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探析

2016-02-13周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规约喻体范畴

周榕

(华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探析

周榕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隐喻性范畴是新范畴、新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对隐喻性范畴的识解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心理语言学领域对隐喻性范畴识解有四种主要模式: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范畴类包含模式,临时范畴构建模式,生涯模式。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各种模式的长处和不足,并指出未来该领域应着力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隐喻性范畴;相似性比较;类包含;临时范畴;生涯模式

【主持人的话】本栏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华南师范大学周榕教授,认为心理语言学关于隐喻性范畴识解的四种模式表现为发展的递接性,但还有理论系统性的不足。指出解决喻体抽象指称的理据、喻体规约性和隐喻恰当性的理论涵义、隐喻性范畴的实现机制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南京审计大学刘顺教授,描写了汉语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句式的历时演变,认为主语和谓语是从简单结构发展为复杂结构,句式的表达功能从客观表述发展为主观表述。

■浙江大学章敏博士,认为绝对程度副词与情态动词的共现分布呈现出非整齐性内部规律的倾向性特征,绝对程度副词对情态动词有语义分化功能。但是文章关于“很”的个别用例不是普通话的典型语料。例如(21)(25)。

(彭泽润,关彦庆)

一、引言

识别事物的类属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将事物划归某种类属即为范畴化,故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活动,是人类知觉判断、逻辑推理、概括归纳所依据的重要智力行为。人类通过长期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和了解,已形成了无数共享的、并已内化为人类普通知识的范畴,如看到“床”,我们就会归之为“家具”,“苹果”为“水果”。这类范畴又可称为“常规性范畴”。有别于对相关事物归类的常规性范畴,“隐喻性范畴”则是把原本不相关的事物以“甲是乙”的隐喻式结构将之归属在一起,如 “老板是鲨鱼”。换言之,隐喻性范畴即是“以不同类为类”[1]或“范畴错置的消解”[2]。这种“以不同类为类”的隐喻性范畴,是新范畴、新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3],更是语言新颖性的重要源泉,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语义拓展的重要机制。鉴于隐喻性范畴化的重要性,它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哲学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隐喻与范畴化的关系,对隐喻在范畴化中的作用存在较大分歧。客观主义哲学观下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划分依照充分必要条件,隐喻在范畴化过程中不起作用。而当代体验哲学观则认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等主观想象方式是范畴划分和范畴延伸的重要机制[4],特别是9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观照下的分析逻辑更加认为,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分类逻辑有着重要关联,两者在范畴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共同发挥重要作用[5]。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则试图对隐喻性范畴化涉及的两个范畴语义冲突的特征和范畴错置的消解提出解释。Lakoff&Johnson认为范畴错置的消解得益于本体和喻体的范畴意义的映射 (mapping)[6]。Fauconnier &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 (blended space theory)强调源心理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与抽象性更高的类空间(generic space)之间的互动[7]。徐盛桓则将隐喻本体和喻体跨越原类别进入新类别的认知过程归结为一种 “格式塔转化”[8][9]。这些理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缺乏对范畴错置消解过程的实现机制进行心理现实性的验证。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就隐喻和范畴化的关系以及隐喻性范畴的识解模式开展了深入探索,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多个不同的识解模式,如: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范畴类包含模式,临时范畴构建模式,生涯模式。对这些模式的深入了解是进一步开展隐喻性范畴的实现机制研究和其心理现实性验证的基础,故本文旨在对这些主要的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和相关研究进行介绍,评析其特点,探讨其长处和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带来一些参考。

二、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

由于隐喻性范畴的基本形式“甲是乙”通常被认为是将分属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以范畴隶属的句式联系起来,且范畴化的本质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和归纳,故早期的隐喻性范畴的识解模式普遍视隐喻性范畴的识解为范畴间的相似性的内隐比较,如Tversky提出的相似性对比模式,就将隐喻的理解加工看成是对喻体和本体所属范畴间的相似性判定,而这一过程就是对最相似特征的搜索和比对[10]。基于同样的原理,Malgady&Johnson提出了特征相加模式,认为隐喻的理解表征涉及本体范畴和喻体范畴之间的特征的相加求和,共有特征有着更大的权重[11]239-258。Miller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明喻的缩略,其表征理解过程是先判断出S并不真是P,再把它重构为真实世界里可能的某个情境,激活相应的心理表征作比较,从而对之作出解释[12]。这种观点得到 Ortony突显不平衡模式的佐证。Ortony认为喻体范畴上突显而本体范畴上不突显的匹配特征是隐喻性范畴理解的关键。[13]

