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文化元素下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2016-02-17陈波

职教论坛 2016年20期
关键词:巴蜀校园文化院校

□陈波

巴蜀文化元素下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陈波

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在现代教育中,将巴蜀文化元素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之中,以巴蜀特有的人文资源为龙头、地理环境为骨架,挖掘巴蜀文化精髓,建设文化育人工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质量,走一条以巴蜀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新路子,对巴蜀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巴蜀文化;高职院校;价值观;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广义理解,它是院校精神、制度、物质三种文化集成的总和,体现着院校的特色与品位,蕴含着院校对教育的精神与思想,彰显着院校对育人的期望和追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不但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还具有激励和认知功能。因此,巴蜀区域的高职院校,在巴蜀文化元素下,对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展开积极研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是院校理应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巴蜀文化元素特征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纵观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它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值得巴蜀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中加以运用。

(一)巴蜀文化是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巴蜀文化是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包容、理解、学习中体现开放。正如巴蜀地貌一样,崇山峻岭环包丰腴盆地,崇山彰显自信与独立,盆地体现宽宏与坦荡,形成巴蜀南北文化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虽然巴蜀文化也存在一些封闭板结和落后保守的一面,这是自然经济带来的产物;但它在诸多方面含有渊源于古代工、商、农、林业的开放和进取特性。充分利用其特征,吸收其精华,融入巴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一种强大的无可替代的历史资源。

(二)巴蜀文化具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巴蜀文化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凝聚和集结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实现了“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文化认同角度来看,其特质和内涵从秦汉以后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区域特色的继承、延续性角度来看,它又在时代环境下,以蜀人独有的思维和创新力,实践了其区域文化的更新与崛起,并通过克服矛盾,在融汇与整合中,形成一股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巴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整方向、整合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启示。

(三)巴蜀文化将开创性与完美性相结合

追求完美是巴蜀文化元素中的主要特征。巴蜀文化喜欢将开创性与完美性相结合,在紧跟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追寻开放与完美并存。巴蜀在历史上突出先乱后治思想。“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巴蜀人的一种后来居上的竞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巴蜀人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这种精神在教育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1]。

二、巴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基础技能型人才的中流砥柱,更应该强调人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资源的启发下,高职院校结合巴蜀地区独有的地域特点,通过挖掘巴蜀特定的区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并力争将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变为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

(一)挖掘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契合关联性

1.挖掘核心价值观和巴蜀文化的契合点。巴蜀文化是巴蜀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巴蜀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巴蜀人的“文化之根”。巴蜀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尚自然、笃行务实的行为方式等方面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体现[2]。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把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强制性简单的知识灌输给大学生,让他们片面被动地接受巴蜀文化知识,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路,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自己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巴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规范,进而外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

2.重视巴蜀文化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运用。高职院校将巴蜀文化中的显性资源(巴蜀文化现存的物质资源)和隐性资源(巴蜀文化中那些未被开发利用的以物质环境为载体的物质层面,以及所包含的制度、思想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因素)积极运用和提炼,力争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1)巴蜀文化显性资源的运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巴蜀特有的节日庆典,学习和研究巴蜀特有的诗歌文化、茶艺文化,开展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形式,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官感受。

(2)巴蜀文化隐性资源的运用。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包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挖掘上,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们分批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参观学习;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巴蜀地区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上,例如结合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的无数巴蜀地区的英雄事迹等;巴蜀地区所涌现出的以诗人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及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学院育才的依托之一,其中江油的李白故居、诗歌文化赏析、诗歌创作、美学欣赏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立德树人的优秀资源。

(二)以第一课堂为主干,强化思想阵地,传播优秀文化

1.把巴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活动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无法实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下降等问题[3]。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巴蜀文化教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采取讨论法、互动式教学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巴蜀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巴蜀文化,并学习巴蜀传统美德,提高巴蜀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此外,在思政课堂上还需要开展巴蜀文化作品为主题的课外读书会,学生通过彼此间交流读书心得,感受巴蜀文化对个人的作用,从而领略巴蜀文化的巨大魅力。

2.把巴蜀文化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各学科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所蕴藏的发展史等人文资源,把它与巴蜀文化知识相契合起来,让巴蜀文化精华能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了解巴蜀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例如可以选派一些精通巴蜀文化的教师、专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巴蜀文化通史》、《巴蜀文化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打通大学生学习巴蜀文化的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巴蜀文化教育。

此外,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当中,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如在江油的红军历史文物陈列馆、中江的黄继光等纪念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分批组织大学生前往实践教学基地接受相关教育。同时,鼓励、引导一部分对巴蜀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对巴蜀文化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充分挖掘分析巴蜀文化的精髓,并通过专题讨论、学习交流会等形式,让这些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巴蜀文化学习、研究心得时,深化其对于巴蜀文化的理解,以增强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高职院校教学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了解巴蜀文化历史,学习巴蜀文化知识,领悟巴蜀文化精华,传承和弘扬巴蜀美德,进而有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巴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打造传播与培养的优越环境

