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16-02-05张思扬冒佩华

教学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生产力互联网+

李 俊,张思扬,冒佩华



“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李 俊,张思扬,冒佩华

“互联网+”;传统生产行业;生产力;生产关系

互联网的发展对各产业尤其是传统生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一方面促使传统生产行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并使传统产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如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扩展、质量大大提升、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升级以及组织结构优化整合等;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传统生产行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变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深刻调整着传统行业的生产关系,如管理模式创新、交易关系变化、分配机制调整等。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剖析“互联网+”对传统生产行业企业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以充分展示“互联网+”的本质要旨和内在功能。

一、引 言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形成了众多新兴业态,例如,“互联网+”媒体形成了网络媒体,“互联网+”零售形成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通信形成了即时通讯,“互联网+”传统广告成就了百度,“互联网+”传统集市形成了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成就了支付宝等等。为此,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为解决我国供给与需求不协调问题、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做出的新思考。

一般来说,“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具体包括传统生产行业、传统流通行业、传统金融业等。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文献都着重于分析互联网对传统流通服务业和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作用。而关于互联网对在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中具有直接作用的传统生产行业企业影响的研究并不丰富。有的只是研究了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际环境、重要平台和发展新态势,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1]有的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影响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传统产业必须依据互联网思维进行再造,向网络化生态、全球化整合、平台后运作、员工化用户、无边界发展、自组织管理方向发展。[2]有的仅从信息技术的视角研究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认为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且生产力的信息化通过信息经济的崛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整个社会就业格局的重组,以及管理模式的改进对以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影响。[3]还有的从网络经济视角研究了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一方面认为网络经济使技术和知识资产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认为网络经济促进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从而促进了劳资群体在生产资料上占有地位的平等,在分配形式上财富分配逐步转向以知识分配为主导特征,收入分配差距因此而加剧扩大。[4]

以上文献研究了信息化、信息技术或网络经济对传统生产行业企业的影响,很有借鉴意义。但是,一些文献致力于从理念或思维出发研究信息化或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启发性影响,难以完整揭示网络经济的真正功能。当然也有文献系统研究了信息技术或网络经济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但它们在研究中没有专门以传统生产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且有的研究由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作用,所得到的一些结论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论点不相一致,如:管理、知识、信息是否能成为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网络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是否同时能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网络经济作用的发挥能否离开实体经济等。基于此,本文在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试图剖析“互联网+”对传统生产行业企业的内在作用机理和机制,充分展示“互联网+”的本质要旨和内在功能。

二、“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基于生产力变革视角

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的。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高速发展,并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方面,传统产业生产力由此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大的渗透能力和整合能力,促使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升、各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壮大也推动着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升级和传统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1.对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影响。

(1)生产要素质量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升。首先,“互联网+”的新思维改变了传统产业劳动者的结构,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逐渐向脑力劳动者转变,并不断促使传统产业劳动者劳动的高级化和复杂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技术等迅速成为起主导影响的要素,不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改变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方式。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更加受企业重视,也更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将不断地提高,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者知识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融合智能设备,实现从单元的智能设备状态向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工具不断智能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一体化网络体系,将单一的独立放置的控制各自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设备统一在网络系统中,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整体智能制造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产业制造商通过智能制造体系,可以系统化、全方位地收集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详细信息,比如产品制造周期、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产品制造所需资源等等,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主科学地分析大数据,为其生产制造实时地提供方案和建议。

最后,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传统产业生产劳动对象的更高要求上。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份额,传统产业不仅需要更新设备,优化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性能。只有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产业发展才能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更好地提高。

(2)生产要素范围扩大。

马克思提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5](p53)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从它的构成要素来讲,包含主体要素劳动者和客观要素生产资料(即人和物两个要素),或者说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6](p8)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推动着传统产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和融合,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的种类不断增多,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逐渐成为传统产业生产中劳动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4]并逐步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之前,传统产业劳动对象常常是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等,能耗大且附加值低,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传统产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产业的生产过程逐步向高机械化方向发展,劳动生产工具逐步从传统工具向智能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生产逐渐向对智能化操作系统提高的知识、管理和信息进行直接操控和管理的方向发展。例如,国外创新产品飞利浦无线控制的智能LED灯泡、贝尔金智能家居遥控系统-WeMo、Nest家庭温控器等*参见中国智能家居网:《2014智能家居创新产品发展三大趋势》,2014年5月14日,http://smarthome.qianjia.com/html/2014-05/14_230336.html。知识和信息作为当前“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方面有助于节省传统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提高资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推动了传统产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知识和信息产品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发展。

