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药物热的病例分析

2016-02-12隋洪飞

天津药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西沙氯化钠药师

隋洪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药物热的病例分析

隋洪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目的:分析并探讨本院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所致的药物热,同时对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表现和文献分析推测其药物热发生的原因。结果: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药物热为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比较大。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与感染不易区分,临床药师应及时判断发热原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用药安全。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药物热,不良反应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往往起病隐匿且不易诊断。药物热与临床其他类型发热,如感染未控制、免疫、肿瘤热等往往不易区分,以至于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现就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生产企业:Bayer Schering Pharma AG,批号:BXHGJL3]导致的药物热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医生、护士及临床药师对药物热的认识,避免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病历摘要

1.1 病史资料 患者女性,76岁,主因“发热、咳嗽1月余,加重1周”入院。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为主,无明显咳痰,伴有低热,体温37.3 ℃左右,未在意。1周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体温最高达39.2 ℃,伴有咳嗽,自行口服感冒药未见好转。行胸部CT平扫,提示:考虑右肺中叶少许炎症。查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8.9×109/L;由急诊以“右肺肺炎”收入院治疗。既往糖尿病史18年,冠心病病史10年,脑梗塞病史3年,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初步诊断:①右肺肺炎,②冠心病,③高血压病3级,④Ⅱ型糖尿病,⑤脑梗塞。查体:体温:36.6 ℃,脉搏:70 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64/69 mmHg,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其余无阳性体征。

1.2 治疗过程 入院后考虑患者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后咳嗽较前减轻,无咳痰,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第6 d晨起患者无明显诱因体温再次升高,最高达39.6 ℃,无明显咳嗽咳痰,无腹痛、尿急、尿痛等症状。血常规示:白细胞 7.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8.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8%,较前明显下降。听诊肺干湿啰音较前明显好转。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正常范围。临床药师查房时患者诉2 d前起关节胀痛。临床药师考虑不除外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药物热,建议停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及病情变化情况。2 d后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再有发热,关节胀痛较前减轻。后患者平稳出院。

2 分析及讨论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认定 本例患者在接受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5 d后,出现无明显诱因发热,并伴有关节胀痛,咳嗽咳痰未有明显加重。此时查血常规感染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细菌培养未有阳性结果,G试验阴性。临床症状未有可疑新发感染病灶且原发肺炎听诊好转;检查结果感染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未有新病原学感染证据。因此,可排除原有疾病加重的情况。在停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考虑到患者病情好转,并未就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继续给予患者再激发试验。分析该患者其他用药,患者入院后所有用药包括多索茶碱、氨溴索、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通过查阅文献,未发现这些药物发生药物热的报道。因此,根据Karch Lasagna不良反应判定方法,结合文献分析,判定很可能为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药物热。

2.2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药物热的原因分析 药物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中以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热最为常见。大多数感染患者原有发热的症状,而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比较隐匿,所以临床上往往不易发现。药物热发病机制很多,包括变态反应、药物污染、用法用量不正确、药物本身药理作用、药物影响体温调节机制和特异质反应等[1,2]。结合临床使用情况,一般认为是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赫氏反应(Jarisch-Herxbeimer反应),以及药品中混入的致热源是在临床上引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的主要机制。此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药物质量缺陷是导致药物热发生率较高的因素。药师详细询问护士给药的输注过程并未发现异常,同时查看患者用药批号,并与厂家联系除外药物质量缺陷。

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诊断主要采取排除诊断、回顾性诊断和再激发试验[3]。根据发热的时间、发热的规律、伴随症状、实验室相关检查以及患者病情变化等对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临床指征进行排除诊断,根据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的变化进行回顾性诊断,体温恢复后再予以同品种抗菌药物进行再激发试验以明确致热药物。目前由于没有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因此回顾性诊断和再激发试验依然是确诊的依据。患者入院时给予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陆续停用相关药物,而依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10~14 d,故继续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治疗,直至患者再次发热。

