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2016-02-15夏成勇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荷花创设课文

◆夏成勇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分校)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夏成勇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分校)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绘声绘色的语言,甚至丰富的实践活动,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美感,形成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和参与中,调动情趣,激发智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更好地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 情境 策略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结合我校2015年以来县级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策略研究”的实验总结,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运用语言艺术塑造情境

儿童没有形成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式,教师不能强行要求他们产生“志趣”,但可以创设最接近他们生活体验的情境,激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例如,在执教《荷花》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共生,交融,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为荷花的情形。我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这荷花真香啊!它香气幽雅,沁人心肺,怎能不深深地吸引我前去观赏呢?这荷花真美啊!它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怎能不让我陶醉呢?这清清的水,绿绿的叶,洁白的荷花,又怎能不使我如痴如醉呢?此时此刻,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假如我们也在那儿,我们也一定会变成一朵荷花。”这样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荷花世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进而幻化成水池中翩翩起舞的荷花,这些言辞语句,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的心田,这是语言的魅力!

二、运用表演艺术营造情境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用表演艺术营造的课堂情境,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古人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模拟一些动作,或分角色加以表演,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变成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例如,我教学《猫》课文中“屏息凝视”一词,让全班学生做这一动作,仅两分钟学生就喊难受,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猫几个钟头会怎么样?从而体会猫的“尽职”。又如,《狐假虎威》的教学,我校席春燕老师让学生根据对课文情境的理解,分小组做好准备,当堂表演寓言中的场景。学生表演很精彩,演完后还要演。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音乐艺术渲染情境

借助音乐渲染是创设语文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文学与音乐沟通起来,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可以播放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我校童国芳老师在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配音进行美读,伴着古典舒缓的中国丝竹乐声,学生静静地聆听,耳中听到的是婉转缠绵的乐曲和充满乡愁的朗诵,自然会浮现意境深远的诗歌画面。音乐和诗歌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产生去读古诗的强烈愿望。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语文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感知思维,使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朗读水平自然也会逐渐提高。

四、借助信息技术再现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音乐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更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会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我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公开课时,考虑到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难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所以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部战争的影片,定格于一个孩子哭嚎的场面,作为导课。这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战争中,让学生去感受,雪瑞同学看到这个画面,都流出了伤心的眼泪,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让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了,难点一下就攻破了。学生在读课文时,我又配上了比较低缓的音乐《沉思曲》,学生边读边抹泪,有些学生的嗓子都斯哑了,在座的评委老师也流出了伤心的泪水。

五、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联系学生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余文森教授曾说:“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借助于在生活中认识。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内容相对枯燥,如何让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是一个难点。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呢?我在学习课文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先观察家里附近的小溪、河流的水质、水里的生物、水岸边的情况,再观察附近山岭上草木生长情况和鸟兽生存状况,然后询问长辈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这些环境变化,并作好记录。在交流调查情况时,学生们发现如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森林资源和店埠河的水资源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借助实践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活动后,当老师在讲授相联系的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能真正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开放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

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开放式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语文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具体的“现实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设疑、实物演示、图文结合、体态语等创设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让学生爱学、乐学、善学。

猜你喜欢

荷花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背课文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