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堂叔春节讨债记

2016-02-24张伟

中国经济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建筑商堂叔钉子户

张伟

资料配图

小年夜,张建华把他的宝马车停在市里一栋大楼边的马路上。前几日下的大雪还未完全化去,路面结了冰,车玻璃也爬上了雾气。鞭炮声此起彼伏。张建华却只盯着大楼里还亮着灯的那一个窗户——里面的人欠他5000多万元的工程款没有还。

手机再度响起,还是欠债方打来的,意思是张建华这样没日没夜堵着大门不让他进出,是违法的。“你报警啊……(此处略去脏话50字)”连续几天讨债未果,张建华的脾气坏到了极点。

同一天,我带着全家返回老家过年,亲戚们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唯独缺了张建华。

见到张建华,已是大年初二,他还是那样健谈、热情。到他家拜年的人络绎不绝,门厅里摆满了客人送来的礼品。

张建华是我的堂叔,他经营的建筑公司,从一家乡镇企业起步,慢慢做到了省级建筑公司。至今,他的公司里,从管理层到普通建筑工人,还有很多亲朋与同乡。

提及小年夜的讨债事件,张建华显得稀松平常,“哪一年不是这样,讨债讨到二十四”。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公司放假的日子,张建华要给旗下上千名建筑工人发工资,而讨债成功是发工资的前提。

“今年还是没有全部讨到,工人工资是发了,但干部工资都没发。我跟他们说了,谁缺钱先到公司借两万回去过年。”张建华说。

张建华讨债压力山大。一方面,都是乡里乡亲的,跟着他干了那么多年,过年不给结工资实在说不过去。这几年政府也格外重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张建华告诉我,去年,市里有40多家建筑商因为拖欠农民工工资被通报批评了,其中情况特别恶劣的几家被“限制市场准入”,也就是不能再在全市范围内搞建筑了,其中幸好没有张建华的公司。另一方面,张建华自己也有债主,也在每天被讨债。

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房地产开发商要求建筑商垫付资金搞开发(即业内俗称的“垫资”)成为业内潜规则。张建华的一家欠款“钉子户”就来自一次“垫资”。

那是2012年,彼时,房地产市场热火朝天。开发商早早地就放出风来,想中标工程施工,得垫资,谁垫得多给谁干。张建华垫资1亿元,成功中标了一项工程(当然,垫资的事儿不会明确写在招标文件里)。而这1亿元,也不完全是张建华的自有资金,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民间借贷链条。

张建华告诉我,建筑市场“垫资”有几种形式,比较常见的是阶段性垫资,即建筑商施工到一定阶段,可以拿到一部分款项,接着再垫资进行下一阶段施工。比较极端的则是全额垫资,也就是说,开发商获得土地后,全部使用建筑商的资金进行建设,待房屋销售后再支付工程款。张建华把这种形式称作“空手套白狼”。很不巧,张建华垫资的1亿元就属于这种。而他施工的这个楼盘去年一年只卖出了22套,仍有好几百套库存。

回想起当初的“脑袋一热”,张建华也有些后悔,不过,“当时场面火爆,想垫资的建筑商还有好几家”。谁能想到,房地产会一下子冷下来,从供不应求到政府大力号召“去库存”,仿佛是一夜间的事儿。

这家欠款“钉子户”对张建华说得最多的无非两种说辞:其一,过了年,我再降价,房子卖了立马给你钱;其二,我马上又上一个大项目,还给你干。

张建华说他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眼下,他只盼望这两年新收购的几个非房地产领域的项目,能够早日开花结果。

而对于我来说,每年过年回家总盼望家旁边一处建筑群能早日变成商业区——其中最高的那栋建筑,已建成两年,当初说是要入驻一家五星级酒店,但如今连窗户都还没安装。

老家的拆迁也慢了下来。前几年因为听到了“确凿”的拆迁风声而突击盖了很多房子的乡亲们,也慢慢淡定了。“听说以后都不盖回迁房了,拆迁不补偿房子,只发钱了,给你钱让你自己买房子,去库存。”一位邻居这么和我说。

猜你喜欢

建筑商堂叔钉子户
图书馆头号“钉子户”
戒烟
转念之间
一招拆除数列求和的“钉子户”
在澳洲盖房子的那点事儿
一招拆除数列求和的“钉子户”
减肥年代的饥饿记忆
雪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