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派建筑词汇英译探究
——以安徽省博物院徽州古建筑馆为例

2016-02-15王晓蕾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徽派徽州古建筑

王晓蕾

(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22)

徽派建筑词汇英译探究
——以安徽省博物院徽州古建筑馆为例

王晓蕾

(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22)

分析了徽派建筑词汇的语言特色,以安徽省博物院徽州古建筑馆的建筑词汇误译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归纳了徽派建筑词汇的英译原则,提出了一些应对徽派建筑词汇英译的翻译策略,为徽文化的译介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徽派建筑;目的论;翻译策略

徽州,人杰地灵,虽地处山野,但文化荟萃,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文房四宝等无不为人所知。而其中久负盛名的当属徽派建筑。无论从外部布局,或是内部构造,抑或是大到选址或小到内部装饰,无不渗透徽州风俗文化,无不体现徽州人文理念。徽派建筑不仅体现了徽州的人文风貌,更展现了徽州的人文历史,是展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做好徽派建筑词汇英译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徽派建筑词汇语言特色

徽派建筑是指地处皖南山区明清时期由明清徽商投资兴建的古民居,是一种将徽商所处时代的城市文明与徽州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建筑流派。作为中国建筑的一个分支,徽派建筑相关词汇不仅承袭了中国建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蕴涵着浓郁的徽州文化。

徽派建筑所涉及的建筑术语及词汇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体现建筑的用途,如美人靠(给古代小姐倚靠的椅子);体现建筑的外观,如马头墙(墙似马头);体现建筑的图案及材料,如荷蟹图木雕、游春图人物砖雕等;体现建筑的功能:如斜撑、斗拱等;体现徽文化的内涵:如百忍堂、敬爱堂等;体现建筑的理念:如四水归堂等。

综上可以看出徽派建筑词汇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徽派建筑词汇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相关的专业语境含义,具有建筑词汇中简洁实用的特点,如体现用途、外观、材料等;另一方面,徽派建筑词汇也体现了徽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与徽文化紧密相联,词汇极具美感和文化意味,具有生动别致的特点。

二、徽派建筑词汇英译原则

(一)“目的论”原则

德国学者费米尔(HansJ.Vermeer)于1978年首次提出“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theory):“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1]。”弗米尔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并选择某一翻译策略,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语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一方面,译者应准确理解并阐释原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译文要能被读者接受[2]。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或修改,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要取决于目的语读者或听众的需求和期望[3]。

(二)“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徽派建筑词汇英译原则

徽派建筑英译是向世人展现徽州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提升徽派建筑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在“目的论”原则指导下,徽派建筑英译应在厘清目的语读者需求与期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徽派建筑简洁实用的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美感、生动别致的特点展现出来。根据徽派建筑词汇的两个特点,即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和具有徽文化特色与内涵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需做到既能满足目的语读者了解徽派建筑的需要,又能推广徽派建筑中所蕴含的徽文化,并尽可能将词汇中所蕴含的美感和生动的特点译介出来。

鉴于以上要点,在翻译徽派建筑词汇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可简要归纳为:(1)忠实于建筑词汇本身,以体现词汇本身专业含义为基础;(2)适应目的语读者,以目的语读者能否接受为考量;(3)兼顾徽文化传播,以文化的译介兼具美感和生动为更高要求。

三、徽派建筑词汇英译策略

为了弘扬徽文化,安徽博物院特辟一处为徽州古建筑馆,从徽派建筑的外部布局、内部结构、内部装饰风格及历史公共建筑——祠堂、牌坊无一不作了详尽介绍。作者以此馆中的翻译实例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分析了徽派建筑的英译策略。

(一)直译+注释

直译是通过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源语对应的词语,最大限度地保证对源语的忠实,且尽可能地展现源语的文化特征。直译虽然能将源语的大概意思表达出来,但缺少必要的解释还是会让目的语读者在理解时出现疑惑,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往往不能被有效传递。而直译+注释的翻译方式则可以充分表达文化内涵,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如:展馆在介绍徽派建筑的外部布局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大的“水口”二字。“水口”是徽州古村落使用的公共水系,然而更为确切的含义是“徽州古村倚水而居,在小溪的下游,离村数百米的地方,称作古村的水口,进入了水口,即到了一村的地界[4]。”在徽州古建筑馆内,“水口”被翻译成“waterway”,即“水路,航道”的意思,不能体现“口”之含义。作为一村之入口,笔者认为应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直接将“水口”译成“water entry(the entry to the village)”,更能体现“水口”作为“古村之口”的含义。

