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洛工程施工期环保措施及技术分析

2016-02-04王剑非次仁旺堆关宝玲

中国水利 2016年20期
关键词:居民点施工期保护措施

王剑非,次仁旺堆,关宝玲

(1.河南明珠工程管理有限公司,472000,三门峡;2.西藏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850000,拉萨)

拉洛工程施工期环保措施及技术分析

王剑非1,次仁旺堆2,关宝玲1

(1.河南明珠工程管理有限公司,472000,三门峡;2.西藏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850000,拉萨)

拉洛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技术

一、拉洛工程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

拉洛水利枢纽坝址区位于峡谷进口处,河流自东向西蜿蜒展布。引水线路工程区总体呈东西向山脊与谷地(山间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干渠线路经过区冲沟较发育,冲沟切割较深,沟口宽阔。

夏布曲和邻近的年楚河流域均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流域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夏季雨水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33.7 mm。

库区土壤有高山土纲、钙成土纲、均腐殖土纲、半水成土纲和初育土纲等5个土纲;四大灌区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主要有亚高山灌丛草原土、草甸土、潮土、新积土和风沙土等。

2.人文环境

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涉及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县、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等2个县 (区)6个乡51个自然村,其中坝区涉及萨迦县拉洛乡、雄玛乡等2个乡6个自然村;水库区涉及萨迦县拉洛乡、雄玛乡等2个乡8个自然村;灌区涉及萨迦县雄玛乡和扯休乡,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曲布雄乡和聂日雄乡等2个县(区)5个乡43个自然村。

3.生态环境

拉洛枢纽工程评价区内共有种子植物27科81属126种,灌区工程评价范围内共有种子植物27科91属132种。枢纽工程区及灌区均没有国家以及自治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枢纽工程评价范围区内两栖类动物有1目2科2种,爬行动物有1目2科3种,鸟类有10目21科34种,兽类共4目6科10种;灌区工程评价范围区内调查记录到的两栖动物有1目2科2种,爬行动物有1目2科3种,鸟类有11目23科43种,兽类共3目7科8种。

夏布曲枯水期和丰水期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计6门38属86种,硅藻门66种,占检出种类的76.74%;浮游动物32属44种,原生动物20属29种,占总种数的65.91%;底栖动物2纲4目18种(属);水生维管束植物共8科15属21种。夏布曲及其支流共分布鱼类11种,分属2目3科6属。

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地表水环境

①保护夏布曲拉洛库区及坝下至河口约95.40 km河段Ⅱ类水质目标,维持夏布曲河口下游雅鲁藏布江现状Ⅱ类水质目标,维持年楚河干流各水功能区水质满足水质目标的要求。

②防止施工期废污水对夏布曲干流拉洛河段造成水环境污染,不因工程施工和运行而降低水质类别。

③保护灌区水环境,对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必要的处理,保护灌区地表水体水质,不因工程施工和运

行而降低水质类别。

2.生态环境

保护区域陆生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加大农田生态建设,提高区域植被防风固沙功能;维护库区及坝下江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鱼类资源。

3.地下水环境

项目所在地下水功能区为雅鲁藏布江日喀则地区地下水水源涵养区和雅鲁藏布江日喀则地区储备区。地下水水质不低于该功能的保护目标,一般情况下严禁开采,严格保护。在进行地质勘探、采矿、工程建设等活动时,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4.移民安置区环境

保障移民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村移民居住条件、住房质量和面积、生活水平不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保障农村集中居民点居住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较原址有较大改善;保障移民原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

5.声环境

施工期采取适当环保措施,保护各施工区声环境质量,使之满足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不因施工而下降。重点保护施工运输道路两侧、灌区渠道工程区两侧居民点、料场周边农村居民点,施工运输道路两侧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4a类标准控制,其他按1类标准控制。

6.大气环境

在施工期采取适当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各施工区环境空气质量,使之满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

7.人群健康

加强主体工程施工区、移民安置区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防止因水库蓄水和工程施工活动而导致相关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控制工程区发病率不高于现状水平。保护库区和灌区居民(含移民安置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视高海拔地区施工给施工人员所带来的健康影响。

三、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1.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包括基坑废水、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楼冲洗废水、施工机械冲洗含油废水、隧洞开挖涌水等。生活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排放的包含排泄物、食物残渣、洗涤剂等污染物质的废水。

