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迁移效应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2016-02-15靳书偶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动作技能教材

◆靳书偶

(河北正定县第三中学)

浅析迁移效应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靳书偶

(河北正定县第三中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的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影响着新运动技能的快速形成,也会影响着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的进一步定型,因此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益。体育理论把运动技能的迁移定义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起促进作用的运动迁移称之为“正迁移”;有的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有着消极干扰作用,所以凡是起促进作用的运动迁移称之为“负迁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避免“负迁移”,努力实现教学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无论是知识、技术的学习,还是技能、态度的形成,无一不受迁移规律的影响和支配。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运动技能产生迁移的根本原因,克服和避免“负迁移”的产生,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体育教学 迁移 运用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因此而备受关注。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过程由以往的单一、机械式的认知教学和接受教学向现在的多维性、互动性教学特征转向,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仅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迁移”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中“接篮球”和足球“守门”,一般先学习接球,球接得准,接得巧,学生会体会到去足球场当“守门员”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接篮球动作对当守门员接球起促进作用,这种激极的影响我们称为“正迁移”;假如,善于打篮球的同学上足球场不是当守门员,而是去踢球,而打篮球是用手,足球是用脚踢,因此学生在项目转换时会出现不适应、不灵活的过程,这种消极的影响我们称为"负迁移"。因此,教学过程中,灵活准确地运用心理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帮助学生学习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一定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善导“运动迁移”呢?

一、把握好学生学习程度及心理状态

学生的学习程度、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技术学习迁移效应产生的重要方面。许多迁移的实验都得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学生熟练掌握了跑、跳的技能,在掌握篮球、排球技术时会显得更快;在教会学生鱼跃前滚翻之前,一定要教会学生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等学生熟练掌握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后,再教鱼跃前滚翻,这样学生不但有了前滚翻的基础,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害怕心理,再学鱼跃前滚翻时,学生不仅不怕反而个个都能跃跃欲试,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鱼跃前滚翻的技术动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论学习什么,充分地学习是最重要的。这也说明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如果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一种技能未稳固形成,匆忙过度到下一个动作,不仅不能发生正迁移,甚至导致负迁移的发生。例如,还未熟练掌握跨跃式跳高技能就直接学习背跃式跳高技能;没有具备奔跑能力的人去学习掌握80米跨栏技能。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产生害怕心理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正如心理学家加涅所说:“要决定什么知识在前学习,什么知识在后学习,有必要分析教材中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能力建立在先前学到的能力的基础上……”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提高对动作技能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的水平。由于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辨别、理解当前新学习的动作技能,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动作技能间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学中遵循学生这一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如:立定跳远教学,可采用青蛙学本领的情境来辅助教学,先让学生回想青蛙是如何跳的,是单腿跳还是双腿跳,等学生想出青蛙是双腿跳时,教师的提示和暗示,提出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索,从中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迁移,当教师在做完立定跳远示范和动作要领时,学生迁移迅速转到活动内容上,很快地掌握立定跳远;在耐久跑教学中,我们可用“推风车”“足球带球”跑、“滚铁环”跑等游戏方法辅助教学,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并使学生长久的保持对体育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中主动带着愉悦的心情在游戏中练习耐久跑,通过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正迁移”的产生,大大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能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的正迁移。

三、合理搭配教材内容

体育课是多种内容组成的,很少有单一内容的课程,教师为了突出主题教学和发展全面性,组合教材开展教学。如果教材不合理,不科学地组配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很容易产生负迁移,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为了促进迁移,教学内容中必须要以那些具有概括性、基础性的内容为教材中心,既基本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教材,并使之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选编的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应能对今后的学习或其他内容的适当的教学内容是促进迁移的关键。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学习起基础作用。教材应体现出有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以知到未知。”科学地编排教材程序,根据不断分化的原理。在动作形成过程中,每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体现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如果教材内容搭配不当,课堂上将会出现类似以下的结果:一节《跳远》课堂上,教师采用了立定跳远的练习增强了学生下肢的力量,使学生默认习惯双脚同时用力起跳的动作,但很不利于单脚起跳的跳远教学,学生常冲到起跳线时常会出现错或并腿跳等现象;另外在测验100米时,由于冬天天气冷,教师先要求学生进行1000米计时跑热身,累得学生满身大汗,体力大量消耗,严重影响了主教项目100米短跑的测验成绩。可见运动与运动之间也存在着干扰的现象,充分利用运动之间的迁移规律,防止干扰的发生是教师与教练员应当把握的一个问题。内容搭配科学化、合理化,相互提高化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新课标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运动技能迁移现象是个不证自明的事实。如果我们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进行广泛的研究,掌握好学生的学龄特点、了解迁移的条件和产生因素,合理、巧妙地应用运动技能的迁移,势必会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季浏,汪晓赞.中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2]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

猜你喜欢

动作技能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