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受戒》传统生态文化映照下的生态文学观

2016-02-15陈兴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汪曾祺文学传统

陈兴强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文学 语言

论《受戒》传统生态文化映照下的生态文学观

陈兴强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生态特色。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独特的生态文化自然就会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学。汪曾祺《受戒》一文就是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映照下形成的生态文学,对这一类型的“生态文学”进行相关的研究,就是对中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生态文学;《受戒》;

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学是在中国历史演变的长河中萌芽和发展的。人类学者研究认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文明,尤其是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劳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这种转变带来的远远不仅是生产力方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明形态上的发展与定型,所以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而这种思想就逐渐形成了人们生态文化的观念。研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汪曾祺《受戒》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中国这个特别的国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曾改变的,虽然在有些时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但是大体上的趋势却是不变的。人们总是维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便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人类也总是在进行最大的事后处理,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利益的共同满足。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学”研究的意义

中华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1]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利益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对自然资源疯狂地占有、使用与一味地征服,使得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层出不穷,而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传承的优秀文化的意识却越来越淡薄。由于这种意识的淡薄,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生态意识的宣传刻不容缓,它不仅仅关系着个人的利益,而对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这种精神和意识很好地发扬下去,所以通过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映照下“生态文学”的研究,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对生态文化起到一个很好的发展作用。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学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比较重要的范畴。《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又说:“生生之谓易。”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对立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和每一个生命相处。[2]实际上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佛家的“生命同体”观念,无一不浸透着深厚的生态、自然、环境的文化意识。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这种生态哲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特质,那就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对生的理解,中国人认为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活着,更是一种追求,一种责任,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更是一种对生活和自然的责任。生是可贵的,因为中国古人曾认为,生是一种行善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强调,人生而为善,用一辈子去行善。《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说法不是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而是说,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一种认识和关系。而这种生而为善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却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汪曾祺小说中的核心思想。所以中国古代哲人探究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的。

三、《受戒》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

(一)生即善的传统生态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可以说,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在《受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书中的人们,没有太多的物质追求,过着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便是最美好的事情,这是一种对简单人生的追求,活着便是一切,便是至善。中国人认为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存意义上的活着,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追求,一种对生命责任的叩问,更是一种精神的形而上。“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3]从汪曾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宣扬的是一种对社会名利的淡薄,对人生的真正思考。在人的这一辈子当中,我们倾尽一生去奋斗,去追寻,可是我们并没有问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的所作所为,对于社会又有多大价值。而我们,往往是付出很多的代价去追求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人生的悲哀。书中描写了人们简单朴实的生活,看似平淡,但是细细想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

(二)万物平等的传统生态观

人,既有最原始的欲望和索求,也有最简单的给予与付出。有时候我们不能用付出的多少来衡量得失,对待生活、对待自然,乃至对待社会,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才不会被世俗中的烦恼所纠缠。世间万物生来平等,我们不能高高在上,以高于其他的物种的姿态展现自我,相反,要学会谦卑。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来源,无不是自然给予馈赠的,我们要学会回报,要学会感恩,而不是无休止地抱怨、索取和掠夺自然。

天地万物皆有规律可循,我们要有规则意识,按规律办事,然而人们所缺乏的就是面对事物,抵御诱惑的心理和精神。所以无能的人才会一直的抱怨,感叹世界的不公平,甚至于对于世界上的其它事物抱有一种仇视的心理。在《受戒》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让人感觉这里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却容易忽略背后所隐含的,那份对世界万物的不争,和一种平等对待世间一切事物的心理。在书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竞争,只有自然,一切都顺乎自然,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用最质朴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寻求一份平和,一份安宁,小说最后一段:“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4]这就是对自然和谐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缺乏的。在这里,情和欲的表达脱离了尘世的种种束缚,清澈得如同山间的一泓清泉,一派天籁和谐。

(三)人性之美的传统生态观

《受戒》是一部乡土自然小说,清新如不容许有一丝尘土的明镜,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小说里面描写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他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无论是出家的明子,还是庵的和尚,都无所谓清规戒律,充满了自然率性尘世的气息。作品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又以小英子一家为中心,描绘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充分展示了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他们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用一种最简单的人生观念去看待这个世界。人一旦没有了那些所谓追求的欲望,就会使生活变得异常简单,这就需要人类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遵循着人性本善的轨迹。但是在古老的中国,人们会认为,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没有任何杂念的,在一生的轨迹中会一直将这份善良延续下去。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波折,也会有一些不快,就像书中也是这样,总会有一些不如意,但人不能因为这些不如意,就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不可取的生活态度,而是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人们往往看到世界上不平等的,或者丑陋的一切,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影响了他们,而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去认识它,如果用一份平和的心去看待它,就会收获一份平和安静;如果以一颗世俗的心去看待,等待的只能是愤世嫉俗。小说的观点是:人本身没有所谓的善恶,没有所谓的不平等,只是我们心里的一份不平而已。用一种自然的心理去看待人性,去追求善良的人性。虽然在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是它却没有一种冲突感,那就是人们对于这种平静生活的一种认可,即使在人们看来也许是不好的,不公平的,但是在书中的世界里却是和谐的,美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

汪曾祺所谓的“受戒”并不单纯只是明子经历的宗教仪式,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将受戒安排在文末的原因。小说中传达的理念是让人追寻一份自然与平和,让自己不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享受人生的美好,忘了那不如意,去享受一份真实的生活状态,一种简单的人生追求,这便是生活,这便是最简单的人性美。

(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生态观

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过程,那就是从人类屈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到征服自然,以及现在人们在不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神秘的,也是伟大的,时间也在不断证明,征服自然的做法是错误的。在《受戒》中,提出了最大程度地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办法。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并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写出的。虽然都是简单的描写,但处处却透露出一种和谐的状态:自然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生活空间,而人们也在生活的同时尊重自然,实现一种天人和谐。这便是中国古老的生态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人类一味地屈服于自然,而是在自然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去利用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有一份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做一个至善的人,和谐自然,生态文学才能得以发展,人才能找到幸福和归属感。

四、结语

通过对《受戒》中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进行分析,和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应该高度重中视这方面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让这种精神去影响国民,去影响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将这种和谐的生态文化广泛传播,达到我们改善生态的目的。

[1]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济南:山东大学,2006.3-6.

[2]史俊哲.汪曾祺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23-56.

[3]杨红莉.鲁迅和汪曾祺小说在文化视角和审美风格上的异同——以《祝福》与《大淖记事》为例[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1):52-54.

[4]朱栋霖,朱晓进,关义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第三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91.

[5]肖连花“.受戒”与“破戒”下的生命形态——浅析《受戒》中汪曾祺的生态伦理道德理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32-45.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Eco-literary View of“Ordaination”

CHEN Xing-qia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Every people in the world has their own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which has their ecological features.In China with a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 years,its unique ecological culture comes into its unique ecological literature.“Ordaination”by Wang Zeng-qi is a kind ofecological literary work resulted from Chinese ecologicalculture;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this kind of“ecological literature”means 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ecological culture;ecological literature;“Ordaination”

I206.7

A

1009-3583(2016)-0068-03

2016-09-20

陈兴强,男,贵州遵义县人,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汪曾祺文学传统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