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2016-02-15孟春芳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智障生活化情境

◆孟春芳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孟春芳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以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及实践运用四个层面来探讨如何让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融入到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及生存的能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智障学生 生活情境 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深刻说明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的真正含义便是尽可能地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我们的教材生活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智障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努力帮助每一名智障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能自我服务的公民”。

一、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我所面对的是一些智力低下的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导致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包括轻度、中度、重度)的身心特点、学习水平,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比如结合季节编写《春夏秋冬》;结合自然现象编写《风、雨、雷、电》;结合日常活动编写《看电视》《放风筝》《打篮球》等;结合节假日编写《中秋节》《教师节》《春节》等;结合社会实践编写《超市购物》《买菜》《吃快餐》等;同时,我把授课内容安排在相对应的季节、节日、实践活动里进行,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与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或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场景相比较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他们对认知事物的感知效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进行后续学习的良好基础。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的。由认物到认读物品名称,到语句训练,再到实践操作,实现由认知能力到生活技能等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际交流,满足生活需要。当教师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时,不仅是对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扩大和加深,而且还可以用生活的真实场景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其意义,掌握生活必须的技能。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残损程度、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在性格、学习能力、生活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班级的九个孩子,往往差距甚远,他们或动手能力尚可而语言能力较差;或语言能力较好而记忆力、书写能力较差;或书写能力较好而运算能力较差,有些智障儿童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因此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每学科、甚至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出个别化学目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最终才能让每一位智障孩子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及本学科应有的认知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我们选编的校本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听到、用到、接触到的。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将识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乐于学,容易记,用得上。如教“开”、“关”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演示“开灯”、“关灯”“开门”、“关门”;教“走、跑、跳”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各种水果蔬菜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品尝味道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在学习课文《吃快餐》时,我带领学生来到肯德基,认识汉堡、可乐、蛋挞、薯条,学习点餐,一起品尝用餐。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了实践,学会了知识,获得了快乐。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以生活实践为主,借助图片、实物通过认一认,尝一尝,让学生记住果实的名称,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同时认读词语、朗读句子。我还专门组织了“果实品尝”活动,煮熟花生、黄豆、玉米,教学生学会怎样剥、吃哪一部分等。这样安排既对学生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是一个丰收季节,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手部的康复训练。加强了对语文课的巩固与拓展。

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有些场景无法进行现场模拟,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场景拍摄、录制下来作为资料制作成课件,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为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场所。例如《银行》《医院》等这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时,如不便带领学生亲临现场体验,可利用课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流程设计课件内容,让学生通过点击电脑演练操作步骤,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或许就是“教学做合一”的真谛吧。

四、知识在生活中巩固运用

我们选编的语文教材内容,都从学生适应生活需要出发,教给学生一些生活常识和必要的日常用语。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文本仅让学生诵读、记忆,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交流的实际技能。只有演化为真实的情境,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学习语言交流应对策略,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解交际用语。例如《超市购物》《做客》《做饭》等课文展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片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中学习招待客人的生活本领—问候、倒茶、聊天、送客;在学校模拟小超市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寄包、选购、算帐、付款、取包。周末要求学生回家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店或超市练习购物,并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借以复习、巩固、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劳技课上,认识各种厨具,学习做饭的步骤和方法。学习了《爱劳动》之后,周末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子等等。并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做家务的同时,能够回忆课堂上学习的操作方法。课堂构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获得的实践经验也越多。

总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越贴近真实世界,学习的效率越高。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背诵某些词句,而是真正学会运用所掌握语言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因此,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提高智力障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2]杨妙新.学习的环境化与学生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智障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