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中西藏籍大学生就业结构优化路径探究

2016-02-19王毅张怡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非公有制西藏

王毅 张怡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中西藏籍大学生就业结构优化路径探究

王毅 张怡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已成为西藏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高质量的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势必带动西藏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进而调动西藏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然而,现实中,西藏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构性缺陷,导致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受到了制约。文章以西藏籍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切入点,剖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与西藏籍大学生就业中结构性失衡的互动关系,提出通过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问题的可能路径。

非公有制经济;西藏籍大学生;就业结构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由此,随着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与长治久安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确保生态良好,实现“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可以说,不断解决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其关键在于构建绿色的、人民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具有其自身特点,最为典型的是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充分体现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价值诉求,即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有学者的研究认为,“从1950年开始,西藏产业结构‘一、二、三’的排序,到2003年演变为‘三、二、一’。”[1],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其趋势背后是经济主体结构的转型。与此同时,从大量西藏经济研究当中不难发现,激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的快速成长。据相关部门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元月至4月30日止),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14.72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2082.63亿元。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达14.09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5.78%,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注册资本1323.18亿元,占全区市场主体的63.53%。吸纳社会就业72.6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8.25%、83.67%、11.89%。(其中:私营企业1.98万户,从业人员42.45万人,注册资本1190.72亿元;个体工商户11.82万户,注册资本57.61亿元,从业人员29.9万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270户,注册资本22.87亿元。全区税收部门组织税收收入64.7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税收62.61亿元,占94.8%。”[2]。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激发了西藏经济蓄积已久的潜能,它有效地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环境。西藏人力资源的丰富性被解放出来,职业结构的丰富使得就业人才结构随之丰富。具体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西藏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使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及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和增收的途径”[3],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部分待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非公经济的发展,在解决社会生产力从传统向现代变革中,对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非公经济发展,实现人口就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向质量转变,最终实现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总体保持相对平衡,结构相对合理。本文以此为基础,尝试以当前西藏籍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切入点,讨论在西藏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促进西藏籍大学生就业,同时,通过以大学生为主的优质人力资源有效地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非公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两方相协调,实现非公经济推动人力资源的配置质量,同时促使人力资源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的结构优化。

一、人力资源缺乏:西藏非公经济发展提升质量的瓶颈

在西藏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西藏与全国不同,财政收入长期依靠国家供养,自给率十分低。”[4],这使得市场经济时代的西藏经济自主发展力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非公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化,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快速发展的非公经济为西藏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2001-2011年西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的发展成绩中,还有一项贡献则是,截至2010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33.5万个,占全区社会就业岗位的75%以上。非公经济成为社会就业渠道的重要一支,安置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西藏非公经济体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并且成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然而,这一切又成为了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的瓶颈,表现为产业类型的单一,非公企业发展层次提升因难等。同时,由于西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速度和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非公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投融资渠道不通畅、管理模式落后、生产经营粗放、自主创新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等问题。除了社会氛围、生产技术的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则是人力资源在结构上的失衡。面对人力资源因素的制约,西藏非公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的同时,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普通的劳动力占多数,而有利于企业质量与内涵提升的人才大量紧缺,导致了西藏非公经济的创业者本身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创新型非公企业占有的比重也较低。

同时,人力资源在结构上的缺陷,造成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仍然过多偏重于传统经济行业,科技含量偏低,而且产品附加值不高。从总体而言,西藏非公经济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仍需通过完善自身来不断寻找、开辟具备更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藏的非公企业经营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品牌意识薄弱;小而散的现象严重,社会分工协作的优越性得不到体现,以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个体私营队伍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和法律意识薄弱等。

因此在笔者看来,在当前西藏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公经济不仅仅要解决数量的问题,更是要着力解决提升质量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通过非公经济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吸引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共谋非公经济发展,使之带动整个西藏非公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就业结构失衡:非公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西藏对人力资源结构性变革的要求不断增强。西藏自治区2006年出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开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改革,即双向选择。近年来,在西藏全就业政策的推动下,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招考基层公务员、企业招聘会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等举措鼓励学生向基层、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2006年至2010年,西藏籍大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了84%。近年来,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还联合17个对口援藏省市、17家中央援藏企业共同实施“就业援藏”项目,援藏省市和中央援藏企业共为西藏提供3400个就业岗位。“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8.36%,基本实现全就业,往届高校毕业生也基本实现了就业。”[5],在这样就业增长的数据背后,让我们看到西藏自治区就业政策的制度优势,但是从中也造成了西藏籍大学生择业结构失衡问题。2006年,西藏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除师范专业外)2730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其中955名通过公开招考录用为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328名通过参加各级各类企业用人单位招聘实现就业,300名被招为“三支一扶”人员。“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区共有1699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公职岗位1.47万个,约占全部就业岗位的86%。”[6],由此可见,西藏籍大学生就业主要渠道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系统,在企业领域的就业比例很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非公经济体就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如此,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构性失衡,优质的人力资源无法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这样的结构性失衡,呈现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却与人力资源配置之间存在错位。由此,笔者认为造成如此境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从就业群体本身而言,大学生就业仍然受到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的阻碍,主要表现在:第一,西藏籍大学生多以公务员公开招考为集中就业选择。由于西藏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与工作条件,较符合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公共编制和稳定收入与优质的社会保障等都是大学生们选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重要原因,“铁饭碗”和“公家的人”之类的观念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年年只为考公务员而奋力拼搏。

