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方法探究

2016-02-13王雪丽王晓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足迹县域生态

王雪丽,王晓杰

(吉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方法探究

王雪丽,王晓杰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找出不同类别行政县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有效途径,对于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战略价值。该文着力从理论层面剖析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并以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为基点进行探究,以期得到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有效的途径。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

古人讲:“郡县制,天下安”。县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下的基本单元和一线指挥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根本。做好相关领域研究方法的探索研判,梳理归纳出有价值的研究依据,对于因地制宜抓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探索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加强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1.县域经济“体量大”,关系国计民生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制的有关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2个(包括852个市辖区、374个县级市、1464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和1个林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除外),县域面积为8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94%,居住着9.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除此之外,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关注和研究县域经济就是关注民生、促进发展,对于推动国家建设十分必要。

2.县域经济“影响深”,制约转型升级

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一种阶段性特征,符合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实质是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政策导向、需求导向的影响,有的县域经济在发展中规划短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盲目参与国际分工,把发展作为首要,忽视了可持续的必要性;有的县域没有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有的在经济总量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保证上顾此失彼;有的忽视人口状况、社会福利、交通信息、教育卫生的改善,与民争利,而不是让人民得到实惠;有的追求短期效益、“政绩工程”“任内工程”,只看当前不管长远,让县域经济发展失去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县域经济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发展质量,通过推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前这个特殊要求下,只有深刻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才能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间核心用好建好,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

3.县域经济“走得慢”,必须加油助力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有利于因地制宜地指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向。尽管县域经济发展态势总体方向好,已经摆脱了早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但是由于前期高速发展的先破坏、后治理,重利用、轻保护,导致县域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自然环境多有“透支”,县域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逐步显现。另外,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地区县域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人才、技术、资本、管理聚集不够,农村建设水平、农民素质水平偏低,导致县域经济基础不牢,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客观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需要在研究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帮助县域经济发展找到可持续的突破口。

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采用的主流研究方法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追求的目标和判断区域开发是否健康运行的标准,以掌握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一系列指数来研判经济发展形势,进而为政府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靠研究方法。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中叶,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逐年加重、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显、臭氧层耗竭不断加剧、人口数量居高不下等等,环境问题逐步引起各国政府注意。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许多学者把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纳入其中,致力于改进一些旨在测度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所产生压力的方法,以量化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成效和破坏程度,以期寻找一种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此后,“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先后提出。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争论,可持续发展由此产生。国际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和计算方法,诸如Meadows等的世界资源动态模型、Holaren等的IPAT公式、Whittaker对全球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计算、Vitousek等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研究、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等。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更成为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研究逐步深入,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共同点都是评价自然环境、经济和人文系统的状态来反映一定的政策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系统学四个方面来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质[3]。具体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六个:

1.美国环境可持续性指标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X)

不能将破解发展瓶颈的技术进步纳入指标度量中,也不能把握当年发展耗竭资源对下一年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些指标体系在制定实际政策时缺乏根据。

2.生态足迹分析方法(Eeological Footprint,EF)

此方法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William)及其学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在1992年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它定量地衡量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该种分析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量化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通过核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需的真实生物生产面积,与其同国家或区域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是否处于该国家或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近些年来,在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和“发展重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的努力下,生态足迹理论目前发展得较为成熟,已经用于测算世界、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据统计,目前已有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

3.苏格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序列研究

该方法综合应用了真实储蓄率、净国民产值、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初级生产力和真实发展指数等多种测量模型,是一种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办法。

4.生态可持续性模糊评估模型

这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应用模糊关系合成评价因素或评价指标,根据不同偏重来衡量和研判研究对象性质。

5.真实发展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

真实发展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简称GPI)是由国际发展重新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Cobb等人于1995年提出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经济福利。也称为真实进步指标,真实发展指数。该指标扩展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其中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帐户,并且首先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应用。由于计算的加项与减项不同,GPI与GDP的计算结果也明显不同。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GDP一直在稳定增长,说明美国变得越来越富裕。GPI所反映的则不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人均GPI与GDP增长率基本相同,但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至今,美国的人均GDP在上升,而GPI却在下降。Cobb认为,尽管GPI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估计不是很准确,而且人类福利的多样化和难以捉摸以及经济对人类福利的多方面影响,使得单个方法很难完全满足需要。他认为,家庭和社会的崩溃、自然资源的消耗很大部分是由于经济原因,指定一个合理的数字总比GDP视经济后果为0更精确一些。

