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洛工程建设征地集中安置区防洪工程设计研究

2016-02-04张晓平

中国水利 2016年20期
关键词:达德防洪堤冲沟

张晓平,李 杰,李 鑫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430010,武汉)

拉洛工程建设征地集中安置区防洪工程设计研究

张晓平,李 杰,李 鑫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430010,武汉)

拉洛工程建设征地移民集中安置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的达德村、多卡村两个移民集中居民点,其中达德村山洪灾害尤其突出,在其南部(上游)由东至西约2.1km范围内,集中分布4条较大冲沟,为确保下游移民集中安置区农牧民的正常生活及农作耕地区的正常生产,对安置区的防洪工程进行了设计,以确保下游移民集中安置区防洪安全。

移民集中安置区;防洪工程;总体布置

一、防洪工程的必要性

根据《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现状出乡本县集中生产安置人口1 402人,占总人数的92%,规划达德、多卡2个移民安置村,分别建设达德村集中居民点移民643人、多卡村集中居民点移民759人,为农牧业生产安置需要,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了生产用地7 711亩(1亩=1/15 hm2,下同),其中达德村3 536.5亩、多卡村4 174.5亩。

拉洛工程外迁移民分别安置在多卡村、达德村两处居民点,其中多卡村远离山边,地势较为平坦,且周边无冲沟影响,山洪危害较小,而达德村南侧面对着4条冲沟,存在山洪威胁,因此需修建必要的防洪工程。

达德村南侧冲沟由于峡口以上沟槽坡降较陡,降雨后产流、汇流较快,易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但洪水流经峡口冲洪积扇堆积区后,水流大面积扩散,经冲洪积扇堆积区地表堆积物粗糙的消能作用后流速逐渐降低,块石等大颗粒推移质明显减少。多年来块石等主要堆积在峡口至下游平坦谷底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南北纵深约400m),已形成纵坡约4%~6.5%、基本稳定的堆积体与下游平缓区形成了明显分界线。山洪经过冲洪积扇堆积过渡区后,进入中下游平缓的冲积漫滩段,洪水裹挟的主要是粗、中、细砂,且水流下渗明显,地表水流也逐渐减少,甚至部分支汊水流消失,该平缓冲积漫滩段平均东西宽约2.1km,为主要农牧民居住区和农作区,是达德村的主要村域范围,区域内天然地形纵坡1.1%~3.2%(平均约2.0%)。

达德村南侧划分为4个主要的汇流区,由东至西分别编号为1、2、3、4号冲沟,其中1、2、3号冲沟纵穿达德村中、西部,4号冲沟在达德村西端外侧通过。

达德村南侧集中分布了4条冲沟,沟内植被稀少、纵坡大、汇流时间短、沟口流速大,山洪进入达德村拟建的排洪渠后最大流速仍可达2.9 m/s,致使该区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洪工程措施,确保达德村下游移民安置区生命财产及大片整治后的土地安全。

二、防洪工程标准的确定

按照《防洪标准》(GB 50201—94)第三章“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地广人稀或淹没损失较小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降低。”根据上述标准及《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移民安置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报告》要求,结合本工程防护对象主要为农田、农村居民点等,达德村防护等级为Ⅳ级,防洪建筑物级别应为等外级,排洪设施设计山洪防治标准为10年一遇,对低于10年一遇的山洪采取工程措施处理,对超过10年一遇的山洪必要时采取非工程措施,如组织人员临时撤离等。

三、防洪工程总体布置

达德村南侧由东到西集中的1~4号冲沟,其中1、4号较大,是防洪工程的重点。防洪工程总体布置考虑了两个方案,通过比选最后确定。

1.方案一

(1)上游区设置水土保持防护草林过渡带、消能导砂坎

本方案在达德村南侧的冲洪积扇堆积区外设置水土保持过渡段,东西宽度约2.1 km,纵深约400 m。在垦殖线以南的冲洪积扇堆积区内,种草植树形成水土保持防护草林过渡带,以保持该区域内维持天然状况,使原基本冲淤平衡的状况得以保持,起着对山洪消能、淤积的作用。

