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休克中的社交图式冲突体现

2016-02-15韩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图式休克跨文化

韩伟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文化休克中的社交图式冲突体现

韩伟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作者通过分析社交图式的个人图式、角色图式、情境图式及情感图式在经历文化休克四个阶段的具体冲突体现,旨在帮助认知和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文化差异,调整并构建相应的新图式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减少休克现象的发生。

个人图式;角色图式;情境图式;情感图式;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双方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虞文清,2013)、宗教信仰、地域差异以及语用迁移(廖丽琴,2006)会形成不同的图式。如果交际双方的图式缺省或错位,交往就会产生冲突(陈卫娟,2008;范冰,2011);这种冲突可以具体体现在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与社交语用及非语言的失误上(杨勇萍,2013),轻则表现为思想上不解、情绪上愤怒,行为上排斥等,重则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停滞,也就是“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胡冰,刘景慧,张瑾,2013)。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社交图式为视角,试图挖掘不同个人图式、角色图式、情境图式及情感图式在经历文化休克不同阶段的具体冲突体现,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调整并构建新图式、减少休克现象的产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文化休克现象及阶段(Culture Shock)

休克源于医学术语,是指有效血液循环不足而危及生命的一种病症。文化休克这一术语最初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个体人进入到崭新的环境中,从浅层的语言、生活习惯到深层的思想观念都失去自己所熟悉的所有社会交往图式而产生的一种迷茫、无助、抵触甚至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有如下特点:孤独感、焦虑感和恐惧感,从而出现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障碍甚至疾病,使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

Oberg指出“文化休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honeymoon)、休克阶段(culture shock)、恢复调整阶段(adjustment)、适应阶段(adaptment)。

1.蜜月阶段。它是指个体初入异文化在心理上产生的好奇与兴奋。对于短期置身于异文化的个体来说,比如:异国旅行,新鲜感尚未退却,旅行就结束了,通常不会出现“休克”。

2.休克阶段。它主要表现为失望、受挫和烦躁等不良情绪代替兴奋感。由于语言规则、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各方面文化的迥异,加上对异文化习俗缺乏了解,母文化中的各种规则在异文化中频频碰壁,使得个体开始对自己及未来感到迷茫,从而对异文化感到不适应并同时经历低落沮丧、消沉颓废等消极情绪。

3.恢复调整阶段。情绪低迷后,个体开始适应、并积极地应对和接受异文化,如熟悉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他人交朋友;此时他们已经能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客观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心理上的失落感、孤独感和挫败感会逐渐减少,但恢复调整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4.适应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个体的诸多消极情绪消失,能较好地适应并融入异文化。他们能游刃有余地与当地人们交流和交往,能深入了解异文化的优缺点并客观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社交图式及其冲突体现

社交图式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文化中从以往的社会交往中提取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认知方式。Nishida把社会交往图式分为个人、角色、情境及情感图式。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置身于特定的情境获取经历与经验,并潜移默化地塑造不同的角色及表达不同的情感等等;这些图式一旦成形,就会相对稳定地在心理、认知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加工以及社交方式。当面对不同文化的参照或置身于不同文化的熔炉里,就会察觉到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1],具体分析如下:

(一)个人图式及冲突体现

个人图式是指对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特征类型的认知结构。例如“张三外向”、“李四木讷”、“王五见风使舵”、“学者严谨”、“法国人浪漫”。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外向”、“木讷”、“见风使舵”、“严谨”、“浪漫”这些类型的图式,而且据此对他人进行一定的归类和评判。

处于交往的蜜月期,个体渴望被他人认同和接纳,从而表现得十分友善。加之时间较短,对新个体图式的认知不完全,且还处在兴奋期不断发现彼此新的特质,冲突尚未出现。比如,初入异文化校园的大学生,寝室是第一社交圈,为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通常彬彬有礼;对个体的特质也比较欣赏,随之对个体特征的认知开始以某种图式形成;张三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李四善于交际,王五勤奋好学。

随着深入交往,彼此显出庐山真面目。蜜月期的欣赏和认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冲突。张三总是未征得同意就随便使用别人的东西;李四由于社交经常晚归打扰他人休息,王五凡事都很较真等等,很多问题浮出水面。先前的乐于助人也会被平等观念所取代,转而期望他人对自己有求必应甚至无应也求;原来的优点图式也变成冲突的焦点,大家步入休克阶段。