(3)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越来越透明化,传统产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首先,信息的迅速传播和透明化,不断提高了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个人之间的亲密度,帮助传统产业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发展。其次,智能化制造系统充分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剖析,能够最优化地配置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再者,传统产业生产发展对中间环节的要求越来越少,节约了要素配置的时间,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最后,传统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了解产品原材料采购信息、资金融资信息、产品销售信息、市场客户需求信息等等,通过云储存和云计算技术,充分分析获取的多重信息数据,帮助传统产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基础配置作用,利用互联网高效快捷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创新在各个传统行业的应用,极大地释放社会生产力。因此传统产业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大量创新型产品和生产模式,为传统产业生产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不断模拟试验新型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以及营销模式,帮助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创新。

首先,具有实现信息共享的互联网平台,能够使传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各种优势资源,并在各个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化、分散化生产。不同产业可以通过众包平台*众包平台是《连线》(Wired)杂志2006年发明的一个专业术语,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获得如产品设计、创新理念、工业研发、大数据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服务解决方案,最终整合市场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协作化生产模式正在形成,众包研发、协同研发等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企业通过云计算、制造网络等现代互联网技术与生产设备结合,实现生产智能化,即生产设备能够自行完成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等功能来协助生产,通过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构建网络平台,使得消费者与生产制造商直接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网络平台,企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流水线,整合供应链,从平台上获取的消费者信息实时传送到生产流水线上,通过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及时改变生产策略,应对随时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以流水线生产模式制造个性化产品。

其次,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化和消费者所获服务的满足感。面对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能够充分地获取市场各产品与服务的差异,例如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等,消费者将成为营销的主导者。生产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获取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需求以及财务状况等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媒体的营销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地、针对性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有助于生产者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不同类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更新和完善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这种营销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提高了营销效率,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并帮助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拓展了客户群体,提高了企业信誉和知名度。

最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系列管理站点,对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销售、售后等一系列相关流程进行严格监控与管理,并及时应对和处理多种多样的突发性情况。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网点,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并且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取最新信息,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状况,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者管理者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帮助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3.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内部各种生产资源的配置以及产业发展任务分配的总体结构,它决定了产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产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有效是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产业的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经济环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不断变革,向扁平化、网络化和无界化方向发展。

首先,传统产业的内部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层级之间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智能化设备运用不断普及,信息传递在产业组织内部更加直接、准确和快速,打破了传统组织结构在层级信息传递方面滞后、不准确和低效率的缺陷。通过云存储和云计算技术的使用,传统产业可以建立一系列智能化管理系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各层管理人员实时掌控产品市场和用户的信息,逐渐减弱对中间管理层的需求,有助于减少人员的管理成本。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帮助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产业各层级人员直接面对产品市场和用户,帮助产业更加有效地调动各级人员、配置各生产要素,提高了产业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产业中层管理逐渐消失,产业组织在每一个节点直接对接用户,能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促进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

其次,“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系统。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内部各级员工可以与智能化设备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通过智能化、虚拟化高新技术设备,员工之间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传递,及时的沟通交流,有效的配合,从而高效地完成工作。通过构建智能化信息系统,员工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横向联系,及时有效的传递信息,不仅有助于提高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还有助于员工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共同提高。同时,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化信息平台与其他产业员工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建立与外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与外部产业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来更有效地完成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工作,实现产业组织同盟等网络化组织。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产业内部可以建立丰富宽广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建立与产业外部的信息化共享平台,促进组织结构逐步网格化。

最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结构的时空界限。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员工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任意时间和地点都能及时地掌控工作的进度,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同一产业员工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打破层级信息传递壁垒,及时地了解不同员工的工作状况,掌握不同客户群体的信息,有效提高产业的生产发展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速率和知名度。不同产业员工之间可以建立网络化工作小组,打破部门与职位的界限,在信息共享平台下,平等相处、互相合作,减少产业管理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变革,逐步无界化。

三、“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基于生产关系调整视角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带来了巨大改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在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我们将从生产关系变化视角详细讨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部分劳动者(如智力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本文将从管理模式、交易关系和分享机制三个角度论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给社会生产关系带来的变化。

1.管理模式的创新。

传统生产企业通过引进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生产模式的智能生产。在智能化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研发创新、组织管理这样的复杂脑力劳动。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从物质化的商品扩展为商品及其附加的信息与服务。“互联网+”正使得传统生产过程走向智能化、知识化和信息化。这种生产力和生产模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生产企业愈发重视知识和信息等虚拟生产要素的价值。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生产企业大多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在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创造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管理模式的创新,重点在于改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的变化。高尚全、陆琪认为,“互联网创新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一是数据信息和无法被机器所取代的人的创意变成最有价值的财富,而传统资产所有权对创造财富的价值影响将不断下降,并且可能被使用权所取代,人们只需要暂时使用这些资产而不需要拥有它。”[7](p20)这种变化一方面丰富和扩展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和形式,使得劳动者也可以参与到产品分配中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束缚,使得劳动者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和创造。为适应这一变化,传统生产企业改变资本股权结构,采用合伙人制度、员工持股等方式,通过劳动财产权换取公司股份,借此提高企业劳动者的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通过这些方法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以激励这些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企业生产做贡献。