沿垦殖线南侧50 m设置基础埋深1.5 m、地表以上高1.5 m的消能导砂坎,用于引导山洪支汊及消能,以利主沟槽山洪及坡面散流平顺进入各排洪渠;山洪流经约400 m。纵深宽的冲洪积扇堆积区后,较大粒径推移质基本停止下移,地表散流经消能导砂坎消能、导砂后,大部分转变为缓流,依地表坡度分别流入1~3号排洪渠及4号冲沟,并有部分水量渗入地下。

(2)布置1~3号排洪渠穿过达德村中、西部

根据对达德村上游涉及的4条冲沟洪水特点分析及计算成果,达德村所处下游属河道漫流区,河势极不稳定,分别在天然情况下选择1~3号较集中的天然支沟,设置1~3号梯形排洪渠,依地势集中于达德村中、西部由南向布置,其中1、2、3号排洪渠底宽分别为30 m、8 m、6 m。

南侧消能导砂坎在南北向的1、2、3号排洪渠相交处设置成喇叭口与之相接,以引导山洪汇入各排洪渠,并按河势现状,将2号排洪渠汇入1号排洪渠,3号排洪渠汇入4号冲沟。使得山洪按天然状况经过冲洪积扇堆积区,导流汇入1、2、3号排洪渠,确保安全通过达德村后,最后汇入318国道南侧的天然主河槽。

(3)达德村东、西两端均设置护岸防洪堤

达德村东侧洪水威胁较轻,现状有村道沿1号冲沟东支沟(平时基本无水)蜿蜒北去,可将村道和小冲沟适当顺直,在冲沟左侧布置防洪堤。

达德村西侧紧邻4号冲沟,需考虑足够行洪宽度和对左岸临村的防洪安全的条件下,在4号冲沟右岸部署防洪堤,以确保达德村免受较大4号冲沟的山洪危害。

对4号冲沟也分析了沿主泓抽槽以使大部分山洪归槽,减少冲洪积扇地表漫流、同时取消整理区西侧护岸防洪堤结构的局部治理方案。初步分析认为若要使山洪归槽,必须将深挖抽槽的起点设置在峡口才能避免山洪大面积扩散,但这段人工开挖长约1.2 km的深槽每年将有大量推移质沉积下来,不仅初期开挖工程量大,且清淤工作将成为当地沉重的经济负担,权衡利弊后仍维持了原定的西侧防洪堤护岸方案。

2.方案二

与方案一的最大区别在于方案二考虑了最大可能保护范围,将上游冲洪积扇堆积区全部纳入防洪工程保护范围内,增加了1.32倍的保护面积,拟将消能导砂坎直接布置于冲沟峡口地带,以此作为达德村南部山洪防治的第一道屏障,同时对方案一布置的1、2、3号排洪渠和东、西端的防洪堤南延与消能导砂坎相接,接口布置仍采取喇叭口的连接形式,其他布置与方案一基本一致,防洪工程保护耕地和移民集中安置点数量相同。

对受到保护的冲洪积扇堆积区域内种草植树,形成水土保持防护草林带,当山洪突破消能导砂坎第一道屏障时,该区域仍然能起着滞洪、消能、堆积的减灾作用,可有效地阻止推移质向下游达德村进一步推移。

3.方案比选

根据达德村上游冲沟山洪特点,通过横向消能导砂坎的地表散流导入1~3号排洪渠,使山洪主流及大部分散流沿原有天然主沟槽位置从人工排洪渠下泄。因垦殖线以下地面坡度相对较缓,排洪渠、防洪堤消除了10年一遇以下的山洪对达德村的危害,同时通过束流冲淤的措施,减小了下游区域的淤积等影响。

工程措施和草林水土保护措施是优势互补的措施,在日喀则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地区,要注意防护草林日常管护,以进一步提高草林植被的生态效益和水源涵养能力,以减轻水土流失危害。

峡口以下的冲洪积扇堆积区对洪水的扩散、消能作用非常有效,须充分加以利用;结合雨洪计算和峡口冲洪积扇堆积区地形,除设置排洪渠外,在峡口至排洪渠上游设置一定宽度的草林过渡带等水土保持措施,可在发生中小洪水时削减洪峰洪量,起到明显的滞洪、消能作用。

