爱好相声的中国同学的帮助下,阿木苦练双簧相声与绕口令,力争毕业之际在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外国留学汉语大赛中胜出。

“跨文化美学研究以‘求同’为主体诉求,在充分承认和尊重各国家和民族美学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和对话使美学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在毕业之际,阿木最后一次以学生身份在校园散步,见到了他入校时就遇见的吹萨克斯风的老者;面对镜头,当阿木说到“毕业了,最舍不得就是自己的母校”时停顿的哽咽,以及眼角隐约的闪烁,没有人会怀疑这个非洲小哥对汉语文化、老师同学的热爱会有半分虚假。

一部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外宣做得不留痕迹,待人们将这部饶有趣味的非洲小哥的故事看完,才恍然大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大环境、高立意与低切入角度的合理搭配所产生的鲜活化学反应,使得该影片在2013年“广东日”南派纪录片颁奖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南派纪录片大奖(最佳影片)的殊荣。

2 纪录片叙事的喜剧化

“在电视荧屏中情景剧和栏目越来越趋向于休闲、轻松格调的背景下,对于纪录片来说,即便表现的是一个很严肃、很崇高的主题,在不破坏节目整体思想品格和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让一些喜剧性的情节得以保留,或者通过电视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一些喜剧性效果,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无疑会增添许多。”纪录片的喜剧化,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现象级真人秀里尽得受众欢心的喜剧化元素是否能在纪录片中得以应用,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喜剧的元素必须基于真实,二是喜剧的元素要服务于人物的特性。

《非洲人在中国:阿木同学的毕业季》第二大亮点就是主人公阿木带来的喜剧化元素。阿木是一个较有表演欲的人物,长时间的跟拍也让他放下了戒备,神情流露非常自然。在跟拍记录阿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创作者得到来自被拍摄者及其家人和朋友的信任与允许,很多时候,摄像机处于持续拍摄记录的状态,包括阿木的刷牙洗脸、吃饭礼拜、紧张犯困等,从中筛选出真实的喜剧元素也就顺理成章。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和阿木的幽默性格产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一连串的笑点。纪录片叙事中的喜剧元素不能是摆拍,而要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和发现人物特有的行为细节,然后再从中加以提炼。

3 叙事方式的鲜活化

“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令人昏昏欲睡,其关键在于叙事方法的不同。”该片为了突破传统“平铺直叙”的线形叙事模式,增加了人物访谈,以此作为衔接点及突破口,增加了叙事的支线,从而使叙事手法更加丰富。这种主线和支线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继承了线型模式逻辑明晰、段落清楚的优点;另一方面,支线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型模式在叙事时空上的限制,并在完成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任务的同时,自然地阐释其他内容。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单线性”与“顺序性”的限制,也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的创新空间。

3.1 叙事中纪实性的强化

人物纪录片往往采取长期跟踪拍摄的取材方式,以长镜头和同期声来表现拍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完整的真实生活,这是电视片编导惯用的拍摄方式。基于人物纪录片“再现生活”的显著特点,好的创作者会记录一段或几段真实的生活,展现出人物的神情、心态、环境以及对应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漫无目的的记录或者刻意记录人物生活中琐碎的情节,这样所显示出来的“真实”往往会“失真”。

编导选取了阿木论文答辩、阿木帮助父亲做生意以及参加汉语桥大赛等生活片段,依托主线想要展现的片段,穿插运用老师及同学的访谈,不仅自然地讲述了阿木来中国的背景及原因,而且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留学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活动、真实的语言,以上种种因素在提升人物形象厚重感的同时,也更容易打动受众。

3.2 叙事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从对象类型来分,人物纪录片主要可分为名人名家、普通百姓、特殊职业者或者特殊事件的当事人等几个类型。“人文关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其所倡导的“原生态纪录”与人物纪录片所追求的“用生活中的真实说话”的精神相契合。尤其是对于“普通人”的人物纪录片,人文关怀的体现尤为重要。

阿木信仰伊斯兰教,刚到广州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创作者以阿木在论文答辩时所提到的自己的国家信仰为切入点,选取“清真饭店吃饭”“阿木做礼拜”“阿木的朋友在街边买臭豆腐”等片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宗教信仰。创作者并没有忽视,反而以上面的几个片段再结合阿木的访谈,从各个方面尽量做到真实体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对人物尊重的体现。当然,“人文关怀”的含义非常广泛,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体现,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平凡的背后找到更多的真实,而重构出来的这种真实感加强了“生活味”,保证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3.3 叙事中故事性的强化

人物纪录片要想展现出一个“人”独有的特点,就需要靠故事性来加以提升。“名人”题材的纪录片,其对象有一定的名气,可吸引观众的注意,而“普通人”题材的纪录片,如何在基于纪实性的基础上体现故事性则显得尤其重要。其实不管是娱乐节目还是电视剧,都需要借助一些“戏剧冲突”来冲破平淡、制造悬念。在《阿木 同学的毕业季》中,创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其故事性。

生活片段方面,创作者选择了阿木论文答辩、阿木帮助父亲做生意以及参加“汉语桥”比赛等生活片段来“讲故事”,这些片段实际上也就是阿木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阿木两次参加“汉语桥”比赛的事情作为本片的重要篇幅,详细地呈现了阿木第二次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全过程。虽然篇幅较重,但是通过对他第二次参加“汉语桥”比赛的详细记录,不仅体现了“故事性”,而且也让阿木这个形象更为丰满。

画面方面,纪录片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者故事片段等画面元素,用一个个小的故事推动叙事进程的发生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纪录片叙事的故事性。

最后,如果人物纪录片在进行后期编辑时只按素材的拍摄顺序一一排列,很容易让影片陷入沉闷。《阿木 同学的毕业季》的后期比较注重运用蒙太奇手法,有缓有急,强化了该片的故事性。

“不管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如何多元化,在电视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呈现好看的‘故事’。”挖掘出新的体裁、运用新的媒体强化纪录、突破传统的编辑手法及构思方法,这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目标。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需要精雕细琢及反复推敲。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目的都应该是通过深入生活,从而深刻地纪录“真实”,表现生活。

[1]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6).

[2]何苏六,李智,毕苏羽.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5).

[3]陈晓夏.跨文化美学视域下中国纪录片的文化自觉[J].新闻战线,2012(2).

[4]余辉.纪录片中的喜剧性创造[J].当代电视,2006(5).

[5]李劲松,周敏.浅谈电视纪录片叙事方法的创新[J].中国电视,2009(11).

[6]郭鹰.让人物“鲜活”起来——人物纪录片创作点滴体会[J].新闻战线,2014(10).

猜你喜欢

阿木喜剧毕业
不再孤独的阿木
心花怒放
果然
我们今天毕业了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毕业季
爆笑喜剧
喜剧世界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阿木老叔就职记之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