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建设*

2016-02-05

教学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共同体学术

张 亮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建设*

张 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学术共同体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应当包括本学科的概况、技术规范和方法规范。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推动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效地发挥本学科在两个“巩固”中的作用,更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播、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有助于提升本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认同感和学科凝聚力,推动本学科学术生产的现代转型,提升本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走出去”的国际化步伐。

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后于2008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1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了蓬勃发展,截止201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点的普通高校已达325所,加上军队、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系统的学科点设置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培养单位数接近400个。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用了10年,就完成了其他学科通常需要30、40年才能实现的规模扩张。必须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种发展成就:一方面,快速的规模扩张为未来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基础,因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1](P1442)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尽快超越这种外延式发展阶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促进学科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

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所给出的定义,“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2](P3)我们由此可以推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规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同体成员根据本学科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个定义,需要正确认识学术、规范和共同体这三个关键词。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有人据此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产出创新成果的研究才是学术。更有甚者,有人据此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性不强,甚至是非学术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重视研究,而且重视资政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3](P223)虽然不乏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但这种把学术等同于创新研究的意见无疑是偏颇的,也是陈旧过时的。创新、发现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学术的全部。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研究报告中曾对此做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在美国大学校园里,人们对于什么是学术的理解是历史变化着的,那种把学术等同于研究和发表论文的看法曾经非常流行,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与时俱进,扩大、丰富其内涵,“使学术工作的全部内容都得到合法承认”。“诚然,学术意味着参与原创研究。但一个学者的工作还意味着走出调查研究,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为之架设沟通之桥梁,以及把自己的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由此,我们的结论是,教师的工作包含四个独立的然后又相互重叠的功能。它们是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4](P16)博耶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美国学术界的广泛赞同,很快在美国社会扎下根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术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原始创新研究这种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外,综合创新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也都是学术的应有之义。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原始创新(基础理论研究)、综合创新(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应用(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理论宣传提供服务)、教学(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一种学术,而且是一种内涵丰富全面的学术。

“规范”一词我国古已有之,意指标准、典范、榜样,或者作为标准、典范、榜样。唐代诗人元结有语曰:“诸公尝欲变时俗之淫靡,为后生之规范。”不过,除了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这种传统含义外,学术规范中的规范一词还吸收了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的部分含义。在自然科学史上,同一时期的不同科学流派以及不同时期的科学理论,会对同一个现象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提出,这是因为科学家们总是在特定的共同体中遵从特定的范式进行科学研究,而范式与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库恩这里,范式是指得到公认的科学理论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5](P10)范式对内具有优先性,即作为规范而存在,是共同体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对外则具有不可通约性,即不同范式、不同理论之间无法精确、简单、有效地交流或者“翻译”。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规范讨论中,我国学术界基本接受了范式的不可通约性观点,认识到学术规范必然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首先,学术规范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学科及其学术共同体之中的,因此,不仅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来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不能把某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规范奉为唯一的标准,对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指手画脚;其次,学术规范是历史的,会随着社会存在方式、价值观、学术传统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既不能厚今薄古,也不能厚古薄今;最后,较之于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存在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因而存在少量所有学科都应当遵从的标准,各个具体学科的规范应当服从、体现这些普遍性标准,一般而言,具体学科的规范与这些普遍性标准的重合度越高,其学科的成熟度也就越高。

“共同体”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舶来词。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在该书中,滕尼斯用共同体指称那些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群组织形式。他强调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有机整体,将整体中的成员凝聚到一起的则是“相互之间的、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6](P71)此后,“共同体”一词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广泛流传和接受。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分析了科学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强调其基础就在于共同体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评价基础”。[5](P168)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同体和规范具有“循环论证”的特点:分享共同规范的人构成了共同体,而共同体成员则分享共同的规范。这也意味着:学术共同体与具体学科的学术规范紧密联系,学科不同,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方式与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在遵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普遍规范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不同学科学术共同体的特殊性,平等对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个学术共同体,不应厚此薄彼,更不应非此即彼。

深入认识学术、规范和共同体这三个关键词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定义的理解也得以进一步深化:较之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学科,本学科学术规范还处于“形成”中,在此过程中,本学科学术共同体要充分领会、遵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普遍标准,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学术规范的成熟经验,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本学科实际,充分发掘本学科学术发展规律,总结、概括出既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普遍标准的要求更符合本学科发展特殊规律的准则和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规范,积累了很多共识。教育部也多次下发文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进行“立法”。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学术共识以及长期沿用的惯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概况,包括基本建制、基本范畴和基本的研究操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技术规范,即与选题和研究设计、写作、发表、评价等学术活动有关的基本程序、基本技术标准和规则;同时,也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品格的方法体系以及专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进行理论阐明,明确研究方法的规范。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7](P66)在随后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客观上顺应了发端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观念,将作为“历史科学”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表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或者学科。这一观念被后世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并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阵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中得到落实。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要求、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当然,在学科分类体系相对稳定、学科分类观念基本固化的条件下,这一返本归真的创举会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人们的既有认识,引发困惑、质疑和批评。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规范,首先就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概况作出清晰明确的定位,以明辨推动笃行。具体地说,要历史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由来及其性质和地位;要清晰地定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7个基本范畴,既要讲清楚它们的特殊性,更要讲透它们的统一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6个二级学科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学科共同体成员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政治导向、咨政育人、学术自由、学术道德、学术平等、学术创新等。

