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应用成果

2016-02-20孙鸿涛李晓锋叶泽兵连万民田军章陈淑华

现代医院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救援应急医学

孙鸿涛 李晓锋 叶泽兵 李 洋 连万民 田军章 陈淑华

“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应用成果

孙鸿涛 李晓锋 叶泽兵 李 洋 连万民 田军章 陈淑华

随着人们日益认识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健全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对紧急医学救援的研究探索也随之增加。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应急医院)构建的“三力一体”的“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在应用实践中初见成效。本文以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应急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三力一体”的“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应用成果进行研究,为推进全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专业化; 智能化; 普及化; 应用成果

随着人们日益认识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健全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对紧急医学救援的研究探索也日益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有鉴于此,国家提出了构建灾难医学体系的规划[1,2],2009年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卫生部通过制定和实施卫生应急体制建设和发展规划,努力加强国家级区域性医疗救援中心建设,加强灾害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应对巨灾的医药应急物资储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省级应急医院,构建了“三力一体”的“专业智能普及型”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也就是以专业化为源动力,以智能化为助推力,以普及化为生命力,“三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专业智能普及”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本文将对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开展应用成果研究,为推进全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 取得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专业化建设的“五个率先”等突出成果

1.1 率先成为省级研究应用型应急医院

2003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战胜非典(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的战役上,取得了收治SARS疑似病例159例,痊愈出院120例,确诊86例,无1例因SARS感染导致死亡,医务人员无1例感染SARS病毒[3-4]的重大胜利,于2004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应急医院,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应急医院,并建立应急备用病区。2011年医院医学救援队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六支国家级应急医学救援队之一。2013年被确立为华南地区紧急医学救援中心。2014年设立广东省传统医学与运动伤害康复研究所,主要开展运动伤害应急救治研究。医院成为华南地区紧急医学救援的实战、科研、教学、培训重要基地,负责粤东、粤北、粤西和珠三角四个区域以及各市、121个县应急医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立体化、专业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项目研究相继得到了广东省第二批应急管理研究课题《物联网在广东应急管理应用研究》、广东省卫生专项《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及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和广东省第三批应急管理研究课题《广东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研究中心》等项目经费的大力支助。

1.2 率先组建省级应急医学队伍

医院拥有省内首支国家级应急医学救援队。这支队伍一专多能,技术过硬,战斗力强,由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各相关专业和后勤保障、信息、新闻宣传等专业人员组成,平均年龄35岁以下,男女比例约为2:1,所有队员均接受过规范化的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培训及急救综合技能训练,并掌握救援常识、通用技能和专科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各自为战的能力。2011 年以来,多次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交办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如在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医疗救援、2013年菲律宾台风救援、雅安地震等重大灾情面前做好备战工作,在H7N9防控、7.15广州公交车爆燃、登革热防治、埃博拉出血热、深圳滑坡事故等突发事件中均表现出超强的应急救援实战能力,2015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马来西亚东盟国际救援演练,得到国家领导、国内外救援队伍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全国首批六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中,被国家卫计委应急办评价为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

1.3 率先开辟应急教学领域

医院站在全国领先的紧急医学救援技术高地,在总结提炼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扎实丰富的理论体系成果,并积极投入到专业系统的应急医疗救治技术教学培训和应急专业教材的撰写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应急医学、灾难医学或急诊医学方向的教学要求, 2010年医院组织全国专家编撰了全国首套应急医学专业系列教材:《应急医学》、《应急检验学》、《应急医学影像学》、《应急护理学》、《应急与危机心理干预》和《应急医学案例分析》共6册。2011年,医院与暨南大学医学院共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应急医学专业,为紧急医学培养输送专业化人才。

1.4 率先成立应急医学学术团体

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2013年医院积极筹建成立了广东省医学会应急(灾难)医学分会以及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应急医学技术与装备分会。现在为中华医学会学会应急(灾难)医学分会副主委单位以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装备分会常务理事单位。自成立以来,与省内外有关部门以及医学、减灾等机构合作,致力发展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事业,以现代“大救援”理念和应急、急救急诊等新理论培训应急医学的专业人员,提高公众救援意识,提高广东省应急医学救援水平。