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符合人们的直觉,即隐喻体现了本体和喻体所属范畴的深层的共同性。这类模式得到来自相关性研究的证据。相关性研究的范式通常是考查喻体范畴和本体范畴共有特征数量的不同是否带来相似性程度的不同以及与隐喻性范畴适当性的关系。不少学者用评定性任务对此进行了研究。如Johnson&Malgady利用5点量表,让被试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的好坏性以及喻体和本体特征相似性作评定,发现被评定为较好的隐喻多是本体和喻体特征有高度相似性并有较多共享特征的隐喻。[14]Marschark等则让被试用7点量表对语境中的隐喻性范畴作好坏性评定和喻体与本体特征的相似性评定,也发现有高度相似性。[15]Tourangeau&Rips考查了隐喻适当性、可理解性和好坏程度这三个维度与喻体范畴赋予本体范畴特征的关系,发现共有特征多的隐喻性范畴比共有特征少的隐喻性范畴被评定为更好的隐喻性范畴,也为范畴相似性比较假说提供了证据。[16]

Tourangeau&Sternberg(1982)提出的域相互作用模式(domain-interaction model)也为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提供了支持。该模式认为,隐喻性范畴适当性与域间相似性和域内相似性有重要关系,隐喻适当性与域间距离呈正相关,但与域内距离呈负相关,即好的隐喻应该是本体和喻体的域间相似性小 (即距离大)而域内相似性大(即距离小)的。域内相似性指本体概念和喻体概念在各自的范畴类别里,在同一特征维度上占据类似位置的程度,域间相似性指本体概念所在的范畴与喻体概念所在的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程度。[17]Tourangeau&Sternberg让被试对隐喻性范畴句的适当性以及域间距离和域内距离作评定。这些隐喻性范畴句在本体和喻体的域内距离上还有差别,如,sharks(沙鱼)和 hawks(隼)在各自的域内的攻击性维度上占据类似的地位,而octopus(章鱼)和eagle(鹰)显然不具有类似的地位。研究结果发现,范畴内距离与适当性呈负相关 (r=-0.39;p<0.01),而范畴间距离与适当性呈正相关(r=0.27;p <0.02),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可是,这些相关程度虽然显著但并不高,Tourangeau&Sternberg接着进行了另一实验。对一组被试给予同属一个范畴的四个可能的喻体,对另一组被试所给的四个喻体来自四个不同的范畴。被试按每个喻体填进句子的适当性对四个选择作等级评定。结果发现范畴内距离最近的喻体被评定为最好的选择,与本体的范畴间距离大的喻体比与本体范畴间距离小的喻体被评为更好的选择。结果支持了域相互作用模式,也为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提供了佐证。

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是早期的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虽然得到一些相关性研究的证据,但还缺少心理语言学实验研究的支持,在线理解加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更是缺乏。此外,在理论上也有很大的不足,如相似性特征的选择问题,依据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隐喻性范畴的识解过程是喻体和本体范畴相似性特征的匹配,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相似性特征都得到识解。

三、范畴类包含模式

在分析隐喻性范畴识解的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的不足的基础上,Glucksberg&Keysar(1990)提出了范畴类包含模式(class-inclusion)[18]。他们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时会采用一个策略,即用原型范畴成员来指称没有确定范畴名称的范畴,这便要涉及隐喻的使用。当人们说“我的工作是监狱”这一隐喻句时,欲表达他们的工作属于“监狱”这类范畴。“监狱”可属多个范畴,既可属具有常规名称的“法律宣判”范畴或“惩罚”范畴,也可以属无常规名称的范畴,如具有相关特征但又无法确切描述的范畴:不愉快的、令人窒息的、不自由的、违反愿望的机构等。隐喻性范畴识解就是给本体指定一个与喻体相关联的意义范畴。在“我的工作是监狱”这一隐喻性范畴表达中,监狱这一喻体被用来指代“令人不喻快的、压抑的、无自由的机构”这类范畴,通过把本体划归为该类范畴的一个成员,本体(我的工作)便具有了不愉快的、压抑的、无自由的这些特征,从而实现对该隐喻性范畴的表征和识解。

