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心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创新与思考

2016-02-13徐家军

中国合作经济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建设

徐家军

放心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创新与思考

徐家军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强调:“供销合作社要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农民生产生活,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农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产品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

如何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由之路就是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这是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亮点

政策优势。江苏省如东县是农业大县,是全省蔬菜、水果、家禽、家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区域之一,为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涉农商标战略,如东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全县地理标志的申请注册力度,制订促进措施及3万元的奖励机制,“如东文蛤”“如东紫菜”“梅山猪”“中华绒毛蟹”等如东优质特色农产品列入申报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加大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全县成立紫菜、狼山鸡、草绳、海鲜烹饪等涉及农副产品等各类协会12家,县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实施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推进“一社一品”,对每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专项扶持资金;实施农产品商标注册,帮助农民注册品牌8个,获得认证7个,叫响“如东品牌”;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引导鼓励广大农户种植“富硒糯玉米”,组织一批农户,成立大规模生产基地,通过严格的“无公害”种植程序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扶贫济困。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无公害优质玉米示范生产基地,目前已有3000亩基地获得无公害青玉米生产基地认证。通过品牌培育,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通过ISO9000或ISO14000认证企业22家、通过HACCP和GMP认证的企业20家、欧盟卫生注册认证和其他国际认证企业10家,有效保障了如东县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如东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

品牌优势。针对历史悠久、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和独特品质、知名度高、辐射作用大、产销量较大的农副产品,如紫菜、文蛤、枣儿红酒、草绳等,县有关部门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对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市场销量较少的产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协会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其加快发展,动员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如石屏粉丝等。全县成立各类涉及农副产品各类协会12家。“如东狼山鸡”于2011年9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填补了南通养殖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空白。农副产品商标的注册使用,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全县出笼狼山鸡300万羽,产值达1.55亿元,产量和销售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22%和30%。狼山鸡每公斤市场价比普通肉鸡高出3倍,受益农业人口达8万人。江苏金太阳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葵王”“金天阳”牌葵花籽油、如东苏通茧丝绸公司“苏通”牌服装、蚕丝被以及江苏晨希米业“绿禾”“众爱”牌大米和“玉奇”牌大米、“豫蜜”牌甜瓜、“天新”牌蔬菜、“通亚”牌条斑紫菜、“金凤”牌西瓜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目前,全县注册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达到144个,订单农业超过30万亩,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规划建设8处龙头市场,逐步完善以龙头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使名牌产品有了区域性集散地。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难点

问题

一是意识“淡”。缺乏创建品牌的意识,争创名牌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够,一些农业企业家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磨练,缺乏长远目光,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信用观念差;对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对品牌创建重视不够,缺乏推进品牌战略的系统性、计划性、主动性;品牌宣传推介的深度广度不够,全社会的品牌认识仍有待提高。

二是经营“散”。规模是形成品牌的基础。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是农产品名牌企业和产品数量少的根本原因。企业规模小而散,效益差,品牌认知度不高,销售范围较窄,加工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为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封闭式发展,产品没有统一的品牌标识,形不成集聚效应,没有形成“组合拳”的优势;优质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分散性的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不能适应竞争市场的要求,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是层次“低”。农产品整体科技含量低,品牌营销缺乏技术支撑。产品没有特色,过于大众化,限制了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制约了品牌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出售,产品档次低、层次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企业形不成规模和产业集群,产业化水平低,只能走中低端消费之路,外销难,出口更难,无法走进高端市场,产品对经济贡献率小,缺乏品牌优势和市场开发,导致“有质有量没好价”,形成了“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局面,因此,以初级农产品或初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品牌建设很难打造知名名牌。

当前,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创建品牌的意识,争创名牌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够;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而散,产地分散,产品没有统一的品牌标识,形不成集聚效应;三是农产品整体科技含量低,品牌营销缺乏技术支撑。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点

如东是全省乃至全国农业产出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如何在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种植传统、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提升产品质量来拓展产品销路,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如东新农村内涵建设步伐,对促进如东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农产品品牌,树立品牌意识是基础,整合区域资源是前提,提升科技含量是关键,加强协调扶持是保证,要打好“组合拳”,创新如东农产品品牌建设。

路径之一:加强宣传教育,确立品牌化意识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营造创建品牌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增强农产品品牌意识,确立品牌是生产要素,是无形资产的新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消费品牌农产品的良好氛围。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过程,实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截至2015年12月,全县已建有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6个,覆盖种植面积近50万亩,畜禽近900万头(羽);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分别达到119.22万亩、17.44万亩和0.12万亩,“三品”有效总面积达136.7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47%。

通过发展农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农业规模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主体和农产品经纪人建立品牌产品激励保护机制,发展名、优、新、特、稀农产品,走市场化、现代化大农业之路。丰富内涵显特色。充分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强化浓厚的人文、地域、风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个性特色,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鼓励和扶持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注册农产品商标。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安全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民走农产品品牌化的道路。

路径之二:整合区域资源,推进规模化生产

实施品牌整合,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目前一些地区农产品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者的品牌共享意识差,同种产品品牌多、规模小,企业、农户共创品牌工作难以协调,品牌整合难度大。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可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标准化管理,降低单个品牌维护的重复投入,克服市场分散经营的风险;对农户而言,一个有力的农业区域品牌,可以提升地区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利于农户增加收入。

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联合合作,培特培优,做大做强,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的现状、特色和优势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成立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种养、产销、服务一体化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品牌构建。加强联合合作,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大小合作社联合起来,发挥龙头企业、商品基地、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组织农民走专业化道路,以特色农业为龙头,聚集众多分散生产单元,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道路,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会(联合社)或行业协会等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依靠品牌农产品的优势,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作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建立对小品牌企业实行联合重组,优势互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放大品牌效应。对规模大、产量高、品质好的农副产品,以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名义申请注册,形成集体商标,建立商标保护机制。

路径之三:依托科技创新,实施标准化经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落脚点是依托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加工程度,实现农产品质的飞跃。科技创新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和法律保障,农产品标准化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普及,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提高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据统计,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19.22万亩,出口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49.5万亩。基地建设形式多样,有自建、有联建、有委托收购,按“五统一”要求:即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销售有序地组织出口蔬菜、紫菜、文蛤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出口溯源体系,带动同类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

实现品牌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把质量管理和标志管理贯穿始终,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产品质量监测,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制订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相关部门着力营造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创立有关品牌培育与发展的市场中介和咨询服务机构,并通过规范评审的规则、标准和监督办法等,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透明度。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商品生产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路径之四:加强协调扶持,提高效能化建设

据《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目前,我国涉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数量达到110万件,地理保护标志1382个,居世界总量第一。我国每年新增品牌10万个以上,但能够生存、发展并在市场上形成较大影响的却不多,品牌的生命力平均更是不足2年。农产品品牌的维护具有一定脆弱性,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合力,是维护农产品品牌的最佳路径。政府部门起推动作用,企业起主体作用,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领导和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协调配合,各部门应在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保障,如建立农产品品牌推广平台,协助进行品牌宣传等,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协作,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良好格局。“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叫得响农产品品牌,创造“拳头”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推动机制。资金推动,财政建有专项资金支持品牌战略实施;人才推动,把新型农民的培养为推动品牌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品牌竞争意识的农民经纪人队伍;服务推动,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通农产品销售网站,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营销平台。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法律、经济的指导和服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激励和保护机制,对创建名牌有贡献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强化监督检查,依法惩处侵害品牌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品牌形象,保护合法权益,打造和擦亮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金字招牌”。

江苏省如东县供销合作社)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