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点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体会

2016-02-19任宗哲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点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体会

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哲学社会科学源自于人类社会实践,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并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以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阐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是当前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必须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要做到“真信”,最重要的是要“真学”“真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怎样实现”,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摒弃教条主义的态度。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驳,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论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引导学员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 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摒弃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能在革命导师的著作中断章取义,选择性的摘章取句,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而是要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经济领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推进经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摒弃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学真懂。

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问题,既有外来的影响,也有我们自己的某些失误,但失语、失踪、失声的根本原因是对没有解决好真学真懂,文化自信的不足。譬如,把马克思主义泛化,甚至用马克思主义代替具体学科,这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还引发了一些人故意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再譬如,改革开放以来,在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许多西方理论也涌进国门,使学习者总认为西方的理论优于我们自己的;加之今天的青年一代,其话语体系是在读着西方经典著作、教材中形成的,等等,所以研究、发言就鲜有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了。再加上许多新兴学科往往最初就在西方国家出现,在建设我们的学科时,往往从借鉴开始,但这种借鉴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转换的工作还相对滞后。如果我们有自主的灵魂,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出现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主观目的问题,其实不然,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科学的本源性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和事物的规律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回答和解决的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社会科学不研究社会问题,不回答人在社会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解决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又怎么可以称之为社会科学呢?所以,为人服务,为人类社会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性的核心命题。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真实社会基础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是为了人民大众丰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水平,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还是为了少数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文字堆砌和智力游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阶级性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也不是戴着睡帽的头脑中的风暴,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时代性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同时,我们还必须解决理论为了谁的问题。只有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服务于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就在大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表述方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自身的生成性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是追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就应该基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如果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呼声,而群众的呼声就是最紧要的时代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从群众的需要和呼声中寻找研究的问题,回答时代性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仅解决了理论源于何处、来自何处的问题,也回答了理论研究依靠谁的问题。“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理论有多高,影响就有多深远。“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马克思说过,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是学者手中把玩的古董,而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学理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形成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优秀成果、能够经受逻辑和实践检验的成果;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从而推动理论创新。只有投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研究出人民群众能够感同身受、对人民群众有用的学术成果,这样的成果是我们在理论上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强大而有效的理论武器。

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软实力的体现。倘若说自然科学揭示客观物质世界的必然性,那么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科学”和“解释性科学”,不但要揭示社会规律的必然性,还要揭示把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可能性的社会力量和实现路径。“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自信就没有理论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一定是以思想的大发展为先导,也一定是以思想的大丰收为结果的,因为深刻的社会实践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生动的社会实践又催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我们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如何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中,研究探讨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回答的历史课题。 实践提出的问题,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源泉。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从中国实践出发,以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解决和回应现实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都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成为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学问。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夜郎自大”,盲目排斥异域文化。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通过借鉴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我们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但是,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亦步亦趋,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处理好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中国的底色,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善于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获取资源。要放眼未来,就不能忘记本来。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吸收到丰硕的学术滋养,并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同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社会在不断发展,理论也要随着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空前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理论研究更要总结实践的经验成果,并根据实践检验理论,有独创性的成果大多都是从时代出发,发出时代之声。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处理好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关系。“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化成,就是要以人文精神引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当今人文社会学科越来越细,但各门学科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命运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相同点。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同一个地球,同一份天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关注人类发展和人类前途,既要为中国谋,也要为世界谋、为天下谋,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未来关切,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前瞻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善于融通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习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要学会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话语方式与理论内容绝不是隔绝孤立的,话语概念中蕴含着理论实质,理论逻辑中塑造着话语内涵。当前,中国理论迫切需要使用中国话语进行表达。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以中国实际为起点提出原创性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的实践,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结合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次理论飞跃都是时代的结晶、现实的产物;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理论界发挥了引领作用,写下了光彩夺目、载入史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党开始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经济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针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说: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凡此种种,这些都是我们最重要、最具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理论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服务国家,立足解决中国的问题,把中国的问题解释清楚了,我们的理论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赏。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就是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有效解决面对“中国奇迹”和成长烦恼,哲学社会科学界解释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回溯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获得自信,有了这种自信,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才有了继承性、民族性。观照时代,让我们增强了创新的责任。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用“五个面对”“五个如何”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课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出的新成果,是普遍真理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开辟的新境界。实践是诞生真理的唯一产床,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介入实践的深度决定理论的高度,感知现实的程度决定思想的深度。实践之根越深厚,理论之基就越坚实;现实之源越丰富,创新之泉就越奔涌。没有认识的升华就不会有理论的创新,没有理论的突破就不会有思想的飞跃,没有思想的力量就不会有行动的坚定。深化改革永不停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创新理论既来源于原著原文原理,更来源于实际实践实务。国际视野,让我们增强了创新的定力。一个崛起的中国必定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针对中国的战略争锋、政治争斗、领土争夺、国际事务争议、意识形态争辩、经贸争执、网络争端、科技争先、能源争抢、军事争战、人权争吵、文化争论、学术争鸣等等都会出现。在一个开放的背景中、竞争的环境里、复杂的局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遭遇的困难、面临的挑战、潜在的风险前所未有。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历史承接与民族特性中突出中国特色,在原创理论与体系构建中彰显中国风格,在关照世界与关怀人类中展示中国气派。原创首先是独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突显中国理论的主体性、民族性、创新性,才能在国际舞台中占有中国议题的设置权、中国话题的制高点、中国事务的控制力,才会在世界文明和人类思想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有所贡献。这是中国思想的定力所在。