1.5 率先建立应急医学物资储备基地

医院率先建立了广东省应急医学救援物质储备基地,该基地基于物联网、RFID标签和感知技术,针对不同级别突发事件中所应承担的卫生应急救援任务,进行医用物资储备并开展调拨规范化研究。建立健全了急救药品、检诊试剂、医疗设备、急救器材、救援用运输工具、防护及生活用品等品量目录;科学论证明确具体的多样化物资储备方式,如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等;并建立应急医用物资储备数据库,包括各种物资品量目录、存放地点、效期以及供应商、生产商的档案资料,提高统一调配能力,实现救灾物资的全程跟踪管理。

2 取得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智能化建设的“四个创新” 的重要成果

2.1 创新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医院创新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决策调度方式,通过借助现代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应急救治资源数据库、预案处置库和方法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信息集中展示为手段,实现了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与综合展示,远程对应急资源实现分配组织、调度、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大大提高了应急指挥的决策效率[5,6]。应急医学救援指挥人员借助智能化指挥体系进行快速决策、高效部署,如在应对芦山地震、菲律宾海啸等国内外突发自然灾害时及时决策,做好部署,落实准备工作,在广东H7N9防控、广州7.15公交车爆燃事件、广州登革热防治、广州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深圳特别重大山体滑坡事件等突发事件前高效指挥调度,快速整合资源,顺利完成应急救援任务,实现了“指挥网络化、应急信息化、执行流程化、决策智能化”。

2.2 创新实时会诊监测系统

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在接到灾害救援通知时,即派出突击队携“单兵系统”第一时间赶往灾难现场。通过“单兵系统”以数字化的通信方式,准确及时地向指挥部报告现场情况,通过全球定位,引导应急救援队准确到达伤员所在地点进行快速救治。同时,应急救援队员利用灵活方便、智能化的“单兵系统”,及时将前线情况、伤员负伤部位和伤员状态等信息,及通过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生命体征直接传输至广东省卫计委指挥中心与医院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让国内救援专家准确获取前方的一手资料进行会诊,为现场救援队伍提供必要的指导。医院智能化移动救护单元自从2013年中投入使用到2015年底共出动11 240次,转运、抢救11 955人次,成功抢救11 896人次,抢救成功率99.5%。特别是在2014年广州7.15公交车爆燃事件以及2015年深圳12.20特大山体滑坡的应急医疗救援中,通过医院智能化移动救护单元整合了应急救治的调度指挥、医院内急诊科室、远程医疗专家支持团队、急救转运运输工具、救援现场诊疗与救治小组,形成了一个完整、开放、快速反应的多个急救项目团队反应链,做到急救指挥中心、医院、相关诊疗专家与车内救护人员“零距离、双向、无缝联接”调度指挥和诊断救护。

2.3 创新应急装备管理系统

对于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的管理保养是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创新应急装备管理系统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必要条件。医院配备了种类齐全的各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应急救援车辆、手术装备、指挥系统装备、急救装备、消毒供应装备、特诊装备、病房护理装备、防护装备、应急队员个人携行装备等11类共312套(件)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一是应急救援车辆(手术车、门诊车、药品器械车、医技车、应急指挥车、宿营生活保障车、水电油保障车等)通过安装定位设备、无线功率传感器和信息号接受器,将车内装备装卸状况、使用状态以及车的位置等信息通过GPRS/3G/4G发回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监管;二是在指挥系统装备(军用手提电脑、对讲机、卫星电话、导航仪、移动传真机等)、应急队员个人携行装备(组合背包、抗休科背囊、药械供应背囊、基本救助背囊、担架背囊、携行背囊、直升机全身吊带、急救包扎包等)、防护装备(负压担架、双面连体射线防护服、铅眼镜等)、急救装备(除颤仪、除颤监护仪、心肺复苏仪系统、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铝镁合金担架等)等每个装备中都安装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RFID芯片,可以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视器实行自动管理;三是对部分特诊装备(血氧血红蛋白测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尿液化学分析仪、离心机等)等仪器,实施特别的安全监视。四是对部分平时需插电运行的装备,通过装置在这些装备上的功率采集模块把相关功率信息发送到管理平台,让管理人员通过资源系统清楚地掌握设备的状态。

