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追本溯源
——谈“直线的相交”教学环节设计

2016-02-21吴碧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对顶角交点本质

⌾吴碧奕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 325000)

返璞归真,追本溯源
——谈“直线的相交”教学环节设计

⌾吴碧奕

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教学中以精妙的问题设计有效启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本真,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让课堂的学习更加有效。

片断1:动手画画,开宗明旨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先画一条直线AB,然后作一条直线CD与直线AB相交。

同时请一位同学画到黑板上,形成图1。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生1:只有一个交点。

师:这时候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就叫做交点。

同时教师将交点记为O,完成相交直线的概念的教学。

评析:

很多教师引入相交线的概念都是是利用立交桥的图片(如图3)或者十字路口的图片(如图4)。两条立交桥只能抽象成异面直线,根本不可能相交,而十字路口的道路这么宽,要抽象成直线是不是太牵强?这样的引入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在大量的图片中认识了相交的直线,具备对直线这样抽象的概念的直观认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提倡数学源于生活,然而更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能够画出正确的图形又能通过交点的个数判断,这就说明已经掌握了这个概念。学生已经懂的不用说,已经会的不用教,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帮助学生回忆提炼,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即可,这样的引入返璞归真,更有数学味,也更加有效。

片段2:寻找本质,思维拓展

师:如图5,过点O添一条直线EF,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呢?请把它们找出来。

生1信心满满地走到黑板上画了起来,当他画出图6的时候,有一对对顶角怎么也找不出来了,在讲台上紧张地等着。

教师安慰他先回到座位,鼓励其他学生来帮忙,一位学生嘀咕了一句:“画的和蜘蛛网一样,看都看不清了。”

教师:确实,凌乱的图形确实不容易发现,能不能把图形进行分离,让图形变简单一点。

教师进一步点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顶角是怎么形成的?

生: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2对对顶角。

教师:我们不妨将图5分成两两相交的直线,能分出几对?

生2:能分出3对,AB与CD相交,AB与EF相交,CD与EF相交。(如图7)

教师:这样共有几对对顶角?

生3:共有6对对顶角。

教师:对顶角是由直线相交形成的,抓住这个本质,我们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了。

变式练习:如图8,已知直线AB,CD,EF分别相交于点O、M、N,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请把它们找出来.生4:有6对,在交点O处有两对,在交点M处有两对,在交点N处有两对,所以共有6对对顶角。

教师:同学们对比图5与图8,图形不同,对顶角的数量却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5:图5可以看作把图8中的3个交点重合在一起,所以不论交点个数是几个,3条直线两两相交都是6对对顶角。

师追问:平面内4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几对对顶角呢?

生6很快就举手了,“6+6=12!”

同学们都惊呼“你怎么这么快?”

生6:前面3条直线两两相交有6对对顶角,那么第4条直线要和前面3条直线都相交,不论交点重合不重合都会产生3个交点,所以又增加6对对顶角,总共12对。

生6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抓住对顶角产生的本质是两条直线相交,所以只要数两两相交的直线有几对,就可以得到对顶角的数量。根据这种办法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索平面内5条直线、6条直线、直至n条直线两两相交形成的对顶角的数量。这就作为今天的课外拓展问题。

评析:

在寻找数对顶角的数量时,教师不是急于揭示本质,而是让学生先经历迷茫和错误,当“蜘蛛网”状的图形出现后,学生体会到画图方法的局限性,这时候教师趁机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让学生去回顾对顶角的形成,追本溯源,由此想到将3条两两相交的直线分成3组,从而找到更优的方法。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历经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定对获得的新方法印象深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设计了两个图5与图8的类比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对比、思考,寻找这两个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方法,从而达到多题归一。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经过思考对比,自己便能发现对顶角的数量与交点个数无关。此时教师不是急于探究4条直线、5条直线乃至n条直线的推广,而是课堂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激励学生继续研究数学,培养数学的探究精神。数学的教学少一分拔苗助长的功利,多一点静候花开的耐心,经过时间的酝酿,学生的数学学习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在这两个片段中,学生既经历了动手操作的切身体会,又感受了多题归一的辩证统一,既巩固了知识概念,又对方法有了哲学高度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 325000)

猜你喜欢

对顶角交点本质
对顶角不一定相等是命题吗
余角、补角与对顶角
“相交线”检测题
回归本质
阅读理解
童年的本质
借助函数图像讨论含参数方程解的情况
试析高中数学中椭圆与双曲线交点的问题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