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苏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2016-02-06黄敏捷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黄敏捷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500



浅谈苏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黄敏捷*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盐城224500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传统艺术逐渐被人们忽略了。苏剧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也慢慢失去了蓬勃的发展。苏剧同时具备了“评弹的语言美、吴歌的曲调美和昆曲的表演美”,它历史悠久,资源宏富,具有婉转清丽、细腻动人的特点,富有江南水乡的雅致风韵。但时至今日,由于现代艺术和流行文化对苏剧的剧烈冲击,导致其观众锐减,剧团生存艰难,苏剧几乎名存实亡,现今状况和发展前景实在让人担忧,为此,本文通过对苏剧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保护和抢救苏剧的建议,从而探索苏剧的创新与传承之路。

关键词:苏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一、何为“苏剧”?

(一)苏剧探源

苏剧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起源于苏州,以苏州话为语言主体的苏州地方戏曲剧种。苏滩(又名“对白南词”)是苏剧的前身,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苏滩被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受昆曲的影响,具有抒情细腻、优美婉转的特点,将昆曲“化俗”;后滩则保留了民间所具有的粗犷的风格,在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上,将滩簧“削俗”。

清乾隆年间,苏滩就已经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传到福建、江西等地。同治年间,苏滩流传到了上海,得到了一些发展,影响力非常大,很多苏滩的演员曾被聘请到上海电台去演出(如胡兰英,郭瑛等),赢得了很多老百姓的喜爱。1935年,“苏滩歌剧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起来了。后来,苏滩这一种坐唱形式慢慢加上了一些身段和舞台艺术。1941年,苏滩艺人朱国梁创建了第一个苏剧团“国风新型苏剧团”,这一剧团的建立开启了苏剧的先河。1951年4月,由吴兰英等40余人又组建了第二个苏剧团“民锋实验苏剧团”,在这一民间职业剧团成立后,剧团的演员多次赴杭、嘉、湖和苏南等地演出。1953年10月,剧团更名为“苏州市民锋实验苏剧团”。1956年4月该团又改名为“浙江省苏昆剧团”。同年,江苏省建立了“江苏省苏昆剧团”,国家便开始招收第一代专业演员“继”字辈演员表演苏剧,这时,苏剧便正式有了一些演出。

(二)苏剧继承人

据史料记载,得知在80年代初期,苏剧尚有一支可观的创作队伍,苏剧培养了四代演员,通过他们的演出和教学使苏剧得以传承下来,主要的四代演员分别是“继”字辈(如柳继雁、董继浩、凌继琴等)、“承”字辈(如朱承璋、叶和珍、项元雪、薛年春、朱双元等)、“弘”字辈(王芳等)和“扬”字辈(苏州艺术学校苏昆班的毕业生)。“继”字辈演员曾在1953年被命名,从1956年开始正式成立了建国以来培养的第一批苏剧“继”字辈演员,与“承”字辈演员都是既演苏剧,又唱昆曲的两栖演员。苏剧以继、承、弘、扬命名几代继承人,立意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使苏剧这一剧种得以继承传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苏剧在30年代繁荣之时,编导力量十分雄厚,他们不断整理、改编、创作剧本,演员也不断坚持练习和演出,那时,苏剧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很多人非常喜欢苏剧艺术,反复聆听、咀嚼苏剧所蕴含的朴实又不失雅致的艺术韵味。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因社会高科技的发展,这些传统艺术渐渐地被淡忘了,苏剧的专业创作人员慢慢减少,演员人数也逐年递减了。因此,为了苏剧的传承和发展,就需要重视传承人的培养,把苏剧艺术的精髓保留并传播给下一代人。