恢复调整阶段的冷战或不了了之,或升级为明战爆发,无论如何最终都会归于平寂。另外,随着社交活动的增多,大家开始转向寝室以外的社交圈子;经过大学的洗礼,大家都在成熟和成长,不再为小事而剑拔弩张,习惯并接受了每个个体的魅力与差异,此时就进入到适应阶段,真正懂得尊重和忍让,变得更宽容,同时也拓展了对已有个体图式的认知并能够对他人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二)角色图式及冲突体现

角色图式是指把人们社会角色的恰当的规范和行为的知识组织起来的认知结构,像性别、年龄、种族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都带有以角色为基础的恰当标准化和有关行为的期望,这些期望在其他人头脑中组织成为图式[2]。也就是说,依据个体身份与地位的不同,分辨权利、义务与行为模式等核心特征的差别,抽象出多种社会角色,成为理解社会结构组成和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3]。

各角色的交往都有蜜月期。夫妻唯有新婚燕尔的蜜月最无烦恼;其实,新媳妇与婆婆也有一小段“蜜月期”;原本陌生的两人因为一声“妈妈”而拉近距离,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热情、宽容的一面,更甚于情侣蜜月期的热辣。初为人父人母,宝宝的诞生也带来了亲子关系的蜜月期。

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如妻子是贤内助,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扮演着女儿、妻子、儿媳、母亲的角色。此外,如果妻子还担任着教师这个社会角色,那么她不仅要能传道授业解惑,还须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另一方面对应于同一社会身份,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所特有的角色期望也不相同;这样,当一个人不能同时满足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且不履行任何角色都会出现消极后果的时候,就出现了角色冲突。亲密无间退却之后,夫妻双方对彼此的角色期望有所转变,丈夫会抱怨作为教师的妻子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她的学生和教学中,而没有尽到他心目中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责任。若疏于教学,教师角色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若疏于家庭,儿媳角色也得不到婆婆的接受。即使兼顾双重角色,也会听到不满的呼声,因此角色冲突在所难免。

久而久之,密集的角色冲突在生活中必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恢复调整阶段双方都需对冲突的角色进行调整,然而角色的多重性无法消除,就要对社会赋予各种角色的内容进行削减,包括角色责任、义务的部分削减。适应阶段积极地自我调适:全面正确认识自己,适度调整好个人精力、情感和时间,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尽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自身学习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对各种角色的控制感和心理成熟度,从而缓解各种角色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角色冲突的产生,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三)情境图式及冲突体现

情境图式是指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认知环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实现交际目标[4]。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的情境往往存在差异,比如:坐月子,在西方如果是顺产,欧美新妈妈们会在24小时离开医院,如果是剖腹产延迟2、3天回家,且回到家中便可出门访友,不需要在起居和饮食方面特别的护理。而在中国,一些人会请妈妈或婆婆来伺候一个月或42天,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请月嫂或去月子会所;且月子期间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外出访客等。

蜜月阶段:对于身处各种新的社交情境的个体而言,新环境会带来不同以往的感受和体验,也会让人有一种新的期待和憧憬。如宝宝入园、海外求学、新人入职、农民工初进城、异国婚姻等等,无一不是带着新奇与期望进入新的社交情境;同时,个体也乐于积极参与相应场合及情境的社交行为并且构建新的情境图式。

休克阶段:个体进入到每个具体的社交情境中,都会产生关系的互动,如朋友间、上下级间、夫妻间、亲戚间等等。关系在中国是一种资源,关系的建立即是人情的互动交换;而西方人的人际交往具有等值倾向[5]。例如:婆媳冲突离不开特定的主题及情境;育儿冲突就是婆媳之间针对育儿展开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冲突和矛盾。该冲突是现代家庭中的核心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扩散到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母子母女关系等;使本来是心灵港湾的温馨家园极可能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

调整、适应阶段:社会交往离不开鲜活的情境,这使人们必须在不同文化的适应中识别不同的情境,学习并接受与之相应的迥异的社会情境图式,以减少因情境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如异国婚姻中的婆媳关系,尤其是土婆婆pk洋媳妇,彼此文化中有着极大差异的育儿权利、育儿观念及育儿习惯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互相学习、接受并最终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四)情感图式及冲突体现