第二,西藏籍大学生多以西藏地区为就业区域,由于受民族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区内生源的大学生回藏工作占绝大多数,对区域的绝对倾向也使得西藏自身的就业压力较大。这样就同第一个表现相互作用形成了对职业与地域的预先设定,就无法充分实现“双项选择”就业的根本目的,无法实现就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三,西藏籍大学生进企业和自主创业意识较弱。近年来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就是创业教育,其原因在于就业光依靠政府的引导无法彻底实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大学生认为企业的收入和保障不稳定,特别是对私营企业更持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进企业就是打工,进机关才叫工作。”“自主创业没经验,不愿意这么辛苦。”这些观念也就造成西藏籍大学生对政府政策性就业依赖,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得不到最优化的配置。由此西藏籍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与政府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力主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流向,多渠道、宽领域吸纳大学生就业,两者之间产生了错位。

与此同时,从非公经济的角度而言,总量小和水平低是其重要的特点,更是发展受制的原因。“多数私营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厂房设备简陋、生产粗放、缺少资金、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较弱。”[7]加之非公经济的特色化程度不高,更加剧了非公经济发展的困难,做大做强,同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藏非公经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非公经济体自身发展在观念与技术上的提升,需要大量具有高层次教育经历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技术研发、品牌创意和管理观念等方面都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可是,非公经济自身发展水平低,人才保障条件有限,无法吸引大学生。

三、相互协调:促进优质人力资源进入西藏非公经济体的思考

2011年西藏召开《全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会议》,提出了针对非公经济的“五个放开”,即“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并提出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上市公司达到10个以上。到2015年,西藏非公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突破”。总量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力争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比重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上缴税金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80%以上;规模上,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达到100个以上,上市公司达到10个以上。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加快非公经济的大背景下,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培育优质非公经济体,以调整西藏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失衡,从而提升就业质量。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大学生就业,来提升非公经济体的质量。具体而言,就是以西藏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创新型非公企业为龙头,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进入非公经济体就业,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平衡,笔者认为:

第一,应当认识到西藏非公经济发展与西藏籍大学生就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公经济体本身就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部分,是活跃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社会人力资源优化的重要领域,大学生能够通过进入非公企业就业,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能够拓展就业通道,让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多元化的配置,使得人尽其才。与此同时,非公企业也可以通过吸纳大学生,实现自身企业人员素质结构的优化,通过大学生的智力资源来提升企业的质量。

第二,政府应当加大优惠力度,将发展非公经济的“五个放开”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通过资助和优惠,积极鼓励毕业生进入非公企业,对积极接受大学生就业的非公企业在经营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和补助。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非公经济,可以让西藏籍大学生在与非公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后,由政府组织走出西藏,到内地交流,学习先进省市的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先进的管理技术,然后返回西藏,利用学到的经验和技术,推动西藏非公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不光是企业应得到政府给予的扶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应得到鼓励和支持,以此行为来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以缓解就业压力和优化就业结构。

第三,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加大创业教育培训的力度。非公经济领域是学生创业的主要场所,但是一直阻碍大学生进入非公领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创业知识和经验,更谈不上创业能力。结合当前西藏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从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方面与社会需要相互协调,增设一些应用性强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专业,以满足人才需求。其次就是从课程设置中强化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专业学习还要与就业指导课程相互呼应,多与非公企业开展合作大学生的实践实训合作。让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为西藏籍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激活了社会发展的多元活力,维护了西藏社会稳定和促进了西藏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西藏籍大学生进入非公经济就业,也为非公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学生先进的思想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促使西藏非公企业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以此整合和优化人力资源,以实现双赢。

[1]孙勇.西藏社会变迁中的经济发展考略[J].西藏研究,2008(5).

[2]中国西藏新闻网.2015年第一季度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及工商联组织建设和会员发展情况通报[EB/OL].http://old. chinatibetnews.com/caijing/2015/06/02/content1357968.htm,2015-06-20.

[3]边巴次仁.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0-04.

[4]周莉蓉.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征及对策建议[J].西藏研究,2013(2).

[5][6]肖涛,等.公职岗位占八成“隐忧”何在?[N].西藏日报(汉),2012-12-26(005).

[7]孙英敏.改革开放30年来的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The Path of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WANG Yi ZHANG Yi

(School of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82)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in Tibet becomes an important action which adjusts the structure of Tib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High quality of the non-public economy will definitely driv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ibet,so as to activ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us fully mobilize the rational flow of human resources and configuration of Tibet,and at the same time,also provide more platforms for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problem in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economy,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ossibilities of solve this problem.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Tibetan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structure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3.025

G647.38

A

1005-5738(2016)03-177-005

2016-07-28

2011年度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地区学生分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JRWY02

王毅,男,汉族,山西静乐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

[责任编辑:周晓艳]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非公有制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神奇瑰丽的西藏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简述检察机关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上半年陕西省非公经济占全省GDP比重52.4%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