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16-02-07葛小兰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主症肝郁脾虚

葛小兰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心卫生院,江苏 苏州 138145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葛小兰1,2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心卫生院,江苏 苏州 13814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0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80例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0%,对照组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反酸、饱胀、上腹不适评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25%,对照组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改善症状明显,不良反应少。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临床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但该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西药(如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治疗该病副作用较多[2]。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3]拟定:①过去1年内,持续上腹正中疼痛1月或间断累计3月;②排便后未缓解;③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吴江区青云中心卫生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18~60岁,平均(43.31±4.21)岁;病程2~56月,平均(37.24±19.62)月。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平均(43.42±4.36)岁;病程2~55月,平均(36.91±19.52)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辨证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3]中的辨证分型标准。①肝郁气滞型:主症胃饱胀痛,胸肋痞满,次症胸肋窜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舌质暗红等。②肝郁脾虚型:主症胃脘胀痛或腹胀,食少纳呆,次症神疲乏力,脉弦,舌苔白等。③脾虚痰湿型:主症胃部痞满、餐后早饱,次症食后腹胀、胸脘胀闷、舌苔白腻等。④饮食积滞型:暴饮暴食,主症胃部痞满,次症厌食,胃胀,恶心呕吐等。⑤寒热错杂型:主症胃痞饮冷,畏寒肢冷,次症胃中灼热,口干苦,心烦燥热,脉沉细数等。

1.4 纳入标准 ①确诊功能性消化不良者;②年龄在18~60周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 ①胃部肿瘤;②胃肠道器质性病变;③肠易激综合征;④有治疗禁忌症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治疗,每次口服10 mg,每天1次。在此期间停用其他治疗相关药物。

2.2 观察组 给予辨证分型治疗。①肝郁气滞型:苦杏仁、白芍、枳壳、桔梗、柴胡、厚朴各10 g,火麻仁15 g,生大黄6 g,炙甘草5 g。②肝郁脾虚型:丹参20 g,白芍、荔枝核各15 g,川芎、枳壳各12 g,玫瑰花、柴胡、香附、川楝子各10 g,甘草、白术各6 g。③脾虚痰湿型:麦芽、山药各30 g,黄芪15 g,党参、鸡内金各12 g,白术、枳实各10 g,桔梗6 g,白芥子5 g,炙甘草3 g。④饮食积滞型:焦山楂30 g,茯苓、半夏、神曲各10 g,陈皮、炒麦芽、连翘各5 g。⑤寒热错杂型:大枣、炒白术各15 g,半夏10 g,人参、干姜、黄芩、炙甘草各6 g,黄连3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各方随症加减。

2组均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2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症状评分标准:无症状,0分;有轻度感觉,1分;感觉明显,2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3分。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95.00%,对照组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反酸、饱胀、上腹不适评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5

反酸 饱胀 上腹不适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80 80治疗前2.3±0.2 2.3±0.3治疗后0.5±0.1①②0.7±0.2①治疗前2.6±0.5 2.5±0.5治疗后1.4±0.2①②1.7±0.3①治疗前2.6±0.6 2.7±0.6治疗后1.1±0.2①②1.4±0.2①

4.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25%,对照组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5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胀满、上腹部疼痛、反酸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病、痞满等范畴。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饮食不洁、情绪不畅、脾胃受损及外邪入侵等,其中脾胃虚弱、肝气郁结为本病的病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常见肝郁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等,临床实践证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许卫华等[5]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其症状划分为脾虚气滞证、湿热壅滞证、肝胃郁热证及肝胃气滞证,分别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合枳术丸加减、泻心汤合香附旋复花汤加减、左金丸合化肝煎加减及柴胡疏肝散加减,可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其焦虑、抑郁状态。

本研究纳入了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脾虚痰湿型、饮食积滞型、寒热错杂型的患者,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反酸、饱胀、上腹不适症状均有改善,观察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好的方法,改善症状明显,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1]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85-90.

[2]Miwa H,Kusano M,Arisawa T,et al.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functional dyspep sia[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5,50(2):125-139.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许卫华,姚树坤,李妮矫,等.中医辨证论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影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9):640-644.

(责任编辑:吴凌)

R57

A

0256-7415(2016)12-00046-02

10.13457/j.cnki.jncm.2016.12.020

2016-07-12

葛小兰(1984-),女,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诊治内科疾病。

猜你喜欢

主症肝郁脾虚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