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02-11雷青松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媒介培育价值观

雷青松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哲学教研室,广西 桂林 541003)

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雷青松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哲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3)

微文化是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诞生和普及而出现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信息过滤手段缺乏等问题,使得微文化传播同时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因势利导,积极运用微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对校园微文化的监管力度,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能力,使校园优秀微文化释放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微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首次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完整阐述,不仅将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而且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合格人才的摇篮,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从新浪微博开通以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与“微”相关的概念,如微媒体、微公益、微广告、微小说、微电影、微支付等。微文化也由此逐渐成为广大公众熟知的热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微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面临大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因势利导,着力构建科学、安全、长效的微文化管理机制,并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一、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举足轻重、无以替代的作用

微文化是指基于互联网革命,以各种微形式,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表现出来的新型文化样态。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性化、内容多元化和形式交互化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举足轻重、无以替代的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理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在微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个性鲜明、复杂多样的多元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日益突出。笔者认为,利用微文化传播的广泛影响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高校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媒介作为传播平台,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培育他们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而且能够坚定其理想信念。特别是那些具有红色元素的微文化所反映出的人文品质,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增强他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丰富感知,提高他们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校园微文化强调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这有利于营造和谐包容的师生关系,促进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微文化注重对个性的尊重和人文情怀的抒发,广大师生在各种微媒体平台上良性互动,容易形成一致的、健康的价值追求,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三)有利于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高校教师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微阅读、微书评等微媒介能够打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平台。大学生通过这些微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中凝聚价值观共识,增强自身的人文涵养,提升道德认知,塑造健康人格。如微电影生动形象,创新了传统的说教式价值观教育方式,能够通过丰富的人物事件和感性体验,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志趣情操和价值取向;微阅读视野广阔,创新了传统的单一式价值观教育功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价值观;微书评个性鲜明,其多元化思维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范式,对大学生用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书评引导他们在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

在微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都能够凭借微媒体即时传播信息,影响他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大学生作为微文化传播的主要群体,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容易受微平台传播的负面信息、偏激观点和扭曲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真正在一些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文化传播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原本单纯的精神世界逐渐发生改变,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影响更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机会参与到当今微文化的传播中去,也使得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能够即时沟通交流。微文化传播主体因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价值观一般都存在差异,呈现出极强的个性化特点,导致他们在发布和传播微文化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微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又涉及军事、科技等领域,还涉及休闲、娱乐等领域。大量碎片化和多样化的“微信息”出现,容易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冲突、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对战,而这些微文化传播现象延伸到大学校园,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从而使他们在看待社会、追求人生目标时,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二)大学生价值判断容易功利化

微文化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形态,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极易功利化。其一,由于微文化传播以互联网为依托,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如果长期关注并发布和传播各种千奇百怪的“微内容”,不但会刺激他们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心理需求,而且会滋长他们不切实际的消费欲望,这必然会使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不断超前、价值判断日益功利化。其二,网络具有匿名性等特点,广大网民能够通过各种微媒体平台自由发声,从而导致各种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所接受。如手机微信等应用程序的诞生,使微文化传播更加即时、便捷,大学生在微文化传播中更显得积极主动,很多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三,由于微载体时时在变化、微内容时时在更新、微主体时时在成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微主体的个性化、微传播的交互性特点,使各种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内容充斥于微文化传播过程中,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容易滑向功利主义,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往往更看重个人发展、眼前利益和个人价值。

(三)大学生价值选择容易模糊迷失

微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既充实了网络文化内容,又拓展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平台。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形态,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很容易在价值选择时模糊迷失。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其所蕴含的人类思想的灵光和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微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内容,而是蕴含在其中的网民智慧和思想,它来自社会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人类思想〔1〕。在现实生活中,微文化传播的各个群体或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既有积极的价值观,也有消极甚至反动的价值观,这容易导致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认知模糊甚至迷失方向。另外,微文化的传播内容形形色色,特别是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微载体发布和散播的个人主义思潮甚至是虚假的“微内容”,极易干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取向,导致他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容易模糊迷失。

(四)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自我化

在微文化背景下,各种微节目、微内容等都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大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通过微电影、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载体的信息库自主地选择微内容。通过微平台,大学生每天都能够接触到各类信息,不仅能够对各类信息自由地发表意见,与信息的传递者进行即时互动和交流,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微平台的喜好程度自主选择各类微载体,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这种价值主体意识的自我化趋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自立意识,但是在市场竞争和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大学生往往只关注自我、强调自我,没有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显然,以上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对国家和民族是危险的,必须加以扭转。

