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困境的成因及其发展对策

2016-02-15高奕彦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间舞蹈舞蹈

高奕彦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困境的成因及其发展对策

高奕彦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文章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为研究主体,通过对现阶段创作出现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过程应坚持的原则进行解读,探讨了解决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困境的发展对策。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困境;成因;发展对策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优秀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的社会传播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广受我国人民群众的欢迎。民族民间舞蹈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与其他形式的舞蹈艺术相比较,更可以体现出我国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风俗、文化习惯、历史风貌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与肢解,进而导致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逐渐丧失其本真形态,影响到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困境的成因,进而对原因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创作出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独特民族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广大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出现的困境

(一)缺乏艺术素材

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主要表现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风俗、文化习惯、历史风貌以及生活生产方式[1]。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导致许多地区的民间风俗习惯逐渐消失,进而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缺乏良好的艺术素材。而素材来源不断变少必然导致可选择性不高,舞蹈创作者只能对相似的民间舞蹈素材进行重复的拆分重组,从而使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内涵发生扭曲而失去民族特色。

(二)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由于一些舞蹈艺术创作者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存在不足,又不肯深入民间,导致他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大都停留于表面。认识上存在欠缺就会削弱舞蹈艺术家的艺术传承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创新上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虽然舞蹈艺术也随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可是仍然有许多舞蹈创作者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编创,而不按照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改革,导致其创作出来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不伦不类,且不符合观众审美需求。创新意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民间舞蹈丧失活力[2]。

(三)过于媚俗肤浅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动了我国民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些地区保存较好的古朴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舞蹈更是受到外地游客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外来旅游者蜂拥而至,前来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这种民俗热潮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旅游部门为吸引游客纷纷将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进行商业化包装,导致许多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日益媚俗肤浅,进而歪曲了其艺术思想和艺术形象[3]。这种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不但不利于提高观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正确理解,反而会影响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融会贯通

舞蹈语言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符号之一,而符号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艺术意蕴,从而成为决定一个民族舞蹈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在许多舞蹈艺术创作者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编舞技巧上,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如何精准且合理地使用民族舞蹈语言去进行民间舞蹈创作上。长此以往,由于舞蹈语汇的缺乏必然导致民族舞蹈编导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只能对舞蹈语言进行简单的拆解和重组,再加上编舞者本身不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语言的生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则,只会导致其创作出来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质量粗糙且不伦不类。

二、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过程应坚持的原则

伴随着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如果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进行创新。

(一)继承性

新形势下要创新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就必须继承并吸收那些经过历史发展并被证明的优秀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因子,只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代表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因子的文化观念、价值标准、思想道德以及审美情趣,才可以实现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只有具备十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我们才可以在继承“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加大艺术创新力度,从而使我们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经过创新之后更加光彩夺目,不断表现其艺木魅力以及吸引力。1981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委、舞蹈家协会向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民委、舞协分会发出了关于《编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并成立了以文化部、民委、舞协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4]。全国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收集整理的开展,使得许多本已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重获新生,进而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活力。

(二)民族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艺术,都是以民族性作为其艺术的灵魂。所谓“民族性”又可以称为“民族化”,主要指的是在本民族特定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舞蹈艺术表达方式。应该说,民族性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优秀舞蹈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集中体现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舞蹈艺术家只有真正熟悉并把握住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才有可能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舞蹈艺术作品[5]。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民族舞蹈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这一事实说明只有具备强烈民族性的舞蹈艺术作品才可以具备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性

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才有可能发展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也不例外。而这些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都必然会带有过去社会的特点和烙印。但是,伴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迈入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社会公众的艺术观念和欣赏标准也必然随之不断发生改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将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一律简单化地、原封不动地搬到今天的舞蹈表演舞台上的话,显然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舞蹈艺术作品如果不能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创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才可以有效突破传统舞蹈思维模式的限制,才可以充分挖掘出舞蹈编导的创作个性和创新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三、解决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困境的发展对策