该模式的优点之一是解决了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无法解决的特征选择问题:喻体指向的范畴类别所具有的部分特征才能得到表征;此外,该模式可以解释不对称性问题,因为本体和喻体的位置倒置可产生完全不同的范畴性,即“甲是乙的一类”与“乙是甲的一类”有完全不同的范畴属性;再者,该模式还可解释范畴的拓展原理和动态性,即隐喻是获取新范畴和新知识的重要机制:喻体向本体的特征投射赋予了本体新的属性,从而形成新的范畴。

对该模型的理论支持,一方面来自隐喻性范畴句特有的句法结构,即“甲是乙”句式本身表述了本体“甲”是喻体“乙”类别里所包含的一个成员。另一方面,范畴成员可以指代范畴类别这种转喻使用现象,也为该理论提供了支持,如用桌子、衣柜、床等来指代家具这一范畴,是普遍接受的语言现象。该模式的实验支持主要来自对隐喻是否具有类包含性质的验证。不难看出,如果隐喻性范畴有类包含陈述的特性,本体和喻体范畴应是不对称的,这意味着本体和喻体的不可逆转性,即逆转后的句子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为了验证这一看法,Glucksberg等(1997)让40名被试对隐喻句、明喻句和本义句在逆转和不逆转条件下的意义作等级评定,结果发现本义比较句比隐喻性范畴句有更大的可逆转性,且逆转后的隐喻性范畴句比不逆转的隐喻性范畴句得到相当低的意义性评定(ts(39)=3.49,p<.01;ti(35)=2.44,p<.02);逆转后的明喻句也比逆转前的明喻句得到低得多的意义性评定(ts(39)=2.92,p<.01;ti(35)=2.12,p<.05);而本义句在逆转和不逆转条件下,意义等级评定无差异(ts(39)=1.17,p>.05)[19]。Glucksberg等还发现这些逆转后的隐喻句有97.5%被判定为不能成立的句子,而逆转后的本义比较句只有18%被认为是不能成立的句子[20]。这些结果表明,逆转前后的隐喻性范畴句在意义上的确有很大变化,而本义句逆转后意义不受影响,这为隐喻范畴句是类包含陈述的假说提供了证据。

四、临时范畴构建模式

临时范畴(ad hoc category)是Barsalou最早提出的概念,意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根据具体目的临时形成的类别”,如“要在旧物市场卖掉的东西”、或“火灾发生时所要抢救出来的东西”等。基于范畴隶属度的评定、范畴成员的联想、范畴成员列表的频率统计等方式的研究,Barsalou认为临时范畴与常规范畴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而且都具有的内部等级结构(即原型效应的典型性等级),不同之处在于,临时范畴违反关联性结构原则,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没有确定的固有表征,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没有达到词汇化(lexicalized)程度[21]。需要指出的是,Barsalou只是对临时范畴的在长时记忆中的状态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没有探讨临时范畴与隐喻性范畴识解的关系。Shen(1992)在对临时范畴的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隐喻性范畴识解过程是临时范畴建构的过程的观点,认为要解释隐喻性比较,就是要建构一个本体和喻体同时为其成员的临时范畴,且喻体词代表该范畴的原型成员。

