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临床研究

2016-02-15杨洪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水液运化调理

杨洪滨

(辽宁省辽河石油勘探局兴城康复医院中医科,葫芦岛125100)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临床研究

杨洪滨

(辽宁省辽河石油勘探局兴城康复医院中医科,葫芦岛125100)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结合现代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社会压力的存在,人类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保健养生重视脾胃的调理,本研究通过调理脾胃理论基础探讨治未病的依据。改善人类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查阅各种中医理论基础文献查找与脾胃调理治未病有关的理论依据;联合中医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探讨脾胃调理治未病的机制;深入临床实践,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其效果。结果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丰富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及教学工作。结论现代疾病谱的发生结合人类脾胃等脏器的重要机能可见脾胃调理治未病势在必行,为临床工作中治未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调理脾胃;治未病;临床研究

中医学理论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健康养生及康复的一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科学[1]。中医学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学科[2]。中医学在数千年的进步中,不仅总结了辩证论治的临床理论基础,而且逐渐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本研究从脾胃调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治未病”的临床依据及机制,提高疾病的预防意识,改善亚健康状况。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主要预防疾病的内容,包括三层意义:①“未病”指机体尚未产生疾病的信号,临床观察出于健康体质,治“未病”就是指疾病没有发生时的预防;②“未病”指已出现疾病发生的先兆症状,临床观察疾病症状不典型,即处于疾病的前驱症状,“治未病”就是指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制止其发展;③“未病”指疾病已发生,但并无并发症的出现,“治未病”就是指将疾病控制,防止进一步发展变化。

脾胃调理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各种不良生活嗜好也逐渐形成,如起居不慎、过食肥甘厚味、烟酒过度等导致伤脾胃、降气血;各种压力源的形成,气候及空气质量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类脾胃功能下降,继而诱发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及生活质量,因此,调节脾胃治“未病”就尤为重要。

1 脾胃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素问·刺法论》说:“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3]”,《云笈七签》卷三六:“(仲秋)是月肝藏少气,肺藏独王,宜助肝气,补筋,养脾胃[3]”。可见脾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主运化指负责人体的水谷和水液的转运即为“运”,负责水谷和水液的消化吸收即为“化”。消化吸收虽在胃和小肠内进行,但必须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和水液化为精微。《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3]。因此,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机体输送充足的物质,才能使机体各组织得到足够的营养,进而机体才能实施正常的活动。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可防止机体内的水液发生异常滞留,进而防止湿、痰、饮等异常物质的生成。《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3]”,可见,脾虚生湿,生痰、水肿是具有中医学的科学依据。

1.2主升清“升”指脾气的活动规律是以上升为主。“清”是指机体的营养物质。“升清”指营养物质通过“升”吸收于心、肺、头目,给予机体全部营养。故说“脾以升为健”。若脾气升清功能不良,则水谷运化功能下降,气血匮乏,可出现精神疲乏,无力、头目眩晕、腹皖胀气、泄泻等症状发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3]”。

1.3主统血统指脾有统领血液流行于经脉之中,避免血液逸出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如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3]”。若脾的运化下降,则血液的统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

1.4胃主受纳主降脾主运化、主升,相辅相成。二者协同作用完成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全身输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可见,脾胃为元气之本、精气升降之枢纽、气血升华之源、五脏之本。

2 内伤脾胃的因机

2.1饮食不洁喜饮肥甘厚味,过度茶饮酒、暴饮暴食。基于脾胃的生理机能及与全身的密切关系,长期饮食不洁导致胃的机能下降,进而影响脾的功能,逐渐扩展到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均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致病。

2.2劳逸过度脾主肌肉四肢,劳逸过度导致脾虚,导致主运化功能异常,胃进而失去脾的运转精微,导致胃伤。长期导致脾胃俱伤,逐渐影响周身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2.3七情失调多思则气结,多虑则气郁,脾胃升降失调,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致使脾胃俱伤。