三、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组织领导的前提下,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管理引导;必须坚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倘若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视为一种“生产”,那么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就取决于其“生产关系”是否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并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领域,其复杂性是由社会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具有多元化的细分领域,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野,更有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下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所提出的不同要求。有鉴于此,必须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的作用。

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类规律,创新研究的组织方式。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的变革有许许多多,有“小基地建设”还有“大基地建设”;有“创新基地”还有“协同中心”;有各级各类、各种各样的项目、课题,等等。值得思考的是,诸如此类的组织性变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就哲学社会科学分类的视角而言,有的学科固然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协同的机制,如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毋庸置疑,也确实有相当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其本身只能是个体性的行为,需要的正是一个人潜心坐冷板凳式的工作方式,如一些人文学科、文学艺术创作等,而且,也只有这种个体性的生产方式,才能产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因此,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类规律,分类指导,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的不二选择。

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本有机构成规律,创新研究的投入观念。与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需的资金、设备等等的投入需求量少,而人力资源的投入需求量大,其资本有机构成要远远低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资本有机构成。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哲学社会科学相当部分的纯理论研究,最大的、最主要的投入就是“人力资本”。然而在现行的某些政策及其设计中,只是关注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总体投入的差别,而极少关注、甚至忽视了它们之间资本有机构成方面的极大差异。相比较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更需要有研究者个人的潜心投入和智力劳动,因而就更需要有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必须确立一种充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投入的政策导向,解决好“智力报偿”的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积极性。

尊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挥作用的规律,创新研究的评价理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对社会的关系,表现出多层次、多形式。有的研究可以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有的研究可以通过启迪人的智慧、弘扬社会的道德和理性、改良社会风尚等等的间接途径,影响社会的发展;有的研究可能仅仅起到传承文化和文明的作用;有的研究能够以其积极的方式引导社会的发展;有的研究看起来没有现实的价值,但可能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的研究甚至明显地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批判性的负面性的意义,如此等等。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特征。上述的任何一种研究,都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都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所必要的组成部分,即使是那种批判性和负面性的研究成果,它也能够使我们通过比较鉴别,更加明晰那种积极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任何成果。

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成功与失败问题。诚然,在一个专业研究领域,产生出重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观点或者研究结论并为学界或者社会的所关注,或者是在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如此类的表征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标志,应当得到肯定褒奖。但是,在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学者持之以恒地潜心于某个领域的研究,或少有研究成果,或提出了一些学术观点但不为学界和社会关注,或他们的一些思想主张甚至受到主流社会的否定甚至排斥,是否就简单这些研究工作者为失败?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我们应有的态度。科学研究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究、不断试错、不断创新的过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

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关键在于养成优良学风。学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些不良风气有悖科学精神,严重妨碍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倘若任其蔓延,不仅在学术上、科学上难以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还会导致错误思想泛滥,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危害。弘扬优良学风,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既有赖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价值追求,也有赖于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宏观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生态,在这方面也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建立起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包容多样的学术评价体系,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重形式轻内容、重国外轻国内等片面倾向;需要以学术逻辑、学术规律解决学术问题,克服学术管理中的官本位和官僚主义作风,提倡学术平等,鼓励学术争鸣;需要给予基层科研单位、学者足够的学术自主权,使其具有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广阔空间;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为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学者创造良好的条件。

[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2-11].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01/c64094-28317481.html.[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9.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EB/OL].[2015-11-23].http://www.wenming.cn/djw/sy/tjq/djds_15859/jrlb/201511/t20151125_2977773.s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5] 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EB/OL].[2014-03-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08/c70731-24568542.html.

(责任编辑:司国安)

Thre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flection of Learn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in the Symposia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N Zongzhe

(Sha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an 710049, Chin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re derived from the practice of human society 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distinct ideological attributes.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needs to adhere to the Marxism as the guidance, but also adheres to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follows the law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o as to flourish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law of development

2016-08-20

任宗哲(1964- ),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D641

A

1008-245X(2016)05-0101-05

10.15896/j.xjtuskxb.201605018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菱的哲学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