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与启示

2016-02-26

学习与探索 2016年8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人马克思

申 家 字

(新乡医学院 三合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与启示

申家字

(新乡医学院 三合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思想是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理论资源。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逐步萌芽。在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初步形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得以成熟表达。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启示我们,要通过把握资本增殖的逻辑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立场来应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虚假意识形态。

马克思;消费理论;《资本论》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继承和批判传统理论形成的一套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与实质的理论与学说。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的存在,认为人的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基本的物质需求,这种基本生存品的消费是人最基本的消费。《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了“物质难题”困惑,进而转向现实问题。他将消费问题引进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而通过《资本论》阐述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导致消费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差异性。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资本逻辑的体现,这种资本逻辑造成消费与生产的紧张矛盾关系。资本主义社会试图通过不断刺激消费来实现政治统治的功能,这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整体处于资本积累阶段,消费特别是作为现代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消费”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生产逻辑,在部分社会阶层、消费领域中已经出现了现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主义病症。马克思始终将经济问题与政治相联系,在其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消费不单是人的需要,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意识形态统治的需要。本文不是在道德层面与社会心理方面谈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而是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哲学)的层面讨论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现代意义。

1.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早期萌芽

早期资本主义存在着各种关于资本主义消费的理论学说。传统理论基于社会中物质财富的积累考虑,认为消费是一种否定性的消耗。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的理论家大都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对消费抱有一种敌对性的看法。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实现外贸顺差以增加货币的办法就是绝对的少买或不买,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货币积累”[1]。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之间财富流通加快,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逐步彰显。这些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积累做论证,缺乏一种批判超越性的维度。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忽视广大工人劳动者的自然需要的理论误区,指出国民经济学只是把工人当作工人来考察,而没有认识到工人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其仅仅把工人当作挣钱的工具,忽视了工人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国民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就把降低工人的工资当作是节省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不去考虑工人及其家庭实际的消费需求。“不言而喻,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因而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因此,它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2]14。国民经济学忽视工人的实际需要,“把工人只当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2]15。马克思认为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应当超出国民经济学的界限,应当始终把工人当人看,把生产劳动视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的手段来看待,应当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考虑进一步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问题。随着进一步深入工厂研究实际生产中工人的境遇,马克思发现工人的劳动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工人生产了许多的商品,但是越来越无力进行购买和消费。工人生产的越多,其自身得到的也就越少。“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152。工人自己创造的越多,留给自己消费的也就越少。人们不是在自己的劳动中构造自己的消费,反而是在劳动中丧失自己的消费,在劳动中否定了自己。在生产中,工人的主体性已经丧失了,工人作为人已经能够随意被替换,被取代。

国民经济学的另一个误区是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孤立起来研究,缺乏一种整体感。马克思求学期间侧重于哲学、历史和法律的学习,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遇到了令其头疼的物质难题,这迫使他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认为以穆勒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孤立看待。这种孤立化、片段化、碎片化的人为性的截取有利于深入研究,但是割裂了经济活动的一贯性与连续性,消解了其中的内在联系,陷入一叶障目而不自知。马克思指出:“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生产、消费以及作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的交换和分配是孤立地存在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和精神在不同的人之间和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分离,是劳动同它的对象以及同它那作为精神的自身分离。”[2]176尽管马克思因为当时工作重心还不是经济学领域,同时尚处在对经济学的学习阶段,所以对消费问题的关注更多的是从其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的,并未在其经济研究中深入分析;但是,正是这种人本主义的分析路径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关于消费理论的萌芽思想中已经深切蕴含着消费理论的人文关怀指向与无产阶级大众立场。

2.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初步形成

社会生活与工人运动的实际斗争经验使马克思意识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痕迹。在1848年到1849年前后由于各种原因马克思被迫中断了经济研究工作。马克思迁居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加上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3]。从19世纪50至60年代,“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催生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逐步成型。

