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
——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体会

2016-02-19王宏波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改革

王宏波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
——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体会

王宏波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其中多次讲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了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特别是对坚持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法论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阐述。深入理解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开创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想信念;发展思想;方法论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其中多次讲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创新,讲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次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法论。这些思想是在新的世界格局和中国发展的新的阶段上,进一步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的重要思想,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践行。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思想,开创理论研究新境界

(一)坚定理想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而且进一步指出,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西方有些学者依据原苏联解体的事实,错误的得出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终结论,并且广泛散布、蛊惑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中国发展成就,中国经验证明中国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理解,深入研究,说清说透四个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阐释好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

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根据我们的体会,总书记的分析总结十分深刻,现实性也十分强。研究、宣传、坚持、践行、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顺境的时候比较容易做到,但在逆境的时候就比较困难。我们要继承和学习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在顺境时不骄傲,在困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现在,我们是处于顺境但有挑战,不是逆境却有交锋,不是困境,却有困惑。我们搞理论工作的,一定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理论意识,做到理论上清楚,政治上坚定,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工作者,做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清楚,行动上自觉地研究和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必须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今天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立场不仅是我们到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更是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根本立场。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中,一定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了人民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理论研究和宣传也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理论工作的根本标准,理论研究要反映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丰富实践,要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理论研究的主题,要反映我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反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研究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理论才能丰富和发展,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才能贡献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新境界

在2016年5月17日举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分析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好形势,指明了繁荣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明确了发展方针,这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极大的精神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是指导我们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积极响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实践,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术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揭示了它的研究特色。我们一定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研究和教学的全过程,进而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实现自身的繁荣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存在着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现象,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着功力不深,高水平成果不多的情况,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在某些领域的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还面临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的倾向,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从我们所接触到的现象看,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有时候还特别突出。在学术界确实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不是科学,这种认识还有相当的市场。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但与此同时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理论与学术体系。其实任何一种社会科学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都是从理论形态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倾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论述,他说,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所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意识形态因素,而是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以引进西方实证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发展特点的,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但是,某些专业与学科几乎是以西方的理论范式为主导,有的甚至排挤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特色的课程和教材,还提出了与西方理论完全接轨的口号,忽视和削弱了专业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和宣传,有些学科与专业的教材和课堂被渗透着西方价值观的实证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所占据,挤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和研究空间,在客观上排斥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也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各种实证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既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失去了来自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滋养,也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形成了不少误解,甚至有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工作者也认为自己从事的学科不是学问,丧失了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不少学术论文借用西方发明的学术概念来解读中国的本土问题,通过裁剪中国现实不断地重复论证西方概念的正确性,客观上强化了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或者曲解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质,客观上封闭了学术创新的理论空间。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必须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这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有世界视野,也要有中国立场,面向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改革实践,既不是简单地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还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再版,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当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不能用一种理论观点生套在各国各民族的头上,用它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这是非常荒谬的! 总书记的这些观点澄清了很多理论是非和方法论误区,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思想,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世界历史和中国实践给予我们的历史恩惠,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实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新实践的新规律,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添砖加瓦,恪尽绵薄之力。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本上是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才能真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研究。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从基本原理和理论发展历史的结合上学通马克思主义。现在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上。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要有系统性和深刻性,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所以,今天不能再靠马克思主义的“ABC”过日子,而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统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懂马克思主义,做到真信马克思主义。如果在今天还靠马克思主义的“ABC”过日子,就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难以科学预见社会的发展走向,也就不能做到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并进一步指出,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要努力避免总书记批评的这种现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必须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其价值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是其科学性的应用指向。这两者相统一的核心环节在于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源泉。脱离了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再有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同样,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也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总结人民群众改革、发展、建设的鲜活经验,总结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规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我们一定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和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新思想。首先,研究目的的设定必须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动中国发展和满足中国需求。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从实践中确立研究题目,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在故纸堆里找题目,而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从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实践的新规律。此外,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新,为努力建构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努力。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创创新发展新境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3],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人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和目标导向,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三五”时期的规划建议,都充分的体现和凝结着这个思想,理解和领会这个的思想,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思想导向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性质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所得出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特性,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权力源于人民,改革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人民当作发展的主体,把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全体人民的发展当作发展的目的,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当作衡量发展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实践需要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我国以往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思想、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提升。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经济表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最急切的要求就是改变经济发展不足的困境。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60到70年代的十年文革,使我国经济大大落后于周边国家,更加拉开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和提高。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大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三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时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起到了重大作用,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取得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物质短缺问题,实现了中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面貌的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体现。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全方位展开,中国社会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性问题逐渐凸显,协调发展的理念应时而出。它把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注意调动和满足不同区域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牢固树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更加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是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各个层面深入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综合协调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从重视经济增长转变到对人自身状态的关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发展的重点转变到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上来。这种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指导下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在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下,有效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更加强调发展的科学性。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的就是以人民为本的发展,是发展向以人民为本的指向和定位,深刻的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本质。

我们党曾经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表现的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内容。在“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布局的关键之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明确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总结以往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往发展思想、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完善,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现实的需要。他从新的思想高度上重新界定了我们党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思想,更加充分和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他更加强调人民作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归宿,强调人民群众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从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建设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立场,更加坚定和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和领航作用。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中国梦和推进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的各种行动原则的核心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新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思想。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个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贯彻这个核心思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过程中去,把它落实到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的行动原则中去,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落实和体现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和调动人民的力量实现人民群众自己的利益。这些都是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要求。离开了这些原则和要求就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治国理政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这是须臾不可轻视的根本问题。