坚持政治导向和咨政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于其他学科学术研究的、特有的学术伦理。不过,这种特殊性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隔绝起来。马克思说:“烧公鹅的调料,也是烧母鹅的调料。”[8](P58)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像其他学科一样开展学术活动,而且分享基本一致的学术研究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包括:

第一,以选题和研究设计为核心的程序规范。学术研究基本都遵循从理论和实践中发现、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再到接受实践和逻辑检验这一程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以合乎规范要求的形式提出问题,是真正的关键。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提出问题本身也有一个程序过程,即首先在生产、生活与研究实践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继而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整理确定新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然后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作为一种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选题必须坚持政治导向、社会服务导向和学术创新导向的统一。除了在文本中寻到问题外,更需要从时代中倾听、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因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 P289-290)

第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学术论文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术期刊、学术集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它们通常被统称为期刊论文;一类是学位论文,主要包括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和标准最高。除了学术论文外,学术成果还可以专著、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它们的写作规范通常都参考、执行某一类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例如,博士后出站报告一般都执行博士学位论文的体例和规范,而专著的体例和规范与博士学位论文的体例和规范基本一致。经过长期的学术实践和学术积累,绝大多数学科已经就学术论文的写作形成了系统、稳定的共识性标准,同时,不同的期刊、不同的出版机构对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别。正在“形成”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写作规范涉及标题、摘要、关键词、责任者署名、致谢、文献综述、学术观点表达、论证、结语、章节安排和文字表达等内容。它们既要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普遍共识标准,也应体现自身的特殊要求,这在学术观点表达、论证等方面尤为重要。

第三,学术论文的引文规范。学术论文中的引文指的是参考文献,即为撰写学术论文而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献资料的作者、题名等书目信息,有时附在论文的正文部分之后,有时也以注释(附注或脚注) 的形式出现。严格地说,引文系统的编制属于论文写作的范畴。一方面因为相关训练的缺失,近年来,不少论文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对引文规范知之甚少,客观上造成了许多学术失范现象,引发学术共同体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本土引文检索系统的建构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特别是其中的出版机构越来越重视引文的规范性及其质量。所以,在当前条件下,有必要将引文规范从写作规范中单列出来,从引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基本概念入手,厘清引文的作用、动机、类型等,建构出符合各个学科实际的引文规范系统。在这个方面,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征引存在特殊的版次要求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适用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引文规范。

第四,学术成果的发表规范。学术成果只有通过某种形式在学术共同体中公之于众,才能够被其他共同体成员了解,发挥应有的学术和社会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展开,学术成果的发表方式与途径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报刊编辑部、出版社和学术会议,网络平台也为学术成果的发表提供了空间;同时,越来越多的发表途径与平台建立和使用网络投稿和评审系统,以提高流程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此外,随着各类发表途径和平台数量的急剧增长,对发表途径和平台的各类评价系统应运而生,并在客观上具有或者被赋予评价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的功能,从而反过来对学者的发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系统了解日益专业化、复杂化的发表规范,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青年学人更好地融入学术共同体、更顺利地发表学术成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五,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的规范。学术评价是对学者或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贡献、学术成果的学术质量等的鉴定与评估。学术批评则是对学者或学术机构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的瑕疵、错误等批判性评价。由于具有类似的评价对象且对学术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所以学术界通常会把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这两种评价活动联系起来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价值诉求和实践旨趣,但同样需要开展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开放的、公正的、客观的、科学规范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将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繁荣与学术水平的提升。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规范,一方面应当充分吸收、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的原则、要求和制度;另一方面则应当充分认识自己的学科特殊性,将正确的政治导向与科学规范的评价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建构并完善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际的、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在这个方面,我们既要反对不讲政治的抽象评价,也要警惕过度政治化对正常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的干扰和破坏。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继承同时代人类优秀的科学、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一次伟大革命。这种革命既表现在立场、观点上,也表现在方法上。那些具有独特品格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同一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应当坚持那些具有独特品格的方法。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人在观念上、言辞上都肯定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为科学指南,但对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在它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的批判研究了。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规范进行阐明。具体地说,应当阐明:第一,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现了什么样的独特品格;第二,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方法,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它们;第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都有哪些一般性的方法可供选择。通过建构上述研究方法的规范,将能够帮助青年学人真正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在精髓,有效澄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本质区别。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学术规范的目的