Shen(1992)以六个方面观察到的现象为隐喻性范畴识解过程是临时范畴构建过程提出了依据。首先,普通范畴、临时范畴和随机组合范畴这三维划分,与本义比较、隐喻性比较和反常义比较分别有很大的对应一致性,即本义比较为普通范畴表征,隐喻义通达是靠临时范畴的构建,反常意义的出现源于随机范畴的组合。这一现象得到不少研究的支持,如Goldblum的研究就提供了这种划分的心理现实性的证据。第二个现象是隐喻的不对称性。不少研究者发现[23],本体和喻体交换位置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意义。Shen(1992)认为这可从临时范畴模式得到解释,即理解者建构的临时范畴中,喻体词比本体词代表着更为原型的成员。第三个现象是隐喻理解的偏好性。人们更多依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特征作为隐喻性范畴理解的基础[24],特别是基于有高级因果关系的隐喻解释更为人们所接受[25],这是因为临时范畴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把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作为连贯性的范畴建构的基础。第四个现象是隐喻的适当性,即基于关系特征的隐喻(如“香烟是安慰剂”)常常比基于外在特点的隐喻(如“太阳是橙子”)被判断为更适当的隐喻[26],这也是因为人们倾向于依据关联性来建构临时范畴。第五个方面的现象涉及隐喻意义是预存的还是构建的问题,已有研究倾向于认为是后者[17],如“愤怒是火山”所表达的“突然猛烈地爆发”,并不是“愤怒”的本义,因而不可能是预存在大脑并要借助特征匹配的认知过程来提取。相反,普通范畴和临时范畴的划分却能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因这个划分已假定临时范畴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情景需要时(如新颖隐喻理解时),人们是可以临时构建范畴来达到目的。最后一个现象是隐喻意义提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Shen,1992),本体和喻体的共享基础(ground)作为探测项时,能更好地引发被试对包含喻体词的句子的回忆,但对包含本体词的句子回忆效果较差。这表明隐喻的喻体与隐喻意义有更密切的联系。而这个现象可用临时范畴模式得以解释,因表征隐喻意义的临时范畴的喻体是该范畴的更为典型的原型成员,更容易被隐喻义激活。

这一模式与类包含模式都承认隐喻理解涉及范畴关系,但类包含模式更偏向隐喻性范畴的预存性,而临时范畴模式则强调隐喻性范畴的临时性和动态性。更主要的区别还在于,类包含陈述中喻体和本体具有同等地位,而临时范畴模式更强调喻体的原型典型性。临时范畴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如该模式将临时范畴的建构作为隐喻理解的起点,对该临时范畴建构的基本机理未作合理的阐释,也缺少实验证据的支持,而且,大量隐喻性范畴的确是人们长时记忆的基本图式[19],并不是所有隐喻性范畴都是临时构建的,因而隐喻性范畴识解的临时范畴构建模式缺乏广泛的解释力。

五、生涯模式

针对上述比较模式和范畴模式的不足,Bowdle &Gentner提出了隐喻生涯模式(the career of metaphor)[27]。该模式的核心观点认为,隐喻喻体的抽象上位指称是隐喻喻体规约化的结果,隐喻的识解取决于喻体的规约化程度,处于不同规约化阶段的隐喻具有不同的理解机制:新异隐喻的喻体还没有获得隐喻性抽象范畴指称,只具有本义指称,此时隐喻性范畴的识解只能通过比较机制;规约化的隐喻的喻体已获得本义和隐喻性范畴双重指称,此时隐喻性范畴的识解更多通过范畴机制实现。生涯模型还认为喻体的规约化进程就是喻体获得抽象范畴指称的过程,喻体一旦获得了抽象范畴指称,隐喻性范畴的识解机制与范畴模式框架下的特征赋予机制相同。

围绕隐喻喻体抽象范畴指称的获得机制,隐喻生涯模型试图以人类认知理论框架对隐喻性范畴的识解加以阐释,将人类的类比(analogy)能力作为隐喻性范畴识解的基础,其推理过程受结构映射引擎的驱动。Falkenhaine等认为,结构映射引擎是人类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基本驱动机制,两个相似情况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排列对应(alignment)会在人类的长时记忆中形成固定的对应的抽象问题图式(abstract problem schemas)[28]。鉴于此,隐喻生涯模型认为,隐喻本体范畴和喻体范畴之间的运作同样受结构映射引擎的驱动,喻体抽象范畴指称的获得先借助相同谓项的相关结构的平行排列,再将喻体范畴的谓项结构映射到本体范畴,当相同的抽象问题图示被不断强化到一定程度时,长时记忆便建立起两者的固定联系,喻体范畴便实现其规约化而获得其抽象范畴指称。