达德村建设尽量少侵入或不占冲洪积扇堆积区范围,不改变天然状态下的地貌,下游排洪渠也依自然地势,尽可能减小对河势影响。

将南侧消能导砂坎设置到原冲洪积扇堆积区以下,将大大缓解消能导砂坎及排洪渠内的较大推移质淤积过程,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辅以消能导砂坎、排洪渠等工程措施,对威胁下游达德村土地开发整理区的支汊疏导,将仅携带细颗粒推移质的地表漫流引排到1~3号排洪渠内,防止山洪对下游土地的冲刷或破坏,确保下游移民生命、财产安全。

经计算比较,达德村山洪防治工程布置方案一和方案二主要工程量相差不大,方案二略大于方案一,虽然方案二的保护范围是方案一的1.32倍,所保护的农田和集中移民居民点数量是相同的,仅仅增加了种草植树的水土保持过渡段,实际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达德村防洪工程总体布置方案,采用“维持冲沟峡口以下冲洪积扇堆积区现状,进行水土保持和防洪工程综合治理;导洪防护为主,上游自然消能、分布沉积,下游束流、冲砂等工程措施”的方案一。

四、防洪工程施工及优化

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分析现场实际情况以及听取移民群众的反馈意见,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了现场优化调整。

①用浆砌块石替换初设阶段对消能导砂坎、排洪渠、护岸防洪堤选择采用的铅丝石笼方案,主要考虑浆砌块石结构相对于铅丝石笼使用年限更长,结构美观,少维护,结构尺寸相比略小,其投资单价和施工技术要求略高的不利影响有限。

②根据地方政府及移民群众的意见,对达德片区4号冲沟护岸平面布置进行优化,使其布置更加合理,更加平顺,控制了左岸西侧临村的影响,同时对与下游河槽连接布置进行了完善。

③为增强排洪渠渠首底部防冲能力,对达德片区1、2、3号排洪渠喇叭口下游400 m范围内增设8道排洪渠消能坎,间距50 m,另外对下游局部险段采取铺设宽2 m的铅丝笼护底等加强措施。

④对防洪工程可能毁坏的树木,尽最大努力予以保留。鉴于西藏高寒地区,树木存活极其不易,设计单位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微调线型,尽可能的保护树木,为高原增添一分绿色。

五、防洪工程效果

防洪工程于2015年8月27日开工,至今历时14个月,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其间主要排洪渠经历了多次山洪考验。据老农牧民和当地干部描述,2016年的降雨量明显多于正常年份,受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日喀则市2016年雨季降雨量为长年平均降雨量的1.5倍,是继2011年后又一个丰水年。达德村上游山洪暴发频次明显高于往年,瞬时山洪流量大且流速快,由于防洪工程的兴建,对达德村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防洪工程完工后,将控制天然河道下游漫流范围,使山洪主流及大部分散流沿原有天然主沟槽位置从人工排洪渠下泄,并带走剩余、细小颗粒的推移质,改变了“上游冲、中过渡、下漫流”的不利现状,形成“上水土保持、下束流冲淤”的有利防洪态势。■

责任编辑 韦凤年

Designing of flood control works in resettlement areas of Laluo Project

Zhang Xiaoping,Li Jie,Li Xin

Two resettlement areas are planned in Sakya County of Shigatse City in Tibe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Laluo Multipurpose Hydraulic Project.One of the village called Dade had been hit by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for many times,since in the south (upstream)four large gull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scope of 2.1 km from east to west.In order to safeguard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resettlement areas, flood control works are planned so as to ensure safety of people in the downstream.

resettlement area;flood control works;general layout

TV8

B

1000-1123(2016)20-0034-02

2016-10-18

张晓平,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达德防洪堤冲沟
基于历史卫星影像估算黄土丘陵区冲沟发育速率
“追雨”又“守雨” 他们筑牢铁路“防洪堤”
名士襟怀烈士心:才识德三绝之谢道韫
高原湿陷性黄土地区冲沟高填方路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绵阳城区防洪堤工程的设计及体会
长输管道定向钻穿越高原地区冲沟、陡坡技术
坚固的防洪堤
山区渠道沿途过冲沟建筑物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