情感图式是指对愉快、狂喜、愤怒、恐惧、绝望、嫉妒等情感的认识,它包含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洞察力等内容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且与其他图式相联系,也往往与特定情绪相联系,如罪犯一见到警察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曾受老师嘲笑和歧视的孩子可能会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消极的情绪等等。

情感是人基于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因此在蜜月阶段的交往中,个体基于被认可和被接纳的需求,表现为喜悦、友善、信任等正向情感,但由于蜜月时间很短,又常表现为猛烈、迅速爆发的情感,如狂喜、兴奋、新鲜好奇。根据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体现为对物情感,如喜欢、高兴;对人情感,如爱戴、钦佩;对己情感,如自信、自豪等。

深入交往时,个体的正向情感慢慢消退,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心境逐渐浮出,如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哪怕一件小事都会带来负向情感,如焦虑、失落、孤独;短暂的情感爆发也会因事情偏离预期随之而来,如愤怒、恐惧、绝望;目标指向也会由开始的喜欢变为厌恶,如夫妻会因生活琐事、婆媳关系、意见分歧等而感到失望难过。职场中,对某某的羡慕与钦佩会因为彼此间激烈的竞争转化为仇恨与嫉妒。个体的自信可能会因语言障碍或遭遇挫折而变得自卑。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会焦虑不安,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6]

冲突过后,个体都要调节自己的情感。首先要有效防止因身体疲劳或疾病引起的情绪不稳;遇到挫折困难时才有战胜它的乐观心理。其次,试着去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个体要了解情绪发生变化的源头,如语言障碍?偏离自我预期?文化差异?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另外,洞察理解社会,积累不同的知识和社交经验,使个体更自律、更宽容。同时,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不同作用有利于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图式并把握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复杂互动过程,涉及多种图式在不同情境下体现的各层次个体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和变化。个体原有图式与刚获得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的期望、动机、角色、情绪和情境等都会对社会认知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7]。个人图式本身就受地域的影响,如美国人独立,中国人含蓄;也受社会身份角色的影响,如律师巧舌如簧,医生耐心细致;同时还受交往情境如婚礼、用餐等具体场合及与之互动的个体图式、角色图式、相互间情感图式的影响。因此文化冲突的产生不是单一的,而是糅合了多种图式在一起。设想这样一个婚礼:时尚的美国女设计师嫁给了善辩的中国男律师,遭遇斤斤计较的上海婆婆,宴请了双方从事各种职业、来自各地的朋友。这其中的文化冲突是多元的如个体图式多元化、角色多元化、情感多元化;也是交错复杂的,即各种多元图式相互作用衍生出新的文化碰撞;还具有延续性,即某些尚在萌芽期出现的矛盾会在未来的社交中转化成更为强烈的冲突,交往个体进入休克阶段,随后调整适应并将冲突的内容构建为相应图式储存在记忆中,投入到新的社交,再次循环“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因此,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构建社会交往图式,对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焦连志.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解决——图式理论的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9,(5):75-78.

[2]李梦,胡志海.角色图式对情绪影响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17-122.

[3]许静.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国际政治研究,1999,(4):136-142.

[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2004,(4):48-57.

[5]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刘小锋.认知情境影响隐性知识转移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7):7-14.

[7]王涛.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与道德融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9-102.

[8]廖丽琴,俞晓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外语教学[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5):58-60.

[9]陈卫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图式[J].台州学院学报,2008,(5):44-47.

[10]范冰.跨文化交际中的图式错位现象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4):113-116.

[11]周忠华,向大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1-153.

[12]胡冰,刘景慧,张瑾.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化解策略[J].河北学刊,2013,(5):247-249.

[13]杨勇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礼貌原则[J].长治学院学报,2013,(6):75-77.

[14]Nishida,H.ACognitiveApproach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5):753-777.

(责任编辑:魏登云)

Social Schema Conflict in Cultural Shock

HAN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conflicting caused by individual schema of social schema,role schema,contextual schema and affective schema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shock,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help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djust and construct new corresponding schema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sake of reducing the cultural shock.

individual schema;role schema;contextual schema;affective schema;cultural shock;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31

A

1009-3583(2016)-0095-04

2016-05-12

韩 伟,女,山东日照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图式休克跨文化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