这一模式较之其他模式有其独特的解释力。首先,该模式关于不同规约化水平产生不同类型隐喻的观点为隐喻性范畴现象提供了更全面的认知视角下的理论框架。不少认知语言学家曾提出了隐喻类型观,将隐喻分为死喻、死寂隐喻、活跃隐喻和非活跃隐喻[29]。对这种分类的合理性,不管是范畴相似性比较模式还是范畴类包含模式都未提出解释,而生涯模式从隐喻规约化和抽象范畴指称的角度为这些分类提供了认知语言学依据。此外,该模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隐喻作为语义延伸机制的认知机理。王文斌研究指出,隐喻是多义表达的重要来源,是词义产生的推进器[30]。从隐喻化到非隐喻化的过程揭示了语言发展和演变过程[31]。隐喻生涯模式较好地揭示了喻体特征如何投射于本体、并使本体逐渐获得新的语义的历时进程。该模式也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如Bowdle&Gentner采用句法形式偏向性评定任务,通过控制喻体的规约化程度,发现规约化隐喻多用隐喻句式,而新异隐喻倾向于明喻句式,支持了隐喻生涯模式[27]。Johns&Estes采用范畴隶属度评定任务,要求被试用7点量表判断所给隐喻句的本体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喻体范畴,结果发现被试更倾向于把规约性隐喻的本体划归为喻体范畴的成员,而新异隐喻句获得这样的评定程度较低,也为生涯模式提供了证据[32]。

隐喻生涯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我们认为该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研究证据上仍存在值得质疑和改进的空间。在理论上,该模型只是解决了喻体获得抽象范畴指称的问题,但对于隐喻表达“甲是乙”本身作为范畴归属来说,还必须解决本体和喻体取得范畴联系的机制,遗憾的是,该模式忽略了本体在隐喻性范畴的识解中的作用。事实上,由于本体不同,具有相同规约化水平的隐喻性范畴有可能具有不同的适当性(aptness)。“公鸡是闹钟”和“小鸟是闹钟”是两个喻体相同的隐喻,具有相同的规约化水平,但由于本体的不同,其适当性水平有所不同,前者显然比后者更为适当。所以有理由认为,隐喻性范畴的本体一定会影响本体和喻体的范畴关系。实证研究同样反映了对上述理论问题质疑的合理性。有研究发现,实验材料的适当性水平和规约水平存在正相关[32][27],因而有理由认为隐喻性范畴识解的重要机制除了隐喻的规约性还有适当性,而生涯模式未对此作出说明。

六、思考和展望

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就本体和喻体的范畴关系仍然没有定论,主要有以下两点问题:一是相关实验研究没有严格控制材料的本身特征,相悖的实验结果可能是隐喻规约性和适当性效应的混淆所致。不同材料特征对隐喻识解的影响的假设往往是不同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已有的实验结果并不能充分说明各个模型之间的纷争。二是实验任务方面,当前研究大多采用的是离线评定任务,所获得的只是间接证据,例如范畴成员归属离线等级评定所得数据并不能反映实时在线的理解机制,且存在被试偏好意识的影响。因此就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范畴关系的明朗化目前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此外,上述隐喻性范畴识解模式和相关研究大多通过考察隐喻理解的直接性以及语义的抽象性水平来确定隐喻本体喻体的抽象范畴化水平,但就隐喻范畴错置的消解,各模式仍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思路。首先,比较模式认为喻体无从得以抽象范畴化,本体与喻体的范畴化并置表示范畴的违反,这一论点显然不能解释隐喻中范畴违反的消解。其二,虽然范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本体和喻体的范畴归属关系,但是将喻体的抽象范畴化指称归因于名词的双重指称的自然属性,并将喻体的临时抽象范畴化看作是隐喻理解的起点,即本体提供可以接受喻体特征赋予的维度,而喻体同时提供可以赋予本体的特征,这一论述陷入了本体和喻体作用相互论证的漩涡[33]72。从这一点来说,范畴模式只解决了喻体抽象范畴化的问题,但未能解释本体与喻体抽象范畴指称的联系机制问题。其三,就生涯模式来说,虽然该模式基于类比理论提供了喻体得以抽象范畴化的解释模型,但对于本体和喻体的作用的论述并没有超越范畴模式,同样陷入了本体和喻体作用相互论证的漩涡;另外,该模式强调喻体的规约化水平决定隐喻性范畴的识解,因而忽略了本体在喻体范畴化进程中的作用,从本质上没有解决本体与喻体产生范畴联系的认知机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涯模式对喻体获得抽象范畴指称的机制的论述多是基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推测,对喻体范畴化进程本身的直接实验验证不够充分。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以后的研究首先应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喻体抽象指称的理据问题。按照范畴类包含模式,喻体的双重指称是语言的固有属性,并非规约化的结果,隐喻理解的范畴机制并不受喻体规约化的影响,这一观点虽然符合认知经济原则,但无法解释隐喻义的历时发展过程,而提出喻体规约化进程的隐喻生涯模式似乎更有说服力,但该模式忽略了隐喻理解过程中本体的作用,难以解释人类运用隐喻的初始动机,即如果隐喻没有合适地表达本体的特征,为什么会被反复使用而达规约化?未来研究应力图在理论层面对此作出说明。此外,以后的研究应进一步对喻体规约性和隐喻恰当性的理论涵义做出阐释。当前文献中关于喻体规约性和隐喻恰当性的定义尚未统一,这影响着该方面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建构,因此,关于喻体规约性和隐喻恰当性的理论描述及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是未来研究方向。再者,隐喻性范畴的实现机制有待深入考查。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探索应更加深化,特别是不同范畴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获得范畴联系的潜在机制是重点应解决的问题,如果隐喻性范畴化是一个动态的临时建构过程,人们是如何动态识解的?有什么动态识解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也应有更科学先进的手段,以获得更加直接的证据来进一步考查隐喻性范畴的在线识解过程和其心理现实性,ERPs和fMRI手段的研究在该领域还较缺乏,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思路。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Croft,W.,D.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UP,2004.