2.声环境影响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规模及场地布置方式,本工程施工活动产生的固定噪声源主要来自输水隧洞挖掘施工噪声以及施工营地综合加工厂、混凝土拌和系统噪声。隧洞挖掘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运行,爆破噪声则主要来自隧洞及支洞爆破开挖。本工程涉及开挖隧洞4处,主要为钻爆法施工,隧洞爆破施工噪声影响主要在进、出洞口施工区部分,进入隧洞之后的施工噪声主要对施工人员造成影响。

3.环境空气影响

①枢纽施工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枢纽工程区所处地区较偏远,居民点分布较少,工程区内主要大气污染源敏感保护目标有坝区施工区勒朵乡居民点、加木扎村居民点、德罗电站施工区德罗乡居民点。主要环境空气影响因素为砂石料加工系统、交通运输、物料拌和运输扬尘。

②灌区施工区:根据现场查勘情况,灌区工程施工区所处地区较偏远,居民点分布较少,工程区内主要大气污染源敏感保护目标为:申格孜灌区琼孜居民点、申格孜村居民点;扯休灌区扯休乡居民点;曲美灌区切白乡居民点、那当乡居民点、班久伦布村居民点;聂日雄灌区沃嘎村居民点、普松居民点、加列村居民点、布仓居民点。主要环境空气影响因素为砂石料加工系统、物料拌和运输扬尘、交通运输、输水渠道开挖。

4.生态保护影响

①枢纽施工区:工程建设导致枢纽评价区生物生产力减少,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景观多样性减少,而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工程建设将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短时间发生一定的变化,陆地生态系统转变成水生生态系统。随着工程的运行,将在评价区范围内形成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

②灌区:灌区工程建设完成后,灌区工程评价区生物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灌区水资源量的增加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恢复的稳定性有所加强。灌区工程运行后评价区内景观多样性有较大提高,主要是由于林地、草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取代了原有的裸地,同时也使得灌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整体而言,工程建设将使灌区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完善,生态功能将得到更好发挥,生态系统将趋向更加稳定,对区域生态完整性具有正向作用。

5.固体废弃物影响

工程施工产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辅助企业生产垃圾、工程弃渣等。

①生活垃圾。主要集中产生于施工人员临时生活区和业主营地。生活垃圾成分受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和能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水电站施工区生活垃圾成分有其自身的特点。

②建筑垃圾和辅助企业生产垃圾。主要是临时工程拆除和地面清理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弃土等。其来源为场平、道路铺设和其他施工现场。

③工程弃渣。土石方工程主要涉及场内交通工程、施工临时设施场平工程、导流洞工程、隧洞工程等。枢纽工程施工期弃渣总量为151.41万m3,灌区工程施工期弃渣总量为64.9万m3。工程弃渣将按照水土保持要求堆放在指定的弃渣场,并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止流失。

6.人群健康影响

工程建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大量外来施工及流动人员进入工程所在地对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枢纽工程施工高峰人数约1200人,灌区工程施工高峰人数约1500人。如果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不注意施工区的环境卫生,饮用水不达标,防疫措施不得力,加之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差,可能引起传染疾病的流行。施工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可能会带来其居住地的病原体,相互感染。如不加强预防检疫工作,可能导致疾病流行。

四、环保措施及技术分析

1.水环境

①枢纽施工区生产生活废污水全部处理后回用;德罗电站施工区生产生活废水处理后排放至附近冲沟。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坝区施工区废水采用隔油池+中和池+气浮装置+多介质过滤器的处理工艺能够满足生产回用或冲厕、绿化回用的要求;生活污水采用S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该工艺在高海拔高寒地带得到过应用,技术上可行。

②灌区施工区,除靠近孜阿曲的施工区废污水回用外,其余施工区废污水经处理满足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排放至附近冲沟。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灌区工程区仅有孜阿曲为常年有水河流,其余均为季节性冲沟,施工区废水采用中和池+竖流沉淀池的处理工艺,能够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生活污水采用厌氧反应池+土地渗滤的处理方式,管理简单,运行基本不需能耗,符合施工区生活污水量少、排放不均匀的特点,也能够适应当地供电状况较差的条件。

③枢纽施工区及灌区施工区地下水保护主要是对隧洞涌水的治理。施工过程中,如遇大型洞软塑充填物或厚度较大的软塑状断层破碎带时,采用全断面深孔预注浆;对可能存在的岩溶、洞穴或管道进行强注浆;当地层裂缝水较大,采用开挖后周围注浆;当隧道开掘到砂岩大型裂缝及管道涌水时,采用隧道开挖后局部注浆。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能有效防止地下水的大量漏失。