2.交易关系的变化。

互联网与传统生产行业的融合,还改变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换环节,改变了交换过程中企业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在生产资料的流通中,传统产业原有的交换过程多是建立在企业与企业一对一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即使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由于其实体性,其交换范围也非常有限,不能够满足生产力日益进步的需求。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后,企业可以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从原料的采购到商品的销售,所有交易均在网上进行。这不仅扩大了企业交换的范围,从原有的单一对象逐步多元化,并最终实现交换的全球化,为再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还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海尔集团利用物流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面对供应商的BBP采购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海尔能够实现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之间的有效连接,取得来自世界各地供应商和需求商的直接联系,提高了产品的流通效率。而交易关系的网络化不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换。除了物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流通,知识、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需求正是建立在企业与个人之间交换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企业能够与个人建立联系,收集更多的知识、信息为自己的生产所用。企业可以建立众包平台对接用户需求与全球研发资源,从独立的个人设计师和开发者那里征集产品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从创意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在这个众包平台上,众多传统生产企业能够获得如产品设计、创新理念、工业研发、大数据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服务解决方案,最终整合市场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互联网+”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更大,并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深刻改变了企业的生产行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出现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商品,这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深受消费者欢迎,人们去商场消费的需求下降,因此传统实体零售业受到很大冲击,于是纷纷转向线上销售,零售电子商务平台化日趋明显。随着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随之改变,以前以企业生产商品为核心的工业经济逐渐转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和信息的知识经济,消费者的地位由被动地选择同质类商品,变为主动地选择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即由消费者自主决定商品的种类和性质。企业利用现代互联网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收集单个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订制的生产。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或产品意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消费者逐渐从消费环节进入生产环节,参与商品生产的全部过程。

3.分配机制和格局的调整。

互联网通过介入传统产业的分配过程,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首先,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生产企业的再生产离不开原始资本的积累,但由于经济不景气或是行业发展存在瓶颈等问题,使得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贷来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导致再生产过程难以为继。而当前网络银行、网上银行P2P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资本积累效率。由于互联网金融门槛较低,灵活性高,特别适合中小微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因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使得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网络空间等虚拟生产要素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它们的所有者也应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掌握这些资源的高级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互联网作用下的传统企业可以通过奖金、提成、员工参股等方式提高这些高级劳动者的报酬,尤其是技术入股的方式更能体现这种变化。技术持股人以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公司,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的利益分配。这种分享制度有利于企业将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可见,“互联网+”通过改进传统企业的分配机制,让社会财富在资本所有者与智力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更加合理。但是,在生产智能化的趋势下,生产性企业对智力劳动的需求猛增,而对体力劳动需求显著降低,这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会导致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出现挤出效应,即智力劳动者获得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挤出了体力劳动者所获得的财富,拉大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得社会分配的矛盾和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互联网+”时代,智力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的差距在缩小,但这丝毫不会消除劳资之间的矛盾,因为从动态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获得高收入或期权的智力劳动者由于思想认知上的不足有可能会脱离劳动者的队伍加入资本所有者的行列,这势必会加剧劳资之间的不平等程度。

四、余 论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资料逐步信息化、生产工具逐步智能化、生产模式逐步集聚化。新的生产力改变了产业内部管理模式,改进了产业发展的营销模式,改善了产业内部与产业间员工的社会关系,从而反映在生产力方面的要素的变化,也通过不同方面逐渐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传统产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传统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生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关系逐步全球化、管理结构逐步扁平化、收入分配逐步知识化。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全球化互动,促进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和有效,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因此传统产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传统产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的双重矛盾。轻视“互联网+”将会给我国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重视“互联网+”将给我国传统产业带来难以想象的进步。当前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应该重视技术的创新,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和保护政策,不断拓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平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只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应用平台,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离开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生产企业),互联网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的出路是通过与传统生产产业相结合,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升级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这也是本文选择“互联网+”传统生产企业进行讨论的目的所在。

[1] 李培楠,万劲波.工业互联网发展与“两化”深度融合[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

[2]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 .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3]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4] 李金鑫.网络经济影响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张薰华.资本论脉络[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 高尚全,陆琪.互联网创新倒逼制度变革[J] .东方企业文化,2015,(18).

[责任编辑 陈翔云]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Internet Plus”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Li Jun, Zhang Siyang, Mao Peihua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productivity;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a subvers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infiltration of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one hand make great changes to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what make traditional industry productivity gets great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production of a range of elements continuous expansion, greatly enhance the quality,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tim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influence the ownership of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nge the status and relationship of people in direct production process and exchange process and distribution process, profound adjustment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uch as management mode innovation, changes of exchange relations,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etc..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 doctrine,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ternet plus” on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from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order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essence and internal function of “internet plus”.

李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张思扬,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冒佩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生产力互联网+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