只有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的原则。人民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各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真实承载者。人民群众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状况,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客观内容。人民群众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一致的。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置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只有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保证改革的不断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依靠和根本归宿,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有更多的获得感。

只有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是全体人民根本意志的集中体现,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权益。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就是要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人类法治文明史贡献中国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只有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才能更好的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人民离不开世界,世界人民需要中国人民。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封闭不可能发展,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交换与合作,是现时代条件下各国发展的必要而又重要的发展方式。在世界性的交往中,我们要秉承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坚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共同发展道路,参与世界发展进程,推动中国发展。

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方法论思想,开创改革开放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改革的方法论 问题,尤其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和深刻论述改革的方法论问题。这说明,在全面深入推进改革的新阶段,改革方法论的问题极端重要,它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推进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新的改革阶段认识论特点和方法论特点。所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方法论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增强科学性,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初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方法论的相关论述,觉得背景信息十分深厚,哲学理念十分前沿,问题指向十分明确,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哲学思考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也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方法论的系列论述的理解和把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所针对的不同问题等方面进行,我这里仅从方法论特点的角度谈谈个人理解。

(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深度解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思想的新内涵,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方法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他强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就是这种认识论的体现。改革初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今天仍然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今天我们不仅要探索具体的改革方案,更要摸改革的规律,要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他强调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他还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他要求我们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便“翻烧饼”。他还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在实践中,对不许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是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他还指出,有些国家搞所谓的“休克疗法”,教训是深刻的。要切实地做到保证改革健康推进,我们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从探索改革方案深入到探索改革规律,增强改革的科学性。所以,摸着石头过河仍然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但是,今天的“石头”已不仅仅是某项改革的具体方案,而是改革过程的具体规律。今天我们要摸得“石头”是“方案+规律”。

中国的改革3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历史,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但仍然是一个在探索中进步的阶段,仍然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但是今天的“石头”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存在方式,已今非昔比,他承载着更多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需要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密切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我们需要认真地体会和把握这一思想,努力的实践这一思想,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探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二)习近平总书记所阐发的改革方法论思想体现了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密切结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6]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难度、复杂程度空前。伴随30多年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或“发展陷阱”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矛盾和风险凸现,历史遗留的问题、发展以后的问题、转型升级的问题、公平正义的问题、保护环境的问题,诸多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既相互关联,也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深刻分析和认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要求,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全局和整体上谋划,从统筹和整体上推进,从更高层次上协调和督促落实,才能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倡导系统思维,就是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因此,分析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思维,也强调辩证思维,尤其是系统思维中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中的系统思维。例如他在很多场合都论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他在强调“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的问题时,还同时强调在整体推进中运用辨证法思想。他说,“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结合,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7]所以,把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统一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思维的新特点,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重点领会、努力实践,增强改革的自觉性。

(三)方向性思维、共识凝聚与底线思维的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改革大局的方法论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他强调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8],“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9],“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其易帜的邪路”[10]。时刻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是习近平把握改革大局首要特征。他善于把改革的总体方向与改革的具体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他针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统一的,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针对社会上关于改革的各种思潮,鲜明指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7]在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托。”;针对司法体制的改革,他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要更好的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凡是符合这个方向、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就要坚决改;凡是不符合这个方向、不应该改的,就决不能改”。仅举几例,足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方向意识和方向性思维是极其鲜明和坚定的,并且体现在各个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上。

习近平在不断强调改革的方向性的同时,强调沿着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合力,并且认为凝聚共识就是形成合力的重要方法。他说,凝聚共识很重要,是改革顺利推进和全面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强调“从历史经验上看,凝聚共识对改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他指出,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任务艰巨,更要下工夫去做凝聚共识的工作,提出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他还指出,在凝聚共识过程中要强调群众观点。他说“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地想一想群众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7],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7]

为了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底线思维的改革方法论思想。所为底线思维,就是为改革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首先,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他强调说,我们当领导的改革历来示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习近平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7]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改革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不仅体现在全局性的改革问题上,也体现在具体领域的改革问题上。他在谈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时候就指出,“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11]。

底线思维的方法论要求已经体现在改革的具体推进中。例如,国际贸易管理中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这实际上是一种底线思维管理模式。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还例如,社会治理中的民生底线,农地管理中的耕地红线,金融领域中的风险底线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把方向性思维、是凝聚共识思维和底线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我们处理各种复杂的改革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原则,这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起到了思想指导的作用。

[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2012-11-15].http://www.xinhuanet.com/.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http://www.people.com.cn/.

[3]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4-10-08].http://www.xinhuanet.com/.

[4]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话[EB/OL].[2012-11-17].http://www.xinhuanet.com/.

[5] 马克思恩格期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6] 习近平.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3-09-17].http://www.xinhuanet.com/.

[7]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11-12].http://www.people.com.cn/.

[8]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2-31].http://www.xinhuanet.com/.

[9]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2012-12-12].http://www.xinhuanet.com/.[10]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14-02-17].http://www.xinhuanet.com/.

[11]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12-23].http://www.people.com.cn/.

(责任编辑:司国安)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o Open up New Realm of China′s Development—The Reflection of Learning Xi Jinping′s Series of Speech

WANG Hongbo

(School of Marxism,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speeches, which repeatedly talked about adhering Marxism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answ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questions on China′s development by applying view 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In particular, he has made the profound elaboration on "adhering to the Four Confidence", "adhering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dhering to the reform methodology of Marxism".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se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which are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opening up a new realm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ge of China.

ideal and faith; development ideas; methodology

2016-09-08

王宏波(1952- ),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D641

A

1008-245X(2016)05-0007-08

10.15896/j.xjtuskxb.201605002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改革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