(三)苏剧特色

苏剧音乐的唱腔非常具有特色,朴实而细腻,温和而优雅。其音乐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滩簧曲调,二是南词,三是昆曲曲牌。由于苏剧与昆曲都在苏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因此苏剧的音乐声腔受苏州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念白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之韵,唱腔则细腻、委婉、动人,值得人们细细品析其中的优雅韵味。苏剧的唱腔音乐是由一些不同的曲调所组成的,基本曲调,即太平调;常用曲调,主要有:费伽调、流水板、弦索调、沉调、二凡调、等;苏剧也有一些其它曲调,有的取材于昆曲曲牌,如点绛唇、锁南枝等,还有一些属于民歌小调类的,如山歌调、春调、四季相思、大小九连环等;此外,苏剧音乐中也有一些综合性曲调,这种曲调是由基本曲调和其他常用曲调交替结合运用在一起的曲调。从苏剧的唱腔音乐和曲调特点来看,苏剧比较细腻,适合才子佳人,具有“苏州园林”的韵味,其艺术上熏陶是靠昆曲形成的。苏剧音乐的念白有类似于苏州特色小吃的甜圆糯软的味道,也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尽管苏剧发展得不是很快,但苏剧的继承人却一直是兢兢业业为苏剧事业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着,一直追求苏剧精益求精及雅俗逐渐交融的过程。苏剧中运用水磨调,轻圆纯细,一唱三叹,演唱得优美婉转而感染人心,加上念白的吴侬软语,使苏剧形成别具一格、非常有韵味,朴实而不奢华,优雅而不乏味的地方戏曲艺术。

二、苏剧为何衰落?

苏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自身所拥有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苏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其传承主要是依靠艺人的口传心授、舞台的演出和人民群众的口口相传等。笔者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苏剧这一任务迫在眉睫,为了使苏剧进一步得到传承,列出了苏剧衰落的几点原因和症结:

(一)在继承队伍方面,苏剧人才流失严重

苏剧特色剧目的缺乏,首先是因为创作力量的缺乏。长期以来,苏剧演员的艺术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苏昆兼演现象比较多,为了避免创作队伍的流失,就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创作队伍,为苏剧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历史资料也可以看出,在80年代初期,苏剧尚有一支可观的创作队伍,编导人员有9位,苏剧四代演员也不断上演苏剧的一些经典剧目,而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因各种原因,苏剧的专业创作人和演员就不断减少了,苏剧的继承人人数也相应了减少了,这些创作力量的流失就是苏剧不能长久得到发展、传承的原因之一。

(二)在剧目方面,苏剧缺乏特色剧目支撑

因为苏剧依附昆剧过多,所以特色剧目不多。苏剧的前身苏滩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它只不过是一种寄生的传统,不能一直依赖于滩簧而止步不前。在1941年第一个苏剧团建立起来以后,苏剧就必须做到自给自足,向前发展并尽快建立有自己剧种特色的剧目。如今,苏剧缺乏一些雄厚的创作力量,缺乏一些特色剧目的支撑,所以它处于衰落状态,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为了补足剧目的缺乏,就需要不断拓宽苏剧的生存空间,建立传播苏剧的机制,搭建展示苏剧的广阔平台,同时有必要亮出苏剧专业演出团体的牌子,突出苏剧的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认识并热爱苏剧。

(三)在传承方面,苏剧缺乏健全的保护措施

苏剧是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需要不断地向更多人传播,使这一文化遗产不至流失,而近观苏剧当前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出,苏剧的传承是缺乏一些有效保护措施的。可以试问,政府每年能否安排固定的演出时间和演出场地让苏剧来展示其风采呢?苏剧的生长地—苏州,有多少当地人听闻了解苏剧呢?笔者总结认为,一方面政府对苏剧不够重视,可能只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地方剧种。另一方面,苏剧赖以生存、活动的“老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苏剧曾经繁荣之时,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演出和演出场所等,但现在仅有一小部分人在苏州市锡剧团活动,坚持苏剧艺术发展事业。

苏剧衰落存在着很多原因,对于苏剧的保护、传承和复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应该努力保护这些民族的艺术根脉,并鼓励和支持苏剧的继承人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把艺术传授给下一代,并使苏剧发展之路越走越辉煌!

三、怎样抢救和发扬苏剧,使苏剧重现舞台?

