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让小学语文课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

2016-02-15◆张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学本人本词作

◆张 珍

(山东省曹县侯集回族镇侯集回民小学)

浅析如何让小学语文课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

◆张 珍

(山东省曹县侯集回族镇侯集回民小学)

在诗词教学中,不少课堂依然固守模式化的教学经验,从解读字词含义到理解诗句大意,再到了解作者情感,最后背诵诗文,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往往在这样机械的操作中支离破碎,学生只能在识字、背诵诗词和说出诗词大意层次上止步不前。因此,探讨如何让小学语文课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

“人本” “学本” “生本”

一、把握学习起点

真实有效的学习起点应该是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进发的“桥梁”,停步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重复教学或直接进入学生的未知世界均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乏味和困倦。《渔歌子》是一首学生熟悉的词作,短短27个字,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根据六年级学生对词作的掌握情况,蒯老师在初读教学中只抓住“鳜鱼”“箬笠”“蓑衣”这几个对学生已有经验来说较陌生的词汇,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初步理解教学,直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表达词人态度的“不须归”,继而对其质疑、探究,不拖泥带水,直指学生学习核心,使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有价值的学习。

二、注重思维实践

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应该是有思维味的。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的能力。完成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并将个人的体会和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蒯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楚,层次分明,紧紧抓住引导学生探究“不须归”的原因,从表层的词句意思读懂“不须归”,到整合词句深化“不须归”,再到知人论世认同“不须归”,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在经历扎扎实实思维跋涉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词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诗词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关注言语秘妙

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应该是有语文味的。《渔歌子》的美在于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充满意境的画面。如果学生仅仅从单个的词语反复推敲,忽视词语和词语组合产生的神奇效果,那么无疑,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蒯老师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利用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引领学生思考感悟词作描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通过想象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操作看似简单,却富有实效。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与文字相遇,内化了语言,触摸到了词作的灵魂。

四、重视课堂变化

吕叔湘先生曾说:“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然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分寸同题,要讲得不多不少,要讲得切合实际。讲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多,一则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多练习,二则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这节课上蒯老师讲得少而精,他只把工夫用在“导”字上,做足引导、指导、诱导之功,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蒯老师的课堂回到“学什么”“怎么学”的“学习课程”领域。学生学习发生积极的变化,为学生知识、能力、智慧、人格等持续发展奠下坚实基础。由蒯老师的课想开去,让学生“多学”,经历语文学习的真实过程。

从学生的“被教”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阅读理解潜能、发现探究潜能、表现展示潜能、自我实现潜能。

五、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一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地帮学生总结,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知识储备要扎实。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对于诗词,先不要急着提出自己新鲜的解释,而应先理解已成定论的解释,或者是几种被学界认可的解释。教师对诗词主旨、字句意义的解释应该有所凭据,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随意解释。

2.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3.要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

只有把课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来,才能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

猜你喜欢

学本人本词作
人本计算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八戒审猪
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