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承教育模式分析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2016-02-21宋敏赵继荣朱宝宋瑞平

西部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导师

宋敏,赵继荣,朱宝,宋瑞平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

从师承教育模式分析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宋敏1,赵继荣2△,朱宝1,宋瑞平1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

从师承教育历史渊源与发展入手,分析中医药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简称导师)的遴选,研究生的选拔及师生互选等方面的现状,探讨将研究生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效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并指出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中医药研究生的成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中医药;师承教育;研究生;教育模式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经数千年,跌宕起伏、薪火传承、历久弥新。在其发展历史长河中,师承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世家传承还是师徒相授,都是中医得以绵延千年而不衰的重要模式,纵观中医学的千年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医的传承教育史。而近代虽建立了许多中医院校,并且从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培养了大批规范化的中医药人才,但师承教育模式仍然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应注重师承教育模式。

1 师承教育

1.1师承教育的概念师徒模式是我国中医教育的最早形式,这种模式又称师承教育模式,有私塾和家传两种形式[1]。郑炳生等[2]将师承教育定义为: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王琦[3]认为:师承教育以“诵、解、别、明、彰”为其法,受业于师或家传之学熏陶,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知识。许多业界同仁认为:师承教育模式保证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并且能够被广大学习中医药知识的人士所认可和接受,是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发展伴随中医药事业的始终。

1.2师承教育的历史渊源探寻师承教育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源。纵观历代中医学教育,师承教育是中医培养医学人才的主流模式,历代医家跟师学习者不可胜举,并且师承教育模式成就了许多名医。从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问答对话可窥见最早的师承关系,如岐伯师承广成子及僦贷氏,而黄帝又师承岐伯传于雷公等;扁鹊师承长桑君,又传于子仪;张仲景师承张伯祖,又传于卫洵;徐氏家族医学的“八世家传”;朱丹溪师承医学大家罗知悌;叶天士少承家学、师门深广,不仅具有祖父叶紫帆及父亲叶阳生的家传背景,还先后师承当时的医学权威周扬俊、王子接等17位名医为师。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医学教育及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发扬,都与师承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师承教育,则当今的中医学发展无从谈起。因此,中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医学的师承教育史。

1.3师承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许多中医院校先后建立,从不同层次及专业领域,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师承教育在中医传承与发展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后,中医被推到了灭亡的边缘,但国家认识到中医不可亡,为了继承优秀的中医学术思想;挽救名老中医珍贵的临床诊疗资料,在方针政策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从1956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保障师承教育模式的实施,来继承和拯救名老中医危在旦夕的珍贵资料。并且从1991年起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指导教师的遴选,继承人的严格选拔,从实际行动上对中医药事业进行了继承与发扬,至今已进行了五批继承教育工作;在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08年发布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甘肃省作为全国中医药事业的重点示范省,在总结前四批师承教育工作的经验后,在相关政策指导下2011年又启动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

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扬,关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种政策、法规的相继颁布说明中医师承教育已经被提升到国家高度。目前的师承教育主要以继承人临床跟师学习为主,以自己独立临床为辅[4]。使得师承教育成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支柱,并且受到了许多立志从事中医药事业人士的追捧。

2 中医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自1956年开始创办中医药院校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通过院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保证了国家医疗行业的人员配额,使医疗行业能够正常运行,就高层次学历(如研究生、博士等)的数量而言也远远超过了古代,但目前院校教育的培养质量却遭到了质疑。据调查,许多中医药类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中医基础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欠缺、科研思维不活跃、创新精神欠缺等。甚至有学者呼吁要借国外土壤保留下“纯中医”的“根”,培养出“真正的中医”。高等中医药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中医教育者应该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入到现代中医教育当中,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师承教育,使其成为强势提升中医教育质量的现代模式[6]。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为继承和发扬中医,提高研究生科研与临床能力,许多专家提出了将研究生的院校教育与传统的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要求在研究生教育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2.1导师遴选,建立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来都没有真正体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含义,而在研究生教育中,这句话的含义才体现得淋漓尽致。甘肃省在推动全国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狠抓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行了学校监管下的导师负责制制度,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而在其他兄弟院校,为保证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也制定了相应制度。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遴选至关重要。故要选拔一批德艺双馨、临床经验深厚、学术思维活跃的名中医担任指导教师;并且规定导师的“传、帮、带”职责,使其做到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授临床诊疗思维及经验;以博大胸怀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合理的导师遴选,建立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是院校研究生教育前提和保障。