和其他学科一样,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3](P3)除此一般目的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还有其他四个目的。

首先,是为了更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使之尽快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并寄予厚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提出,“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学科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要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但需要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且需要用科学规范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来树立自己的学术领导地位。古话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就是为了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砥砺本学科以最科学规范的方式开展研究,源源不断地推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加速确立本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

其次,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以硕士、博士培养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高度重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需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健全的学术规范意识显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0](P172)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就是为了帮助青年学人扣好“第一粒扣子”,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今天的青年学人将是明天的学术中坚。随着一批批具有良好学术规范意识的青年学人走上学术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将不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先水平。

再次,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两个“巩固”中的作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个重大举措。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P153)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两个“巩固”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归根结底,就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保障。从目前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尚有待提升,学术规范建设更是其中的一块短板。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就是为了补齐这块短板,更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两个“巩固”中的作用。

最后,是为了更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播、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进入网络时代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日益深入和全面: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搜索引擎日益成为人们检索、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包含海量期刊和图书信息的数据库日益已经取代纸质期刊和图书,成为人们阅读文献的主导方式;越来越多的期刊、图书出版机构选择使用网络系统进行投稿和评审;网络和新媒体为学术信息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布平台……学术共同体成员只有适应并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传播、学术传承和学术创新。相比其他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同体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认识度、重视度和利用度都不高,这对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新的技术条件下的学术传播、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带来了不利影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就是为了让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其中的青年成员能够更加重视并且更好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成为其中的行家里手,从而更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播、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建设的作用

经过10年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响应这种发展态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提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站在这个新起点上,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引领与领航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第一,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认同感和学科凝聚力。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历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在极短的时间里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学科共同体。由于建构本学科共同体的主要动力来自外部行政命令,而且推进(成长)速度极为迅猛,加之共同体成员原本都以个体化的教学活动为主,相互间缺乏充分的交往联系。所以,目前本学科共同体“大而不强”,共同体成员的学科认同感和学科凝聚力都还比较弱。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建设,就是要为学科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套统一的学术活动规范。我们知道,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开始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些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由此我们不难想见,通过推行统一的学术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共同体成员必将能够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标准,从而增强学科认同感和学科凝聚力。

第二,将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生产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价值性、实践性和理论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因此,它的学术生产具有很多学科所不具备的二重性:一方面,它要为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平服务,发挥咨政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它还要开展符合时代期待的高水平研究,以尽快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就后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方式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对学术生产方式进行自觉的现代转型,不断缩小这种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规范归根结底是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通行学术规范的吸收、借鉴和改造,本质上体现了现代学术生产的一般准则和要求。因此,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将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生产的现代转型,使它的生产过程更规范、成果积累更系统、他人对成果的查找利用也更便利。

第三,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可以多种方式服务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有两个:引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据统计,我国高校现有近2 500万在校学生,2015年的毕业生达到749万。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息息相关。作为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具有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规则意识很强,拒斥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同样要求因材施教。加强学术规范建设,生产出更多符合现代学术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显然将有利于增强这些研究成果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更有效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脱离价值判断,因而都存在一个指导思想问题,不可能非意识形态化和价值中立。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必须担负起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的责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老师做得还不如学生,那何谈指导学生呢?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规范化程度达到先进乃至领先水平,无疑将能够有效缩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规范鸿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第四,将有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走出去”的国际化步伐。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欧洲,但却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思想。经过在中国跨越两个世纪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经“结晶”与“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值得世界分享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同时,中国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输入地,历史性地转变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与高地。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理论本性上讲,还是从现实发展上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都必须超越“引进来”,及时“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发出中国声音,夺取属于中国的世界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客观上讲,较之于其他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走出去”方面步子不够大,效果不够好。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无法以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交流、撰写和发表论文。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将有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进度,提高其国际化的水平,从而生产出更多符合国际规范的高质量成果,大踏步地“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影响乃至改变世界,更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与世界历史意义。

[1] 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Ernest L.Boyer.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Z].Stanford: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0.

[5] 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6]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孔 伟]

On the Academic Norm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Theory Discipline

Zhang Liang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

Marxist theory discipline;academic norm;academic community

Strengthening academic norm construction is a demand of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the Marxist Theory Discipline.The norm should include a discipline survey,technical standards and methods.Constructing the norm aims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e vitality in fields of studing,personnel training,ideological propaganda,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academic innovation,and so on.And constructing the norm will help the discipine to enhence community members’s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scpline,upgrade its academic mode of production,improve its social service abilities and speed up its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学’形成和发展、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当代走向研究”(项目号:13&ZD07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重大课题“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项目号:11JDXF001)的阶段性成果。

张亮,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共同体学术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