又如:安徽古建筑馆中将“百忍堂”直接翻译成“Bai Ren Hall”,对于并不了解徽州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Bai Ren”这种音译的方法并不能将其中“忍”的含义表达出来,“百忍”源于唐朝时一户人家九世同居,世代和睦相处,氛围融洽,当问其原由,唯一“忍”字最为重要,因此,在徽州很多民居中,多以“百忍”作为建筑设计的背景图案,象征“忍耐可致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寓意。在翻译时,可以将“百忍”直译为“One-HundredWays ofEndurance”,“百忍堂”译为“One-Hundred Ways of Endurance Hall(enduring family members and chores can bring harmony and prosperity to the family)”。

徽州古建筑馆还将“绶带狮纹石坊”翻译成“stone archway with design of lion and ribbon”,“绶带狮纹”是一种吉祥图案,绶带是用来系官印、勋章等的丝带,狮子口含绶带意味着加官进爵。徽商入儒崇仕观念强烈,徽商重教,鼓励子弟读书登第,进而官商一体获取丰厚利润[5]。因此,在很多徽派建筑雕刻中总会出现读书做官的图案。“ribbon”通过回译,只能表示“丝带”的含义,会造成重大的文化缺省,因此,可在“ribbon”后添加注释“tied with official seals, which means promotion in the official world”,使文化含义尽显。

(二)音译+注释

并不是所有的源语都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当一种文化不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时,那么音译+注释不失为一种填补空白的好办法。比如:徽州古建筑馆在介绍歙县吴氏宗祠时向参观者展示了门厅,即“五凤楼”,并将其译为“fivephoenix design”,当目的语读者看到这种翻译时,一定是如堕云雾,哪里有五只凤凰呢?殊不知“五凤楼”是一种建筑结构,具有房屋左右对称、厅堂主次分明、房前比房后略低等建筑特点,由于在英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汇,因此,可以将其音译并配以注释:Wu Feng building(a special symmetrical structure with the height of the roofs increasing from the front to the back)。

展馆在翻译另一种建筑结构“斗拱”时,直接音译成“dou gong”,但由于缺少注释,无法让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获得同样的认知和感受,因此,最好能在后面加上注释,更方便目的语读者了解“斗拱”这一建筑结构。“拱”指的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斗”指的是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两者合称“斗拱”。当然,在添加注释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复杂化,以简明的语言将词汇解释清楚,因此,可将“斗拱”译成“dou gong(a system of brackets inserted between the top of a column and a crossbeam)”。

“牌坊”是中国古代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在徽派建筑中,“牌坊”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牌坊”却大多被翻译成“the memorial archway”,“archway”是“拱门”,要求建筑物顶端呈弯曲状,而徽派建筑中的大部分牌坊,如“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的顶部都是直线型而非弯曲型,因此,“archway”与“牌坊”在含义上是不对等的。“牌坊”是汉族社会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英译词,因此,不如将其直接音译成“Pai Fang(a huge stone gate-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feats,fidelity,morality etc.)”,通过音译的推广,久而久之,“Pai Fang”也会像“gong fu”一样为目的语读者所认可和接受。

(三)意译

相对于直译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以原文的意思为根本来进行翻译,具有容易理解、简洁明快的特点。徽派建筑词汇具有浓郁的徽文化特色,有时,字面的直译无法做到将其蕴含的文化表现出来,如果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有时又会显得冗长,不利于传播和理解,这时,需要借助意译来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如:徽派建筑中的“四水归堂”实际上是四间屋子围成一圈,中间留出天井,然后雨水或雪融水会从四间屋子的屋檐上流入天井,“水”从风水学来说是财富的象征,而“四水”即指财富从四面八方涌来,表现了徽商“财不外流”、“积少成多”的聚财思想,而徽州古建筑馆将其翻译成“therainingwatermergesinto the hall”,不仅将“水”的概念仅限于雨水,而且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归堂“聚财”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体现徽商的聚财思想,可以将“四水归堂”意译为“nourishing water merges into the hall from all directions”,“肥水”与“四面八方”的引申含义均被体现出来。