在传统的国民经济学领域“一方(罗德岱尔、马尔萨斯等)推崇奢侈而咒骂节约;另一方(萨伊、李嘉图等)则推崇节约而咒骂奢侈”[4]227。这两种观点都紧紧抓住了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马克思认为“前者沉湎于浪漫主义的臆想,认为不应仅仅由贪财欲决定富人的消费,并且当他把挥霍直接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时,他是跟自己的规律相矛盾的。因此,后者极其严肃而详尽地向前者证明,我通过挥霍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我的财产”[4]227。在罗德岱尔看来,经济活动的动力在于不断增长的消费,消费推动生产活动创造更多的产品。在李嘉图看来,奢侈消费造成大量的浪费不利于社会财富创造,相反,勤俭节约则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消费,还是节约对财富创造与生产来说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与冲突。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消费是否必要,是否能够促进生产财富积累。对此马克思对消费的性质和结构进行了划分,形成了消费结构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笔记本3中针对传统的消费的否定性看法,提出了生产消费的概念。马克思指出:“过程的所有三个要素,材料、工具、劳动,融合成为一个中性的结果——产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的生产过程的各要素,都在产品中再生产出来。因而,整个过程表现为生产消费。”[5]258-259在随后的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不断将自己的消费结构理论进行深化,最终在《资本论》中得以完整体现。生产消费的提出,表明消费本身是具有其内在结构与性质划分的。针对不同种类的消费,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调控,使各种消费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和结构。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古代各民族那里出现的奢侈品生产,是奴隶制关系的必然结果。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5]419这种疯狂的奢侈性的消费挤压了群众的基本必需品供应,是造成历史上许多王朝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宣传奢侈消费的理念在欧洲世界也很为流行,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马克思认为:“在欧洲,宣传享乐的哲学同昔勒尼学派一样古老……在近代,享乐哲学是随同封建制度崩溃以及封建土地贵族变成君主专制时期寻欢作乐和挥金如土的宫廷贵族而产生的……贵族在实践中根本没有放弃享乐,而享乐在资产阶级那里甚至采取了正式的经济形式——奢侈。”[6]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消费进行了批判,指出资本家的奢侈是对人的蔑视,是一种狂妄放肆,是对物的践踏。马克思1868年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指出:“国民产品的三分之二被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费掉——最近一位下院议员说只被七分之一的人口消费掉了——,那你们就会知道,该有多么大的一批国民产品要作为奢侈品来生产或用来交换奢侈品,该有多么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要浪费在豢养仆役、马匹、猫等等上面。”[7]资本主义的奢侈性消费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无产阶级必要消费的剥夺与压榨基础之上的一种虚假性繁荣。资本主义对消费的推崇,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提升后继续扩大市场的内在客观要求。在对这一内在原因的分析中马克思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消费性质观念。必要消费是人生活存在的一种刚性消费,这种消费作为社会财富的消耗是人的生产的再投资。生产性消费,主要是为了再生产于扩大生产的投资新消费,这种消费是一种成本,能够产生更大的财富效应。而奢侈性消费,本身不具备生产的功能,因而对于社会财富实际上只具备消耗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奢侈消费本身具有政治统治的功能。资本主义通过消费与消费文化将工人与资本家共同裹挟在消费的迷幻之中,让人们忘却阶级差异与阶级对立。

3.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最终形成

经过19世纪70到80年代的工人运动历练,再加上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社会生活体验与考察经济运行实际的深入发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成熟形态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体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消费性质理论。生产与消费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作用,而这是辩证决定关系,互为起点和终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和生产却存在着不可化解的矛盾。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消费实际上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要求而已。为了保障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利益的最大化,工人的工资被限定在仅仅满足最低消费品的限度内。随着生产劳动的提高,工人待遇的改善也是为了刺激生产再循环,工人无产阶级的消费始终没有被从人的消费层面得到尊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割裂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关系,导致生产无限扩大和工人消费不足的矛盾。“生产资本越增加,它就越是迫不得已地为市场(这种市场的需求它并不了解)而生产,生产就越是超过消费,供给就越是力图强制需求,结果危机的发生也就越猛烈而且越频繁。另一方面,每一次危机又加速了资本的集中,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4]752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消费越来越恶化,“最勤劳的工人阶层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人们认识到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露出来。居住状况却不是这样。在这方面,任何一个公正的观察者都能看到,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是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8]757这种越来愈扩大的消费差别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与本性。资本家的财富不断扩大,而工人的贫困却日益严重,工人的消费只能被限制在极低的水平上。对此,马克思曾尖锐指出,资本家“所操心的只是把工人的个人消费尽量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8]660。这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性质的理解已经成熟。

