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稿的视觉化表述

2016-02-04文/周

传媒 2016年3期
关键词:蒙太奇新闻稿电视新闻

文/周 琼

电视新闻稿的视觉化表述

文/周 琼

电视新闻稿的视觉化表述能够弥补新闻画面的不足,让受众在画面不足以表现新闻内容时发挥作用。本文论述了电视新闻稿视觉化的作用和方法,以期能对电视新闻稿件的视觉化表达发挥借鉴作用。

电视 新闻稿 视觉化表达

让受众看见,令受众在乎,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谨记的工作要领。《戈尔兹伯勒新闻与评论报》记者尤金•罗伯茨说:“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电视新闻稿作为电视新闻的组成部分,负有把受众带到新闻现场,让他们通过文字,看到画面没能完全表达的事实或意义的责任。本文就电视新闻稿的视觉化表述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电视新闻稿视觉化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语言主要是画面,其画面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镜头实拍到的画面,二是新闻稿通过引起受众联想产生的画面。电视新闻中,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当一条新闻用画面就有足够的表现力时,可以不用新闻稿解说,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1986年1月29日凌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该新闻报道在导语过后,直接播放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碎片坠落在大西洋中的画面,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是现场同期声,接着是在发射现场家属惊呆的表情、学生惊叫、里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等。一分多钟的画面,体现了电视“视”的特点。当仅靠画面不能全面表述新闻内容时,稿件就要发挥自身的作用。新闻稿视觉化表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再现新闻场景。电视导演张绍林说:“利用声音造型扩充画面的信息量,丰富补充画面的不足和欠缺。”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尤其需要有声语言来丰富新闻的内容。在日常新闻工作中,如果预先知道要发生的新闻或在事件发生时恰好拍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如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爆炸,新闻稿件的写作可能因为画面足以说明问题而退居第二,而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就非常困难,比如,关于二战中滇西远征军的新闻报道,没有影像资料,这时的办法只有让新闻稿通过充满画面感的句子来完成。在这方面,有一个成功用新闻稿再现过去100年前历史的案例,即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库尔特制作的《在路上》。这个历史事件已经过去100多年,记者不可能有合适的采访对象,也不可能拍到什么有新闻价值的镜头,作家到事发现场看到的只是当下的情境:青草、河水和墓碑,要完成这样的一个报道任务,只有靠新闻稿件的写作。所以他先写下了电视新闻稿,拍了一些空镜头,便做了节目,但是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稿件具有画面感,所以,看着他的报道,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浴血奋战的场景:这里只有“微风吹拂、芳草离离”,却似千军万马遍布山谷,这里只有“河水流淌”“墓碑”“石堆”,却似尸骨遍野、壮怀惨烈景象浮现在眼前。由于新闻稿充满了视觉形象,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的镜头表现力,所以,一个空镜头+新闻稿,便产生了1+1>2的视觉效果。

2.形象化地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属于精神范畴的活动,这种无形的内心世界处于一种隐秘状态,摄像机无法透视。这时就要借助有声语言。如有一个不幸的女孩,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失散的弟弟,电视画面是她望着窗外的镜头,画外音是:“一切都将变得遥远,东北的土地、山村和那些她刚刚熟悉的乡亲们,一切都将会留在她和弟弟的记忆里,使其常常想起人间最珍贵的东西。”这里的画外音诉说了当事人的心声,与现场音像融为一体,把当事人的内在心理通过新闻稿件形象地表现出来。

3.让电视画面表义更清楚。如果没有文字的解释,受众有可能因为经历、阅历以及自己的素质问题而对画面所反映出的内在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画面是一种“模糊语言”。由于画面本身的含混性,电视新闻画面就可能有多种解释、多种指向的可能。如画面上展现两列列车相撞,受众可以感受到事故现场的惨烈,但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什么地方发生的列车事故?受众无法判断,要配以视觉性强的画面和有声语言进行限定、解释,才能让受众明白新闻的含义,使受众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二、电视新闻稿视觉化表述的办法

穆青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电视发达的时代。”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的时代,新闻稿件的写作更要如此。

1.抓住细节。新闻写作视觉化,记者应该把自己想象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文字应该像电视镜头一样,呈现出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有很强的现场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记者在采访时仔细观察现场和人物。

《走进特写报道》的作者威廉•鲁曼尔认为,记者在进行观察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然后仔细分析所观察到的东西。他举了一个例子,苍蝇是倒退着起飞的,所以为了击中一只苍蝇,你必须朝它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拍下去。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当然也是记者发现细节的能力,别的人只看到苍蝇,而记者看到了它们怎样运动。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尽其所能地去搜集全部的细节。写作的时候,根据需要选取细节,让文字视觉化,就可以让文字动起来。最后达到用视觉性的细节让受众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

2.用语通俗易懂充满动感。传统观念认为,电视画面比声音更重要,但是美国电视新闻视觉表述研究者卡里发现,“人们经常不看电视新闻而是听电视新闻。事实上,许多人一边看报纸一边放着电视新闻节目。当他们认为听到的新闻可能会有重要画面时,会转而看电视。只求视觉信息传达而缺乏文字强化的做法是个极大的错误”。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必须要有画面感,让受众不用看也能感受到新闻现场发生了什么。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休,在谈到自己的采访经验时曾这样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们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让电视新闻稿所表述的一切都能让受众看到,必须在新闻稿件中多用动词,做到通俗易懂。

一是多用动词。动词是语言中最生动活泼的因素,广泛用来陈述人物的动作、变化、表情和事件的过程等。在新闻稿件中,动词能使平常的事件鲜活起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恰当的动词运用可以使消息“动起来”。二是语言通俗易懂。经济类、法制类和科技类电视新闻中,常出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硬词、硬语句,画面不好表现,又不得不表现,这时,新闻稿便以通俗的“内行有看头,外行能看懂”的有声语言形式与受众交流,给受众以知识和信息。

3.蒙太奇的表现方式。蒙太奇是电影镜头的组接方式,它是“影片的神经系统”。关于什么是蒙太奇,夏衍有一段精辟论述:“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着情节的发展和受众注意力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受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蒙太奇方法用在新闻报道的稿件写作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再现新闻报道的方式。新闻报道中新闻稿的蒙太奇可以理解为将新闻用一个个富有画面感的句子按照蒙太奇的思维规律组织起来,表达新闻主题。在行文中句与句、段与段直接衔接,环环相扣。

要用蒙太奇方式写新闻稿,记者必须先在脑海中展现出景象的蓝图,之后用“电影镜头”般的语句展现新闻事实,接着用“蒙太奇”的方式表述一系列事实,这样新闻写出来才有镜头感。

总之,在有线电视、卫星直播和网络新媒体滚动报道新闻的时代,新闻报道对新闻稿件的要求更高。新闻记者必须通过自己的笔,让受众看到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所以在撰写新闻稿件时,视觉化表述要与画面相辅相成,并独树一帜。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

[1][美]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M].钟新,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高鑫,高文羲.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蒙太奇新闻稿电视新闻
错位蒙太奇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
不要滥用“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