[4]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5]安军,郭贵春.隐喻的逻辑特征[J].哲学研究,2007(2):2-9.

[6]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7]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8]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1-7.

[9]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3):364-374.

[10]Tversky A.,Features of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27-352.

[11]Malgady,R.G.,M.Johnson.Measurement of figurative language:Semantic feature models of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A]// In R.Honeck&R.Hoffman(eds.).Cognition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tiates,Inc.,1980.

[12]Miller G.A.,Images and models,similes and metaphors[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pp.357-40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3]Ortony A.,Beyond literal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9a,85:919-943.

[14]Johnson M.G.,R.G.Malgady.Some cognitive aspects of figurative language:Association and metaphor[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79(8):249-265.

[15]Marschark M.,A.N.Katz,A.Paivio.Dimentions of metaphor [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83,12(1):17-39.

[16]Tourangeau R.,L.Rips.Interpreting and evaluating metaphors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1,30:452-472.

[17]Tourangean R.,R.Sternberg.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metaphors[J].Cognition,1982(11):203-244.

[18]Glucksberg S.,B.Keysar.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Beyong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7(1):3-18.

[19]Glucksberg S.,M.S.McGlone.D.Manfredi.Property attribution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7,36:50-67.

[20]Glucksberg S.,Can Florida become like the next Florida?

When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 Fai[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935-938.

[21]Barsalou L.W.,Ad hoc categories[J].Memory&Cognition, 1983,11,211-227.

[22]Goldblum N.A,Psycholinguistic Study of the Distinctiveness of Metaphor[D].Ph.D.dissertation.Hebrew University,1990.

[23]Ortony A.R.,M.Vondruska,L.Jones.Salience,similes, and the asymmetry of similarity[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85,24(5):569-594.

[24]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reveal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5]Gentner D.,Structure 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1983,7:155-170.

[26]Gentner D.,C.Clements.Evidence for relational selectiv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alogy and metaphor.In G.Bower(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A].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8,22,307-358.

[27]Bowdle B.F.,D.Gentner.The career of metaphor[J].Psychological Review,2005,112(1):193-216.

[28]Falkenhainer B.,K.D.Forbus,D.Gentner.The structure mapping engine:Algorithm and examples[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89,41:1-63.

[29]Goatly 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M].London:Routledge,1997.

[30]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4):13-17.

[31]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2]Jones L.L.,Z.Estes.Roosters,robins and alarm clocks: Aptness and conventionality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6,55:18-32.

[33]Vega Moreno,E R.Creativity and Convention.The Pragmatics of Everyday Figurative Speech[M].Lond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责任编辑:章永林)

H0-05

A

1008—7974(2016)01—0030—06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1.006

2015-10-08

国家社科基金“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研究”(10BYY002)

周榕,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规约喻体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传统自然资源保护规约的民俗控制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无线自组网和GD60规约的路灯监控系统的设计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