从当前苏剧的生存状况来看,苏剧几乎名存实亡,实在令人十分惋惜与担忧。在对苏剧进行田野调查中,笔者采访了苏剧继承人,并了解了苏剧的现状,因此试想出以下几个抢救苏剧的方案和建议,希望苏剧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国家要提高对苏剧发展的重视程度。因为苏剧是苏州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之一,是苏州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所以当苏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时,国家应该更加重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让其成为动态的、流动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继承优良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根脉的体现,也能更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特有的风貌。

(二)目前,苏剧尚缺乏一个苏剧实体,因此建议苏州市政府应该再次重视和支持苏剧的发展,制作出一块有名有实的“江苏省苏剧团”的标牌,而不是和锡剧团合并在一起练习。这样的措施既可以减少很多苏州人都没有听说过苏剧这一现状,又可以吸引默默热爱戏曲或苏剧的人们到此了解苏剧,并可以为苏剧的传承尽上自己的力量,让大家一起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瑰宝。此外,苏州市政府可以适当增加给予苏剧继承人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性扶持,鼓励他们从定期排练苏剧的经典剧目开始,慢慢使苏剧队伍逐步强大复兴起来。

(三)苏剧可以尝试着昆曲传承的方法,即开展“戏曲走进大学生,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由一个院校逐步传播、扩展到多所院校,宣传苏剧艺术,培植更多苏剧观众。因为在学校中,学生接受度比较大,通过文化教育和传播的方式可以使苏剧现在当今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心中扎根,而年轻人蓬勃的发展也可以慢慢将他们的知识传播到社会中去、推进到更多人群中,这既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同时又使苏剧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了一条发扬和传承的新型道路。

(四)扩大苏剧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苏剧如今已陷入一些困境,要使苏剧复兴起来,就必须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深入挖掘人才和拟定培养年轻优秀表演艺术人才。虽然苏剧的“继”、“承”、“弘”、“扬”四代演员是苏昆兼备的两栖演员,但是目前元老级的只剩下尹斯明一人了,而且“继”字辈的演员都已年过花甲,因此,培养苏剧传承人是苏剧得以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措施。可以说,苏剧传承和保护的核心就是传承人。人们常说“人在艺在,人死艺亡”。一旦传承人作用发挥起来了,苏剧的演出增多了,其艺术魅力感染的群众,那么这个剧种就会被更多人所接受,知晓。

(五)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尽快做好抢救和保护苏剧艺术的工作,同时加大对其理论研究的投入。优秀的民间戏曲艺术是发展现代戏剧事业的稳固基石,而目前人们对苏剧的理论掌握的不够全面,对其原滋原味的唱腔也认识不到位,所以我们需要去收集存在老艺人身上、民间的许多珍贵资料,例如可以到社会基层去调查,征集老艺人所拥有的一些演出剧本、音乐资料、剧目曲谱等都是戏曲艺术十分宝贵的财富,并可以将这些编辑成书籍,制成光碟、录音带、录像片等,使其以“第二生命”的方式继续传播,以便传承。

(六)配备好苏剧团领导班子,各高校可以积极培养苏剧这方面的师资,保证苏剧艺术欣赏等课程得以开设,并争取每年能在舞台上见到一两部苏剧大戏展示。同时可以广泛征集各种题材的优秀剧本,邀请作曲、编导人员改编传统剧本,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制作成多媒体资料,以便保留、传播、教学,使其丰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其次,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来活跃演出市场,吸引更多观众,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因为这也是苏剧艺术能够继续流芳传承的关键所在。

苏剧是苏州的地方剧种,曲调清丽优美,唱腔婉转动

听,对白吴侬软语,颇有地方特色韵味,它在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是吴地民间的音乐遗产,是戏曲文化的珍宝,对苏州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杰出贡献和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能够大大促进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能传扬悠久深远的苏南地区文化。因此,苏剧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建议政府对苏剧制定“保护、继承、弘扬、创新、发展”的方针,加强苏剧传承工作的力度,使苏剧广为流传,也深愿人们都能牢记传承民族文化这一使命、责任和义务,不断把这一民族音乐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06-6-1.

[2]朱恒夫著.滩簧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

[3]胡芝风.苏剧不能失传[J].中国演员,2010(1)(总第13期).

[4]冀洪雪.苏剧现状与前景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29(3).

[5]金红.苏州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以昆曲、苏剧等项目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29(5).

[6]刘文峰著.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63-03

*作者简介:黄敏捷(199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育肥猪增重慢的原因与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走,找对策去!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