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习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

2016-02-23胡吉雄

教师·上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胡吉雄

摘要:引导知识迁移,培养学习能力是夯实学生语文“双基”形成有效课堂教学,促进高效教学的必经之路。具体做法:立足教材文本,深入钻研开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习能力;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开放语文课堂,促进高效教学。

关键词: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为根本,笔者在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经历的点滴体会,供教育界同仁参考。

笔者认为:引导知识迁移,培养学习能力是夯实学生语文“双基”形成有效课堂教学促进高效教学的必经之路。“万丈高楼平地起”,尽管时代潮流呼唤素质教育,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奠定学生未来学习语文及其它课程的坚实基础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终究是要远离校园走上社会的,而语文是工具学科,将来学习工作生活所必备的。许多知识技能源于语文教学中所培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巩固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最根本的“基石”。

怎样引导知识迁移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立足教材文本,深入钻研开掘

现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融汇了大量编者和原创作者的心血,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又蕴含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蓝本”。但我们必须在把握编著者意图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毛泽东曾经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证明,照本宣科只能走进狭隘的死胡同,不用说培养优秀的栋梁之才,就连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成一句空话。因此,摸清学生的知识根底和学习行为,习惯态度等情况,立足教材之本,深入钻研开掘是保障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高效教学的前提。

如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文章第一段描写草原美景值得反复品位。在涉及表示“绿”的意思的成语这一知识点上,我进行了深入钻研,并从四个角度精心设计,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积累:①表示绿的颜色浓的成语有“翠色欲流、苍翠欲滴”;②表示绿的面积范围广的成语有“一碧千里”;③表示绿的时间长的成语有“万古长青”;④表示绿的景色美的成语有:“绿草如茵、郁郁葱葱、绿叶成阴”。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光停留在对书本中出现的“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两个词语的理解上,还有效地形成了“喷井式”地开掘到知识的源泉,同时打通课内外资源的界限,既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语文基本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又不忘语文知识的根基、本源。两者相得益彰,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习能力

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挑战。它呼唤语文教师从古代文化名人韩愈所倡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把讲评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翅飞翔的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语文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又时时处处将创新思想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课堂才可能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才可能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这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法,大胆更新课堂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针对教材文本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生动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进行撰写歌谣“三字经”学修辞方法的活动。学生兴味盎然,纷纷投入自己的热情,集思广益,编写出了“新修辞三字经”。笔者在此采撷几束思想的花朵:

雨和露,像珍珠。云和雾,似轻纱。西红柿,像灯笼。大草原,像绿毯。风景美,似画卷。掌声响,如雷鸣。人狡猾,像狐狸。人焦急,如蚂蚁……

天上星,眨眼睛。月儿羞,躲云层。大地绿,披新装。牵扯牛花,吹喇叭。万寿菊,露笑脸。睡莲花,刚苏醒。桂子花,在打扮。小蝴蝶,在跳舞。小鸟儿,在欢唱。高梁熟,涨红脸。鱼儿欢,捉迷藏。树颤抖,在招手。山茶花,在点头……

如此一来,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师生的“平等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同时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碰撞、生成,使整个学习活动自然轻松、和谐生动、富有动感,从而恰到好处地整合了学习资源,有效地建构起知识体系,灵活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判断句子修辞和仿写句子、句型变换等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者要善于根据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放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还要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融入现实社会,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社会的发展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突飞猛进……

在教学提示语、广告词或宣传标语这一项“语文园地”涉及的内容时,笔者从学校及周边环境入手,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里的教学楼、操场、食堂、经销店、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绿化带等公共场所,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受时代气息。同时我探究“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引入竞赛激励机制,有条不紊地进行“学—议—评—练”。学生纷纷拓展思维空间,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相互交流,动手拟写。如学生为学校食堂撰写出风格各异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标语异彩纷呈。“节约粮食,讲究卫生”“遵守秩序,保持清洁”“防控甲流感,我们的责任”等不胜枚举。这样贴近生活而又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构建了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趣,使语文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开放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优化课堂设计,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要立足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必须具有开放性。针对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图书角,搜集查找资料,开展故事会、演讲赛、辩论、办手抄报、当小记者等活动,营造愉悦活跃的氛围,弥补教材容量小的缺陷,扩大知识面,让少年儿童的热情互相感染,激发孩子们展示自己欣赏能力、独特见解的强烈愿望,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怎样开放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促进高效教学呢?笔者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开放时空——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实现阅读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比如教学《风筝》这篇课文,不妨尝试让学生课前动手做风筝,课外去放风筝,亲身体验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样便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充分领会作者的思路和表达的感情。

开放思想——发展思维、培养个性、鼓励创新。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束缚,避免教师不当或过度的指导,使学生落入程式化的窠臼,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使阅读与写作变得非常的生动和精彩,努力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比如在安排、指导《相见在二十年后》《假如我是        》这样的想象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畅想美好的未来,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前途理想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之中,把教书与育人融合一体。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写出如行云流水般的佳作,让人叹为观止。

开放文本——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爱好和需求的东西,将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爱读、能读、乐读之目的。转变狭隘的纯语文阅读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阅读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使学生尽可能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积累生活,吸收思想,发展语感。比如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香港各个方面的信息图片资料,制作好课件,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恰到好处地予以播放、展示,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还增长了不少见识,收益良多。课堂教学的氛围轻松愉悦,教学的效果明显良好。

总之,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的语文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教师要着眼于“以人为本”,善于引导知识迁移,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高效教学,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而全面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远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