古建筑馆中介绍了环翠堂,环翠堂因四周皆是绿色而得名,博物馆将其音译成“Huancuitang Garden”,缺失了“环翠”的含义,可将其意译为“Garden with Embracing Green”,“green”不需指出是树还是草木,让人浮想联翩,也充满了美感。通过意译,既将环翠堂的字面含义解释清楚了,也将环翠堂的构造简要明了地展现出来。因此,徽派建筑中的其它建筑,如绿绕亭这种既体现亭子设计思想又体现美感的建筑可意译为“PavilionwithEmbracingGreen”。

(四)创译+图片

创译是“创造性翻译”的简称。创译是针对特定目标受众而进行的内容再创作或调试……创译的根本目的是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文本翻译因语言、文化异质而引发的“不可译性”[6]。在徽派建筑词汇中,有些术语及名称在目的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汇,在翻译时,可采用“创译”的方法将其语义与所蕴含的文化灵活地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如徽州古建筑馆中将“天井”翻译成“skylight”,如将“skylight”回译成中文是“天窗”的意思,显然违背了“天井”的含义。“天井”是四间屋子合围的露天空地,俯瞰状如深井,是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国外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差别,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汇,依照徽派建筑词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适应读者、传播文化,笔者建议采用创译的方法将“天井”创造性地翻译成“sky-well”,并附上一张“天井”的图片,虽然在英语中没有“sky-well”这个词,但是通过对“sky-well”词义的分析,再加上图片直观的认知,目的语读者不仅能快速明白“天井”的含义,而且这种创译也生动有趣地将徽派建筑风格形象地展现出来,既忠实于原文,又传播了徽州文化,更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了美感并赋予词汇想象的空间,同时还丰富了目的语词汇。

创译中还有一种“零处理”的翻译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不进行任何翻译操作,在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之后,直接用原文本作为翻译文本,如徽派建筑中“八字门楼”的翻译。“八字门楼”是门两侧墙壁成“八”字形的建筑,很多人都将其翻译成“Archway shaped like the Chinese character‘eight’”,这种翻译其实并没有将门楼的外观表现出来,因为目的语读者并不知道中国汉字“八”的写法,因此,不如采用“零处理”的方式。另外,门楼并非拱形,因此“archway”也并非合适的对应词,其实此处“门楼”的用途也就是“门”的用途,不妨将其翻译成“Gate”,于是“八字门楼”可直接创译成“‘八’shaped gate”,并配以图片,不仅直观,而且便于理解。

四、结语

目的论指导下的徽派建筑英译旨在译介徽派建筑、弘扬徽州文化,徽派建筑词汇英译正确、合适与否关系着徽派建筑与徽文化能否顺利、广泛地传播。根据徽派建筑英译应忠实于建筑词汇本身、适应目的语读者、兼顾徽文化传播的原则,作者提出了四条翻译策略,基本达到了满足目的语读者期待的要求,且在忠实于建筑本身的基础上传播了徽文化的内涵与理念。诚然,徽派建筑词汇的翻译绝不是区区四条策略就可以涵盖的,作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译者及研究者能投入到徽文化的译介中来,让更多人了解徽州的璀璨文化。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

[2]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AndrewChester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C]. 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79.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4-126.

[4]汪森强.徽州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25.

[5]黄成林.试论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5,(10): 38.

[6]王传英,卢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译[J].中国翻译,2015, (2):72.

(责任编辑:朱 彬)

AStudyoftheEnglishTranslationofHui-StyleArchitectureTerms——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exhibitions in the Ancient Hui-Styl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Hall in Anhui Museum as an Example

WANG Xiao-l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 230022,China)

The thesis,illustrated b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exhibitions in the AncientHui-Style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Hall in Anhui Museu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i-Style architecture terms,summariz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se terms,conclud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se terms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Hui-Style architecture terms,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Hui culture.

Hui-Style architecture;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

H315.9

A

1009-3583(2016)-0091-04

2016-06-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01);安徽建筑大学青年科研专项项目(050211)

王晓蕾,女,江苏溧阳人,安徽建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徽派徽州古建筑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人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多元期新徽派版画的传承与革新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