(一)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追寻民族民间舞蹈内在精神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风格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每一种舞蹈表演动作的形成都源自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人类生活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脱离生活而形成的艺术如同无源之水,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而言,舞蹈的内在精神是决定其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生活化素材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精神水平的高低,要想用生活化的传统素材来表现当代社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就必须保证舞蹈作品的民族化和生活化。因此,“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一直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导探索的老话题,艺术家们不仅要热爱生活,而且还要深入生活,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去挖掘舞蹈艺术题材,才可以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作品[6]。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当前许多民族舞编导很少深入民间去体验民族精神,导致其只能用编舞技法去创作各种舞蹈艺术作品,而这样的艺术作品在质量和内涵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编导们必须从内心尊重并热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要抛弃原来的创作习惯,深入到生活底层去收集和挖掘艺术素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舞蹈艺术的创作历程中去,才有可能守住寂寞的艰辛和经受住失败的考验,进而发现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宝藏”。

(二)不断创新民族民间舞蹈,创造民族民间舞蹈多元形式

任何事物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可以流传到今天,不仅仅依靠于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且主要依靠舞蹈艺术家们对其进行的创新和改良才可以实现不断的飞跃。新形势下如果我们仍然将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一律简单化,将其原封不动地搬到今天的舞蹈表演舞台上的话,显然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在新时期编导们应该树立起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以一种更为积极、宽容和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舞蹈艺术样式,从而在不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舞蹈艺术的内在精华,进而用时代的要求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进行重新阐释,从而给予其适应社会要求的全新生命力。当然,我们讲的借鉴和创新,并非只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7]。因为,每一种舞蹈艺术都有着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的特色,如果在创新中抹杀了这些特色,只会导致其丧失原有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创新民间舞蹈创作时必须在坚持继承民间舞蹈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之下,理性科学地吸收和借鉴,努力做到合理创新而非彻头彻尾的改变。

(三)实现舞蹈元素融会贯通,形成良好舞蹈编创风格

对于任何一种舞蹈艺术而言,技巧、语言以及内容是其最为基本的元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舞蹈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舞蹈表演优劣的关键标准。然而,现在许多舞蹈艺术创作者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编舞技巧上,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学习如何精准且合理地使用民族语言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去进行民间舞蹈创作,走马观花自然无法领略其中的精髓。因此,新形势下编导们必须重视将技巧、语言以及内容等重要舞蹈元素进行融会贯通,认真思考如何在保留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同时借助先进的编创技巧来真正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水平[8]。首先,编导们对待内容表达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必须真正用心对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进行细心揣摩,深入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思想道德以及血缘宗法,才有可能创作出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内心并得到其认同的民间舞蹈内容。其次,编导们本身还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编舞技法,才可以实现技巧、语言以及内容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舞蹈编创风格,才可以创作出更高质量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但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面临着一些困境,作为民间舞蹈文化重要传承者的编导们应该以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主动参与到传统舞蹈文化保护、继承和创新工作中去,以社会审美特征为主要创作方向,不断吸收其他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的内在精华,并和现代舞蹈创作技法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具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陈伟坚.我国民间舞蹈创作困境的原因及对策[J].大舞台, 2015,(3):164-165.

[2]袁源.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4):60-62.

[3]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1):64-66.

[4]郭田.论“个性化”民族民间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3):164-165.

[5]王继子,李智.浅析赤水河流域舞蹈文化的开发与构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5):69-72.

[6]周媛.当代民间舞蹈创作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47-148.

[7]梁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4,(3): 171-172.

[8]田露.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4): 31-34.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the causes of Difficulty in Creating Folk National Dance and Its Developing Strategy

GAO Yi-yan
(College of Music,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folk national dance as research subject and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y in creating dance at present.In addition,the principles which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Chinese folk national dance are expounded,and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Chinese folk national dance is explored.

folk national dance;difficulty in creation;causes;development strategy

J722.2

A

1009-3583(2016)-0151-03

2016-06-02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高中音乐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教电馆研063021033)

高奕彦,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