2.声环境

枢纽施工区及灌区施工区噪声源控制主要是要求施工单位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和工艺,对振动大的机械设备使用减振机座或减振垫,运用吸声、消声、隔声等技术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加强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减少运行噪声。加强运输车辆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的施工车辆,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减少环境噪声污染。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需特殊情况进行施工时,枢纽施工区施工车辆在经过噪声敏感点时要降低车速,夜间通行时禁鸣,以减少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能有效减少施工噪声对区域声环境影响;对受影响的敏感点着重控制、定时检测,保护措施符合当地敏感点分散的特点。

3.大气环境

枢纽施工区及灌区施工区主要加强大型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管理,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定期维修、保养机械设备,排污量大的车辆及燃油设备要配置尾气净化装置。加强交通扬尘降尘的处理工作,要求各施工单位配备洒水车辆,在无雨天进行洒水降尘。混凝土拌和系统配备除尘器,运用先进的爆破工艺。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承包商所有燃油机械和车辆尾气排放执行《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761.1—14761.7—93),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对于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老、旧车辆,及时更新。洒水次数及用水量根据天气和道路扬尘产生情况确定,施工阶段在无雨日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3~4次,重要干道非雨日洒水不少于4~6次。通过保护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施工粉尘,运输扬尘及尾气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

4.生态环境

①陆生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是在枢纽施工区及灌区施工区加强管理与宣传教育,在施工期制定了施工管理条例,运用管理措施减少地表的扰动面积;严禁捕杀野生动物。机动车辆在设定的施工道路上行车,严禁随意碾压临时道路以外的施工区域,严格控制对地表的扰动。将施工现场控制在设计文件规划的范围之内。结合水土保持措施,生态建设工程措施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措施实施后工程评价区林草地面积有所增加,野生动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生产力逐步提高。随着工程投入运行,农业保灌面积大幅度增加;区域植被防风固沙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②运行期水生生态保护以工程措施为主。修建分层取水设施,以保证生态基流温度满足评价流域水生生物对水温的要求;修建鱼道,以满足鱼类洄游产卵的需要。施工期水生生态保护措施是加强管理与宣传教育,杜绝危害水生动植物违法行为。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施工期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均不排放至夏布曲和孜阿曲,因此施工活动对水生生物影响很小,水生生物保护以加强管理与教育为主,符合施工期的实际情况。

5.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间枢纽施工区及灌区施工区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为生活垃圾、建材废料、建筑垃圾及工程弃渣。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修建生活垃圾转运站,定期将生活垃圾转运至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建材废料分类堆放并进行标示,便于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及工程弃渣运至指定弃渣场。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固体废弃物中,生活垃圾以厨余为主,草木、塑料包装袋、纸类、塑料瓶、玻璃瓶相对含量较高;建筑垃圾除部分回收利用外,其他如不妥善处置,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环境污染。工程开挖产生的土石方除一部分作为混凝土系统料源和浆砌石填筑外,大部分作为弃渣堆放在弃渣场,渣场占压将破坏原地貌、植被与地表组成物。同时由于弃渣属人工塑造的松散堆积体,若不采取适当的护坡、排水措施,容易造成渣体冲刷、滑落和坍塌,引发新的水土流失。

6.人群健康

施工期枢纽及灌区施工区的人群健康保护措施主要有:施工区卫生清理,病媒消杀;施工人员卫生防疫,施工期间要建立施工人员健康档案,新进场的施工单位按总人数30%的做体检报告,之后每年按20%做体检报告,建立施工人员健康档案;施工区卫生设施设置,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措施。

保护措施技术分析: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及频繁的流动性造成工程区人口高度密集,加之施工区临时居住条件简陋,卫生条件、餐饮炊具消毒条件较差,为该地区各种传染病流行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另外,由于施工人员密集,使区内各类食物极大丰富,导致施工区鼠类密度明显增大;施工区厕所垃圾、污水坑等将增加,从而也增加了蚊蝇等的密度。根据当地施工环境的特点,配备常用的治疗药品以及高原反应应急药品和设备。通过保护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施工区人员的健康。■

责任编辑 安天杭

TV+TB495

B

1000-1123(2016)20-0078-03

2016-10-18

王剑非,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居民点施工期保护措施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绢云母片岩引水隧洞施工期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山区钢桁梁斜拉桥施工期抖振时域分析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