三、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微媒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选择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常态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高校要积极建设校园微平台,广泛开展积极健康的“微话题”、“微知识”讨论,着力培育理性和建设性声音,这样做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他们能够逐步学会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明辨是非、甄别美丑,防止西方不良文化对其思想的侵蚀。再次,高校要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将文化知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各高校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对各种微媒体传播“微信息”、“微舆论”的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其一,各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微文化健康传播的领导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微教育”、“微宣传”等活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开通了官方微博,甚至很多大学的院系、学科专业和有影响力的学生团体也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可见,我国高校在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微文化监管机制和领导机制不健全,使得部分学校官方微博开通之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宣传的“微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宣传的“微语言”不通俗易懂,从而降低了校园微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微文化的监管,充分利用微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其二,高校要科学把握“微信息”的传播特点,构建全天候的校园微文化引导机制。微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不仅使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的不良思想、不良价值观等,而且还可以将一些现实生活事件作为教育案例,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其三,各高校要依法管控和治理校园网络,通过“微教育”、“微宣传”等形式建立科学长效、安全文明的互联网监督管理体系,使校园微文化健康发展,进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积极借助微媒体平台,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好微媒体平台:一是要着力建设既符合教育要求,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微文化精品。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组织者、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传播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加强“微信息”、“微知识”传播的实践创新,努力打造出更多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底蕴、传承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红色精神的微文章和微文学作品等。二是要建设一支充满正能量的校园微文化意见领袖队伍,以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高校微文化意见领袖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包括大学生辅导员,还包括优秀学生干部和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这些校园微文化意见领袖既要有良好的微媒体素养,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还要懂得微文化的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校园微文化意见领袖才能正确引导校园微媒体舆论。三是要鼓励大学生自觉运用微媒体创新“微内容”,使他们逐渐成为校园优秀微文化的原创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理应自觉提高自身学习和创新各类先进微文化的能力,并能从先进微文化中吸收有益的“微知识”和“微信息”,然后通过微媒体平台向校园乃至全社会传播优秀微文化展现的正能量。

(四)把握微文化传播规律,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首先,微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样态,运用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和把握微文化特有的传播规律,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即从传统的“空洞说教式”向网络时代的“平民宣传式”转变,以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高校要在各种“微媒体”平台上设立红色专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栏和先进事迹报告会直播专栏等,以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各高校可以借鉴互联网贴吧、论坛等平台传播的成功经验,在校园“微平台”上建立虚拟社区,让大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跟帖、在线互动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此外,高校要充分运用微文化传播个性化和小众化特点,针对各类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多样化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以使其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最后,高校要充分运用微文化传播社会影响力广泛的优势,积极借助各类校园“微平台”,宣传各类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先进典型事例,发挥榜样带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微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

简单地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分辨、科学选择、建设性和创新性运用各类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的能力。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微媒介的传播作用,从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微媒介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科学看待微文化传播等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微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运用微媒介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高校要科学设置有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积极通过校园网向大学生传播文明健康的微媒介知识,使他们从微媒介教育中获得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内容”。二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对微媒介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微平台区分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还是扭曲的,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大学生对微媒介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大学生能够理性而正确地“区分媒介事实和现实,而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3〕。大学生要明辨微媒介的事实和现实,用科学怀疑的态度对待纷繁复杂的微信息,逐步提高自身选择微信息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从而培育起正确的价值观。三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和科学看待微文化传播,充分运用微文化传播的积极因素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各类社会思潮和文化的传播都被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和控制着,因此,大学生要对网络微文化传播持有审慎性态度,不断提高自身对各类微媒介传播的价值判断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增强自控、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运用微文化传播的积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社会的“微内容”,在提高自身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的同时,力争做一位优秀的微文化传播者,使校园优秀微文化释放的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1〕张东.互联网微内容对我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理论探索,2010(1):19-24.

〔2〕宋守信.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9-11.

〔3〕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2.

责任编辑芳晔

G641

A

1009-1203(2016)05-0116-04

2016-08-16

雷青松(1978-),男,瑶族,湖南新宁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