2.4 创新应急救治服务系统

“健康小屋”是一个基于远程健康监护技术,集自助的健康监测和紧急报警等救援功能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和预警系统[7]。从2012年9月起,医院在广州番禺区沙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了广东省首个“健康小屋”,直至2014年9月,广州市各区共已建设超过100家“健康小屋”,覆盖人数达80余万,服务人数25万余人次。目前广东省内有“健康小屋”1500个,其中在广州市连锁药店、社区服务中心完成362家“健康小屋”的建设,覆盖人群近300余万,服务居民近100万人次。2014年10月,对基于“健康小屋”的平急结合的应急模式建设、运营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医院运用“互联网+大众医疗”模式,率先在全国成立首家网络医院,并于2014年10月25日在社区设置全国第一个互联网医院接诊点,目前网络医院已经覆盖广东省21市58个县,网络就诊点4800余个,拥有专职网络医生57名、兼职医生553名,为100余万群众提供了互联网医疗救援服务。此外,针对边远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应急医学救援水平落后的情况,2015年网络医院在广东省阳山县建设县级诊断中心,网络医院接诊点覆盖了该县18个镇、159自然村,成功打造了省、县、镇、村一体的智能化“平急结合”的阳山模式。

3 取得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普及化建设“三个全面”的明显成果

3.1 全面规范自救互救关键技术

在普通人群中普及紧急医学救援技术并不容易,毕竟应急医学救援技术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学习,如何让社会大众快速准确地掌握自救互救技术离不开应急医院对自救互救关键技术的规范。兼顾普通居民的接受程度与自救互救关键技术的实用性,医院规范总结了公众自救互救关键技术,如成人(儿童/婴儿)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解除窒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内容;此外,根据不同职业群体及普通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常见灾害现场模拟场景(泥石流、地震、台风和常见灾害如溺水、烧烫伤、气管异物等)的自救互救技术要点,以做到有助于普通人群能够在事故现场及时判断、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关键技术。编订师资培训教材《第一目击者——紧急救护培训师资教材》,采用学员对教员的评价、管理人员对教员的评价和教员自我评价三个方面的评价办法来统一自救互救关键技术培训评价标准,促进和推广培训效应。

3.2 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及校企人群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普及化建设面对全社会人员,既有城市居民,也有乡镇村民,既包括单位上班一族,也包括在校学子。通过“五进”——“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和进学校”的形式全面铺开普及型应急救护教育和培训计划。一是医院与所在区政府和街道协商统筹,形成了以家庭、单位自救,社区互救为核心,社区卫生人员、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救护员和志愿者为骨干的群众性应急医学救援网络,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在灾害现场实施第一时间救护的演练实践等形式,可以增强社区整体抗灾和生存能力,有效抗御天灾人祸,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减少伤亡与残疾[8-9]。以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为典范的多个自救互救型示范社区培训效果显著,社区建设评估调查显示,经自救互救社区开展各类救护宣传、讲座和培训课程二十余次,居民覆盖率达80%,知识和技能普及率和掌握率提升30%以上;二是通过普及日常应急救护知识,建立家庭预警机制,做到家家有救护手册,人人掌握救护技能。例如海珠区赤岗街道70%以上家庭的派出成员参与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应急志愿者进驻家庭清除和排除安全隐患,发放家庭应急救护知识手册800余册,85%以上的家庭配备应急物品器具和急救药品,此外通过评比家庭救护能手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三是通过网络医院在全省范围内乡镇村卫生机构的布点,医院搭建了数百个网络分院的应急救护知识平台,全面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和群众的紧急救护技能。以阳山县为代表的1县-18镇-159村的医护人员通过网络医院平台管理和组织开展前后4期集体和数次分区的应急救护培训,医护人员参与900人次,参与率达80%,群众参与达2000人次;四是促进紧急医学救援培训走进各企业单位里,纳入到学校教育课堂中,以做到家家应急意识高,人人自救互救能力强。2014以来,应急救护课程进入6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企业特征化救护培训,受惠人员达5000余人,受训单位好评如潮;五是开展应急救护课程,打造安全校园。在海珠区黄埔村中学、黄埔村小学、后乐园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开展应急救护课程试点实践,1000余学生参与包括防溺水、烧烫伤、扭伤、交通事故等青少年高发伤害事件的应急救护处理知识和技能课程项目,反应良好,考核评估通过率达80%以上。

