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汉缝隙间的文化诞生——论回民族的文化心理

2016-02-04李明明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民族文化

李明明(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伊汉缝隙间的文化诞生——论回民族的文化心理

李明明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本文以回民族的文化诞生及其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回民族的形成分析,进而指出伊斯兰文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综合各部分业界专家的论点,就其在文化吸收上所呈现出的双重性特点,提出笔者的见解与观点。

【关键词】文化心理;文化诞生;民族文化

一、回回民族的形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及历史学家的分析,回回民族的先民最早来到中国是在唐代,唐代与宋代相关文献中所描绘的“蕃客”一词,指的就是古代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国家来中国经商的回回穆斯林。在元初,随着其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展,尤其是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大批军士、商人以及工匠、宗教职业者从中亚及阿拉伯波斯地区来到中国内地,而在蒙古人所统治的区域,平民被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其中回回民族在这一时期从属于色目人行列,仅次于蒙古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很多回回人在元朝中央政府中担任要职,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二、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关于伊斯兰教和回族的关系,有一些业内专家做过探讨和专门的研究,比如林松教授在《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我国回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一文中认为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从历史上看,每个民族都自有形成和发展、演变、融合以至消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错综复杂、难以一概而论的。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其兴起于形成,根本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传播,是穆斯林大量涌现和繁衍的产物。在研究方法上,林松教授从对回族起源的探索、发展历程的考察、融合成分的辨析、相类民族的比较、分布特点的衡量、风俗习惯的追溯、词汇术语的推敲、心理意识的研究、惯用名称的琢磨九个方面探讨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林松教授还认为包括回族在内,一个民族的形成,离不开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例如,回回群众长期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又如回族能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原因在于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既有过顺利生存的社会条件,又有过被迫害的复杂逆境,促使其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但就回族的特殊情况而言,林松教授认为伊斯兰教的因素和影响对回族的特殊情况是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回族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摆脱伊斯兰教的因素而单独存在。

笔者相对而言更加认同林松教授的观点,即“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南文渊先生在其观点提出与论证的过程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一步扩展和阐释了林松先生的观点,并且强调了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一再强调的“民族是民族,宗教是宗教,民族与宗教应该分开”。这个推论似乎全面公正,但从来未能说服人,因为按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套用回族的话,人们会发现根据他的论点推出来的结果很牵强甚至在一些方面缺乏理论依据。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分布最广的民族,当然也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他们穿插于其他55个民族生活的地域之中,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生活着,说他们有共同的地域显然是不成立的;共同的经济生活,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发现这也是不成立的,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肯定会有所改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回族的文化双重性

(一)对中华文明的吸收

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是需要进行更新、融合和再创新,如此才能保持经久不衰和持久的魅力。伊斯兰文化也是如此,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者,中国回族的先民从唐代来到中国开始,便努力学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并且经过不断的学习,其中很多人已经拥有了极高的汉文化水平,在这一领域拥有极深的造诣,成为兼通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饱学之士。

唐代的李彦升(本大食人),是中国回回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其于唐至五代后周(907—960)时期侨居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并有了很高的学识。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卢钧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其曾经任岭南的节度使期间,熟知广州蕃坊波斯人、大食人的情况,正是由于他的推荐,拥有极高儒学造诣的大食人李彦升考中了唐朝的进士。众所周知,在唐代考取进士需要通五经、明时务,换言之,如果李彦升不是对中华文化拥有相当深厚的造诣,是不可能取得这一结果的。陈垣先生在他所撰《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将李彦升列为“西域人华化先导”;周敦颐论李词,说他以“清疏之笔,下开北宋人体格,这是很有见地的话”。在唐代,亚洲各国来唐朝学习的人数众多, 为了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盛唐风度,唐王朝把科举制度运用在了外国留学生身上,专门为留学生设立了“宾贡科”,宾贡及第即中进士。李参加过“宾贡科”考试,各种记载都说“有诗名,预宾贡焉”,“宾贡李”,李属“宾贡登第”。

在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中国,但仍行汉法。回回田园诗人、山水画家高克恭,他的祖先是西域人,父亲名亨,字嘉甫,对于《易》《书》《诗》《春秋》和宋代理学,都很有兴趣,曾受到元世祖的召见;元代著名回族诗人萨都剌于泰定四年(1327年)登进士第。“萨都剌”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意为真主赐福。其先是西域人,祖父思兰不花,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布哈拉的安宁。父阿鲁赤。皆以武功为元世祖所赏识。萨都剌的作品中,有积极内容的,是反映在咏史怀古和揭露、讽刺、谴责当时社会情况的篇章中,他的脍炙人口的《金陵怀古》和《登石头城》两词,是成就很高的怀古之作,其气象高远,情调苍凉,豪迈旷达,是历来传诵之作。萨都剌善书画,流传至今的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他的诗集,名《雁门集》。

回族的诗人丁鹤年出生于元统三年(1335) ,卒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享年90岁。他不仅博览经史,精于算术、方药之学,著有《海巢集》《丁孝子诗集》。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泉州的李贽(1527—1602),是明代后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元明时期,泉州对外贸易,商业发达,而李贽的先辈,历代从事海上贸易。李贽的著述,主要有《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这是理论性的著作,反映了李贽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是李贽的代表作。《藏书》是明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传论;《续藏书》是明以后的传记。两部书反映他的历史观点。李贽继承泰州学派思想,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否认把孔子言论作为是非的标准,但他没有对孔子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而是明辨是非,分别对待;他反对道学家的虚伪,揭露他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雅儒,行若狗彘”。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通过以上提到的这些回族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文化对回回民族精神世界的熏陶是悠久而深远的。到了近代,由于时局的变化,回族的知识分子也勇敢地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爱国保教”这一口号是回族在面临中华被外族蹂躏的情境下喊出的,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有责任、有义务在祖国被列强侵占日甚的情况下站出来和中国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外御其辱”,历史证明,回族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个时期的回族也是人才辈出,马坚、纳忠、纳训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但翻译了很多的阿拉伯书籍,为中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对伊斯兰文化的吸收

上一部分总结的是回族对于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吸收与认同,而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所信奉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的吸收,则从回民出生环境——作为家庭的穆斯林就已经开始了。从回民的“诞生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出生的婴儿在7日之内,必须由阿訇到家里给婴儿取经名,命名后由阿訇念清真言,先诵《古兰经》首章,再分别在婴儿的右耳、左耳旁低念一次“邦克”与“戈麦”,等等。

综上所述,回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民族,其依托于伊斯兰文化而生,却在对汉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今日的回族,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其是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中,诞生并延续至今的。

参考文献:

[1]喇秉德.论回回民族特征[J]. 回族研究,2000,2.

[2]白寿彝,马寿千.中国回回民族史题记[J].回族研究,2003,2.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民族文化
唐宋时期敦煌消费的社会生态环境探析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