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多数在给予抗菌药物后7~13 d出现[4],但需鉴别感染是否控制,应做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进一步排除耐药菌的可能,也可以参考药物热可能伴随的症状来鉴别。该患者于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近一周时出现发热,符合药物热出现时间规律。

因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热,一般多伴有皮疹、关节酸痛、扁桃体肿大、畏寒、寒战、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胸闷,其中以畏寒、头痛、皮疹、关节酸痛多见[4,5],而通常的感染进展性发热不会出现上述伴随症状,因此临床上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以考虑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但也应排除原发病和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上述症状的因素。患者既往并无腰腿疼痛病史,无风湿免疫等相关疾病,在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近1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且伴关节胀痛,除外原发疾病后,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可疑度升高。

抗菌药物导致药物热通常伴有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血清总IgE值升高,其中以血清总IgE值和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为常见,占50%左右。而感染一般不引起这种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发现上述实验室检查异常时,可以考虑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的可能,但应排除原发病和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上述实验室检查变化的可能。在这一案例中,尽管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未有明显升高,但结合患者用药5 d后发热,伴有关节肿痛,仍考虑不除外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的药物热可能。考虑到从患者的发热时间、用药相关性、伴随症状,基本可诊断药物热。

2.3 可能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根据文献[4]报道,抗菌药物致药物热381例中,以青霉素类致药物热比例最高(48.48%),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0.47%)、喹诺酮类(6.00%),其他抗菌药物比例较低。也有文献报道[5],抗菌药物致药物热64例,发现11种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中以哌拉西林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发生药物热比例较高,分别为32%和24%。也有文献报道过2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的药物热病例[6]。

药物热机制复杂,包括改变体温调节机制、给药方式、药理作用、特异质反应和过敏反应,而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多为过敏反应[7]。本病例中患者既往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此前用药未见异常,综合分析考虑迟发型过敏反应可能性比较大。

2.4 治疗 药物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停用怀疑药物[8]。本例患者在发生药物热时,考虑一般情况良好,炎性指标及临床症状好转,故停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此后发热症状缓解。

3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体会

药物热发病隐匿,常常与感染性疾病发热相互依存。对于体温持续高热的患者,临床药师应协助医师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判断发热原因。在评估患者当前病情的同时,还应分析和除外有无继发感染的可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程度地为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1 Vodovar D, Le Beller C,Lillo Le Louet A,etal. Drug-induced fever: a diagnosis to remember[J]. Rev Med Interne, 2014, 35(3): 183-188

2 Patel Ruchi A, Gallagher Jason C. Drug fever[J]. The Journal of Human Pharmacology, 2010, 30(1): 57-60

3 谈金强,王晓岚,田艳芳. 抗生素致药物热3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21-22

4 刘茂柏,曾晓芳.361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文献分析[J]. 海峡药学,2008,20(12):154-155

5 陈灏,任振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J]. 医学研究杂志,2008,30(3):76-78

6 程刚英,龙萍.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药物热2例[J]. 医药导报,2014,33(4):534-535

7 丁雄芳,胡毅坚. 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J]. 药物实践杂志,2009,27(1):71-72

8 苏长海,王星. 药物热概述[J]. 中国药师,2011,14(3):422-424

Fever induced by moxifloxacin-a case report

Sui Hongfei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300150)

Objective: To report a case of moxifloxacin-induced drug fever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it,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 A case of moxifloxacin-induced drug fever was reported.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trieved and analyzed to speculate the cause of this ADR. Results: Moxifloxacin-induced drug fever was believed to be a delayed allergic response. Conclusion: It i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antibiotics induced drug fever and infection. Clinical pharmacists should carefully detect the cause and provide rational regimen for clinician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

moxifloxacin sodium chloride, drug fever, adverse reactions

2016-09-13

R969.3

A

1006-5687(2016)06-0030-03

猜你喜欢

西沙氯化钠药师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西沙必利在新型键合手性柱上的拆分及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测定
中韩药师交流签约活动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