我国课程改革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提倡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重理轻文,导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致使学生出现偏科、知识模块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积极营造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发扬和继承巴蜀优秀文化,着力打造以巴蜀文化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做法可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为时一个月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该活动内容要从过去单一的举办文艺类活动发展为开展包括文艺演出、科技制作及创意设计、文化作品展示等种类繁多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其中,要将科技制作及创意设计大赛、社团风采大赛、服装设计及模特大赛、辩论赛、演讲赛、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啦啦操大赛、舞蹈大赛、英语口语大赛、寝室文化大赛、3D等大赛形成校园文化的主要品牌。

另外,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公寓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为理念,重视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活动。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要利用大学生比较喜欢向同龄人倾诉的特点,选拔、培训一批优秀大学生干部作为心理咨询员,在宿舍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提供及时的服务[4]。

三、巴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提升和改进方法

巴蜀文化作为巴蜀高校校园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必须投入并落实必要的经费、人力、物力,以改善高校的软、硬件教育条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丰富巴蜀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人际交往方式,也促使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变化。在开发巴蜀文化网络资源时,教师要秉持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效地筛选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互联网不但为教师提供了获取巴蜀文化资源的渠道,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巴蜀文化的相关内容,使课程教学资源更具时效性与多样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念,实现了课程资源获得渠道的创新[5]。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条件,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巴蜀文化资源,为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信息资源交换带来方便[6]。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为丰富巴蜀文化内涵,实现对巴蜀文化资源的全方面了解提供便利。

(二)发扬巴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打造教育沟通平台

建立健全巴蜀文化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校主要领导全面负责机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并组织社会力量全力支持的、齐抓共管的领导和工作体制。

以往高职院校文化工作一直由学生管理部门担当主要角色,而实际上,校园文化的建立、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的联动与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扬巴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坚决打破学生管理部门单独抓学生思想培养的“孤岛”状态,将学院的各行政部门、各系部结合起来,形成学院——部门——系部的“三位一体”联动的沟通机制,形成合力,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把巴蜀文化蕴含的人生品质做为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风向标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首先要结合课题的项目内容,不断思考,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特点、传播方和进行提炼,将传统媒体重内容与新媒体重形式和时效的特点相结合,摆脱二者的对立状态,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同时,结合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的心理,结合校园舆情建设、校园危机干预和预防、师生沟通机制、学生意见领袖的建立等方面,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平台[7]。通过学生管理平台的建立,结合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学生动向、学生情绪,将安全育人囊括其中。其次是突出至情至性品格,把巴蜀文化中蕴含的真实、豪爽、热情的人生品质,渗透在校园文化之中,做为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风向标,使大学生体会到巴蜀文化的真正内涵,并愿意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下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四)做好校园和家庭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营造巴蜀文化氛围

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培养、塑造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并利用区域文化来优化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切实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8]。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文化环境中所蕴含的巴蜀文化教育资源,营造出浓郁的巴蜀文化氛围,使巴蜀文化渗入大学生的血液和骨骼,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必须使学校、社会、家庭这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从校园、社会、家庭环境这三方面,用巴蜀文化共同优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环境,进而增强高职校园文化教育的效果。

从生源来看,巴蜀高职院校绝大数的生源是四川和重庆两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巴蜀社会重视家庭环境熏陶的教育方法,注意发挥巴蜀家庭对大学生的协同教育作用,加强巴蜀地区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友爱、和睦等巴蜀传统美德的教育。此外,父母还必须身体力行,用这些美德来要求约束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起到模范的“身教”作用[9]。

以巴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重要的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致使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等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把它融入到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激活区域文化的首要选择。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扩展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领域,加大力度研究并开发巴蜀文化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使传统与现实得以完美对接,走出一条以区域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新路子,这不但使大学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1]刘茂才,谭继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7-59.

[2]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90-94.

[3]李毅.关于《文化生活》的哲学思考——以“文化与生活”为例[J].思想政治教学,2013(5):19-19.

[4]张金领.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J].经济视野,2012(8):117-118.

[5]熊楚舒.浅述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9-41.

[6]游菲.论巴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D].海南大学,2012:45.

[7]赖永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块及指标研究[J].职教通讯,2015(5): 22-23.

[8]费小平.高职院校教书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3.

[9]卢亚莲.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61-65.

责任编辑韩云鹏

陈波(1975-),男,湖北荆门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全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编号:2014338),主持人:李丹。

G717

A

1001-7518(2016)20-0045-04

猜你喜欢

巴蜀校园文化院校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