6.三目标(The Three-Componen,经济、社会、环境)模型等

M.A.Quaddus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三重目标——社会、经济、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估算。然而,以上指标体系中的大多数体系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庞大的指标体系的选取一般缺乏严格的经济学、地球科学论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分析基础,这就构成了它的致命弱点。第二,绿色GDP以及生态足迹方法,其本质是一种福利指标,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外生的,而不是如新增长理论把经济关系内生化。第三,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方法实际上是忽视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的,例如有的指标把海拔作为一个标准,实际上低海拔在全球变化下受到海平面上升的严重挑战,海拔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需要考虑地域特殊性。

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分析

第二部分列举了6类主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但从近年来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情况来看,生态足迹研究方法逐步走到了前台,成为各级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渠道。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Rees提出生态足迹概念,并由Wackernagel等人加以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此后,国际上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纷纷开展,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城市研究、能源、工程、地理学、物理学等。

近年来,围绕生态足迹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很多国内外生态经济学家共同努力改进的热点领域之一。生态足迹对判断人类社会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通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SEF)和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DEF)对比,来说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我国关于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999年被引入,国内对于生态足迹的研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模型述评、尺度足迹研究与特定行业或部门的生态足迹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生态足迹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一些争论:对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争论、对理论假设的争论、对加总的争论、对计算方法的争论、对静态性、缺乏预测性和结论单一性的争论。鉴于此,近期国内外学者加强了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研究,以弥补模型静态性的缺陷。足迹进行计算,所涵盖的生产性土地包括农业用地、永久性牧场、内陆水域、海洋水域、森林5类;其中由于大部分海洋渔业活动均发生在大陆架渔场,这里的海洋水域只包括大陆架面积;同时,由于建设用地数据的缺乏和不完整,这里不将它纳入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但由于建设足迹与建设用地承载力相同,其最终结果不对中国历年可持续性的判断产生影响。

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享赋,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人类强烈干预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是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虽然这些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应用,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不足。比较而言,在这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中以生态足迹分析更富有应用价值。生态足迹分析(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pproach),简称E—FAA)就是根据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来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它把人类的各种消费和活动转换成土地面积。通过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可以对不同消费水平的国家在不考虑当地土地生产力、气候、土壤性质或技术下进行比较(Luck M A,2001)。生态足迹方法与其他的可持续发展衡量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强,结果可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Heherl H,2001)。因此,使用生态足迹方法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众多学者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中所使用的方法。

三、结论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国家实施落实相关经济政策措施都要通过县域单位来实现,可以说县域地区是国家经济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一线指挥部,因此县域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在结合县域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不同方法,指出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优势,期待生态足迹方法在本问题的解决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薛维海.县域经济发展亟需转型升级[J].政策瞭望,2013(08).

[2]梁泳梅,李钢,向奕霓.绿色生态县的工业化之路——西峡县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2(51).

[3]高延军.河南省山区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引发的思考[J].对外经贸,2012(05).

[4]王献亭.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

[5]霍清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黄永忠.壮大县域经济助推城乡统筹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5).

[7]乔志强,秦真凤,董淑范.长吉图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

(责任编辑:品风)

Methods Review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WANG Xue-li,WANG Xiao-ji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economic college,Siping,Jilin 136000,China)

County economy,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economy and micro-economy,industri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urban economy and rural economy,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tud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especially finding an effective way for improving and modul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play a key role in ensuring sustainable increasing of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world. In this paper,the method of study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analyzed in theor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 is referred for stud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county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footprint

F752.8

A

1008—7974(2016)01—0060—04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1.011

2015-10-19

王雪丽,吉林四平人,在读博士,讲师;王晓杰,吉林通化人,博士,教授。

猜你喜欢

足迹县域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成长足迹
红色足迹
足迹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