2.4药物过量外邪侵犯误服或过量服用辛香燥热及大温大热之品,外感六淫邪气之侵,均伤脾胃。

3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渊源

《素问·刺法论》说:“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3]。谏议为古代官名,后称谏议大夫,具体到人身,就是详察机体阴阳、气血、津液、脏腑机能等情况,禀告于心,使“主明下安”。人体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其一是免疫防御功能;其二是免疫稳定功能;其三是免疫监视功能[4]。脾具有监视体内阴阳平衡的功能,一旦出现异常,脾及时通知于心,各脏腑经络及时启动的各种功能协调机制使阴阳复衡。当疾病初起尚未引起机体严重的功能损伤时,及早发现,积极治疗。整个疾病就得以控制。故调理脾胃,使脾胃功能健全,在“治未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属土居中,与其它脏腑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累及脾胃;同时,各脏腑的疾病,也可通过调理脾胃来协调解决。元气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人体生存及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脾胃对元气的充实起着决定作用。脾胃运化水谷,交通上下,灌溉四旁,元气因而充实,诸脏因而安康。叶桂《临床指南医案·卷一虚劳》说:“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故治脾治中能治其本,培补元气,驱邪外出,使病向愈[3]。

4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现实依据

脾主升,引导着肝气升发,肺气宣发,肾水上升;胃主降,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气下纳。这些方面将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脾胃和升降沉浮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方面与功能方面。物质方面是将饮食水谷消化吸收,精微物质上升,通过心肺肝肾的作用而输布全身,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糟粕部分下降,通过肠道、膀胱排出体外。功能方面以脾胃的营养物质为基础,通过气化作用实现其枢纽运转的斡旋功能,使全身气血周流通畅,并在肺肾的协同下,维持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胃健运,则阳生阴长平衡,升降沉浮有序,机体健康无病;脾胃功能失调,则阳消阴藏失衡,升降沉浮紊乱,就会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周身气机紊乱的种种病变。人体的生病,归根到底是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而脾胃为气血阴阳的根蒂,治病必求于本。因此,临床治疗必须善于调理脾胃,尤其是疑难久病更应调理脾胃,方可出奇制胜,稳稳图功;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注意养护脾胃,才能更好的保持机体的健康。

5 调理脾胃以治未病

调理饮食、劳逸适度、调畅情志、抵御外邪、药物预防等都是保胃固本的抵御疾病的有效方法。

6 讨论

中医讲“治未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未病先防”[5]。机体阴阳相协,时刻处于平衡,人体就健康。调理饮食、劳逸适度、调畅情志、抵御外邪、药物预防等严格控制,脾胃功能即有效作用于机体,才能为机体输送充足的物质,才能使机体各组织得到足够的营养,进而机体才能实施正常的活动。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可防止机体内的水液发生异常滞留,进而防止湿、痰、饮等异常物质的生成。人即可健康无病,颐养天年。故调理脾胃,使脾胃功能健全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保障。

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已病防变等“治未病”的重要理论。现代疾病谱的发生结合人类脾胃等脏器的重要机能可见脾胃调理“治未病”势在必行,为临床工作中“治未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元·滑寿.难经本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清·叶桂.临床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陈芳,陈偶英.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 (11):71-73.

[5]郑永亮.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Clinical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YANG Hongbin
(Department of TCM,Xingche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Liaohe Oil Survey,Liaoning Province,Huludao 125100,China)

Objectiv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n ageing population,combined with modern lifestyle and social pressure,sub health of huma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raditional health care healt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pleen and stomach conditioning.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asi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rough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ub healthy state of human.Methods Through access to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literature to fi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related to spleen and stomach conditioning,combined with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of spleen and stomach by experts and Professors of TCM,going deep into clinical practice,combined with the basi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for spleen and stomach condition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the effect was summed up.Results Through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the basi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for spleen and stomach conditioning was enriched,and the basi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for spleen and stomach conditioning was used to guide clinical and teaching work.Conclusion The modern disease spectrum with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visible human organs such as spleen and stomach spleen and stomach conditioning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imperative,and provided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he clinical work.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linical study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8.016

1672-2779(2016)-18-0036-03

(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王立宽2016-05-04)

猜你喜欢

水液运化调理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背后七颠百病消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调理聚合物组合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