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按实物形态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消费生产资料。其中第一部类的产品用于再生产循环,第二部类的产品用于个人消费。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价值高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产品,这就是他的生产消费。同时这也是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工人把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而支付给他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8]659。在生产投入与个人消费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结构比例关系,社会才能持续进行再生产运行。马克思对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消费的描述实际上也就是对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的描述。这构成了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比例结构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结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购买力,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法扩大市场,消费资本与再生产资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差。马克思以这种不平衡的结构比例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将其提升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层面上。

一般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马克思则将消费问题的理解推向更加宽广的范围,认为消费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就像经济问题不能仅仅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而且需要政治解决一样,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费实际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压迫与剥削,是人对“物的依赖”的总的体现。资本主义的理论家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们的消费需求,认为私有市场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的流通问题。并且,资本主义宣扬劳动无产者与资本家利益的一致性,认为工人消费水平的提升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是内在一致的。这种谎言假借所谓的共同利益掩盖了资本逻辑下社会各阶级、集团实际上的不平等,而实际上“无产阶级是集体不自由的,是一个被囚禁的阶级”[9]。马克思指出:“决不应当忘记,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或积累,也是这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10]资本主义社会的逐利本性,必然使资本不断探索新的增殖空间,这要求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进行一些新的改良,通过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等等来维护自身长远利益。但是这种逐利本性也必然会遇到限制,这种限制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剥削和压迫造成的后果也必然超出无产阶级的范围,贪婪与欲望同时也对人类共有的公共家园构成威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必然使生产主义转变为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必然不断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立,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11]11不改变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逻辑,人们就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不从制度上对资本的贪婪进行限制和约束,人的奴役命运就无法解脱。只有从制度上变革资本主义才能够实现消费主义的生态转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消费的内在矛盾进行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在于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和提升人们共同的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不一致。”[12]这种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其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在这一卷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论》进行了总结,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总揭露,揭露了资本主义消费假象背后所蕴含的阶级实质与政治意识形态意义;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将成为埋葬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劳动者无产阶级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意义,在自身的消费活动中实现其作为人的意义。

4.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启示

首先,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形成逻辑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观点,而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最初是一种黑格尔式的理念愿望,深深地打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复归的烙印。经过学习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意识到了古典经济学的问题与不足,强调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消费和生产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存在着人的本质的异化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开始将消费作为一种消解工人革命斗志的政治意识形态工具。在我们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应将马克思所说所言当成一种既定的教条,而应当始终保持一种整体性的、总体性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消费理论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建立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是资本逐利本性的要求,受资本增殖的束缚。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有机构成服务于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构成社会消费人口最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在遭受剩余价值的盘剥之后丧失了为社会扩大消费品的消费能力。这样资本主义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的消费之间就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内在矛盾显现也是资产阶级与广大无产阶级生死存亡的阶级利益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导向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再造新社会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消费的资本逻辑使环境和生态出现严重的危机,贪婪与欲望同时也对人类共有的公共家园构成威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必然使生产主义转变为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必然不断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立,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11]11不改变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逻辑,人们就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不从制度上对资本的贪婪进行限制和约束,人的奴役命运就无法解脱。只有从制度上变革资本主义才能够实现消费主义的生态转向。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为我们深入辨析资本主义消费的本质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精神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消费社会背后隐含的政治逻辑,始终注意到消费的本质意义在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在思想、制度、机制上下功夫,破除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对人之消费的异化与扭曲。

第三,有助于我们透过消费社会纷繁复杂的消费幻象揭露资本主义消费的虚假意识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资本主义社会普遍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为了降低工人革命的积极性,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提高工人的消费水准,并通过现代传媒大肆宣扬消费文化。大众化、平面性的日常生活与消费消解并涣散了工人群众的的革命意志,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在其虚假的自由、平等、繁荣下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的统战功能。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以革命的姿态介入的,主张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从而解决消费异化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指明了资本主义消费本身具有的阶级差异及其蕴含着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为广大工人群众挣得自身的真正解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强调社会大众的关键作用,这是一种解释世界与变革世界相结合的理论。

[1]丁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1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0-12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COHEN.History,Labour,and Freedom[M].Oxford,UK:Clarendon Press,1988:264.

[1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

[11]高文武,关胜侠.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5.

[责任编辑:高云涌]

2016-05-15

申家字(1972—),女,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B1

A

1002-462X(2016)08-0044-05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工人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