2.2研究生选拔,师生互选,促进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的选拔是一项基础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研究生的选拔,研究生教育就无从谈起。如今医学类研究生选拔基本是初试重基础,复试重临床的选拔模式。经过层层筛选,顺利进入研究生行列,但能否选择心仪的导师又是一番考验。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导师的医德医风、临床经验及学术成就,经过再次的基础知识、临床思维及个人能力的展现,最终实现师生互选。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有其言传身教的职责,而研究生也不能在导师的庇护下坐享其成,研究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配合导师完成“助研”“助教”“助管”及“助临床”的工作,其实这就是一个师承的过程,在其中可以学习临床知识、培养学术思维、提升个人能力。研究生没有理由不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好好锻炼自己,努力提升各项技能。

2.3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模式有效结合共促中医药事业发展院校教育模式承担着整个国家大部分医务工作者的培养重任,而师承教育则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经典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发挥中医传统特色,提高学生临证实践水平[7-9]。若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二者能够有效结合,可以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叶放等[10]认为,必须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纳入研究生教育内容,帮助夯实研究生中医基础,提高中医临床综合素质。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中也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二者各有所长,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将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11]。所以要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模式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为保证这种模式的顺利推进,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就必须重视导师的遴选和学生的选拔。

此外,对于研究生自身而言,要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及自主创新的“四自”能力,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在院校教育过程中要夯实基本功,努力学习科研思路与方法,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科学研究拓宽眼界、创新思维。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必须做到勤奋,以勤字当头,勤而得法,勤中有巧;要勤奋就要做到“六多”,即多阅读,就是反复阅读,把书读熟;多聆听,即注重老师的讲解;多发问,即勤学好问,交流沟通;多记录,也就是做好笔记,留存资料;多使用,即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多思考,就是勤于思考,升华提高[11]。师承与研究生教育结合可以弥补研究生临床能力和师承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12]。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下,经过中医药兄弟院校的共同努力,打造出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至,努力做好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 讨论

如何更好地将中医药事业继承与发扬,构建更加合理、更加完美的研究生教育,是作为一名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继承与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培养中医药优秀接班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下,通过院校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师承教育不仅继承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使得临床珍贵资源得以保存,还能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学术思维能力。只有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效结合,各自发挥优势,互相弥补不足,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临床人才[5]。

[1]王大壮,田侃.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6):41-44.

[2]郑炳生,何学敏.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3]王琦.师承论[J].中医教育,2006,25(3):65-68.

[4]王自立,刘国安.浅谈中医的师承教育[J].甘肃中医,2008,21(1):38-39.

[5]杨广杰,郭栋,赵衍刚,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中医师承关系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48-50.

[6]王小云,许英,秦莉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0,16(4):126-128.

[7]王乃平,朱华,罗伟生.现代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1,19(4):17-19.

[8]唐德才,任海燕,王毛妮,等.不同人群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结合师承教育模式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11,30(5):19-21.

[9]张参军.浅谈对中医传承的体会[J].甘肃中医,2008,21(1):49-50.

[10]叶放,周学平,王志英,等.把师承教育方式纳入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的探索[J].中医教育,2008,27(:1)48-51.

[11]宋敏,张晓刚.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思考[J].西部中医药,2012,25(1):61-63.

[12]黄素英.中医师承教育调查研究报告——上海地区三届名老中医师承班学术继承人资料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1):19-21.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es of TCM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of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SONG Min1,ZHAO Jirong2△,ZHU Bao1,SONG Ruiping1
1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2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education model which combined school education with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effectively is discussed,current states of tutor selections,postgraduate selection,mutual selection of the tutor and the postgraduate are analyzed based on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which could promote the accomplishment of TCM postgraduates,and cultivate excellent success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TCM;apprenticeship education;the postgraduates;education model

R57

A

1004-6852(2016)05-0057-03

2015-11-20

宋敏(1964—),男,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研究。

赵继荣(1965—),男,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省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甘肃省骨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颈腰痛杂志》特约编委。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导师
师承授受经验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师承与独创之美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爱情导师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