3.3 全面运用多种形式普及

医院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普及紧急医学救援培训,以达到人人自救互救的效果。一是以志愿服务工作为平台,成立应急医院的紧急医学救援志愿者培训基地,招募专业应急救护志愿者并实行分级管理,让不同级别的志愿者接受不同形式的应急救护培训,并在培养紧急救护师资和卫生应急救护志愿者的基础上,实现特征化培训,根据社会职业性质、工种和高危环境因素设置培训课程,在社区管理人员、安保人员、服务及企事业人员,以及在化工、交通、旅游、建筑等高危行业和派出所、武警、狱警、预备役部队、城管等执法人员中开展职业性特征应急救护员短期培训,做到合格者持证教学。2015年以来,志愿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大小培训班100余次,参与志愿者达到1500人,覆盖群众2万人次,此项目2015年荣获广东“益苗计划”项目大赛省级示范项目奖,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二是利用社区、乡镇、企业、学校宣传公示栏、应急救护课堂、应急培训讲座等方式,开展应急文化建设与救护培训,注重采用模拟人等工具,在传统的案例、故事、片、图表、动画为主导的形式上,探索集问题讨论、沙盘推演和现场演练为一体的实践操作形式,结合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应急动画和应急事件处理场景APP等配合培训和演练;三是通过网络医院平台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对乡镇地区卫生护理员及村民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开设应急救护技能操作视频课程,通过课程共享实现乡镇医护人员及普通公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四是启动家庭健康急救预警,借助“健康小屋”平台[10]终端健康信息采集和监测的功能,实现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社区应急医学救援。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应急医院)“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五项第一”、“四大创新”及“三个全面”的突出成果,高度总结概括了医院在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的阶段性经验成绩。但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同时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时代要求的千变万化,“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同样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有所突破,改革创新,赋予高度的敏锐性、可操作性与联动性,以达到捍卫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目的。

[1] 代小舟,沈 骥,赵万华,等.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10:797-802.

[2] 沈 骥,苏 林,李 冰,,等.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成效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03:301-306.

[3] 吉 琳,尹春艳,劳炜东. SARS病人的管理与医护人员防护的启示[J]. 现代医院,2003,03:29-30.

[4] 吉 琳,田军章,杨卫国. 在创新进取中提升医院服务品牌[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05:4-6.

[5] 田军章, 张 黔, 伍平阳, 等. 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10): 925-928.

[6] 赵 飞,傅承主,矫涌本,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2).25-29.

[7] 沈伟锋,洪玉才,于建新,等.区域性灾害医疗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407-409.

[8] 齐 瑜.对减灾社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减灾,2005(4):17-19.

[9] 郭正阳,董江爱.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索,2011(4): 121-123.

[10]田军章.“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广东省网络医院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6, 11(1):23-25.

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302003);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编号:粤财工[2014]478号)

R19

A

10.3969/j.issn.1671-332X.2016.10.002

孙鸿涛 李晓锋 叶泽兵 李 洋 连万民 田军章 陈淑华 :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 广东广州 510317

猜你喜欢

救援应急医学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紧急救援
医学的进步
3D打印大救援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