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十大事件

2016-02-04杨驰原

传媒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信

2015十大事件

一、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清理整顿,撤并1134个

2015年6月18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共同组织开展的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清理整顿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第一批批复意见日前已由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印发。

本次批复的清理整顿意见共涉及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3160个。其中保留1640个,撤并1134个,占机构总数近36%,另有386个驻地方机构被责令整改。清理整顿共涉及原有机构人员11616人,清退违规人员1435人,占人员总数12%;终止公务员兼职791人,占人员总数6.8%。

点评

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过多过滥、人员私聘滥聘、违法违规等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媒体打着新闻采编和舆论监督的旗号,吃拿卡要,违规敛财,甚至以舆论曝光进行恐吓威胁、敲诈勒索,败坏了新闻行业风气,侵蚀了媒体公信力。

这次对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此举将有利于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有利于推动中央驻地方新闻机构的建设和改革。

二、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

2015年12月29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新闻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新闻战线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探索。新闻道德委员会把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纳入监督范围,通过新闻评议、媒体道歉、通报曝光等方式,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治理新闻界突出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新闻道德委员会,发挥着对地方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点评

2013年初,首批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河北、上海等地试点成立。2014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15年年底,除个别省份外,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已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推开,全国和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架构初步形成。三年来,各地结合实际,拓展思路,创新方法,逐渐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各自特色的新闻道德建设之路。

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后,像一张覆盖全国的社会监督网,有效地遏制了新闻敲诈、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等不良之风,整治了新闻界种种乱象,解决了新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积极引导从业人员勇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促进新闻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国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发放

2015年1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联合举行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发证仪式,为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首批594名记者发放新闻记者证。这些新闻网站都是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取得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具有严格的新闻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业务培训机制,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宣传报道,其新闻采编队伍经受了检验。

这些新闻网站记者证与传统媒体记者证是一样的,具有同等的权利,也具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主管部门对他们的管理,也是相同的标准、相同的要求。目前,商业网站还不具有新闻信息采编权,但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建立网络新闻信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该制度来规范和管理网站(包括商业网站)采编人员,以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点评

对新闻网站从事采编的专业人员发放记者证,就是要使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拥有同等的新闻信息采编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做大做强。这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这既顺应了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对网络媒体社会功能的充分肯定,有利于增强网络媒体记者、编辑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培养其专业精神和责任感,垒筑新闻业的专业门槛。

四、东方明珠与百视通合并,打造千亿国有新媒体航母

2015年4月4日,百视通和东方明珠双双发布公告,有关二者合并的事宜,已经由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根据重组预案,百视通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东方明珠;同时,SMG将向百视通注入东方购物、尚世影业、五岸传播和文广互动四块优质资产;百视通还将通过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00亿元。至此,A股首家千亿元级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诞生,而重组后的百视通成为上海文广集团统一的产业平台和资本平台。

在本次重组完成后,新的上市公司将全力打造包括“内容、平台与渠道、服务”在内的互联网媒体生态系统。在内容方面,新的上市公司将坚持“内容为王”,通过提供多元、优质的媒体内容,聚拢海量用户,为互联网媒体生态系统夯实用户及流量基础。

点评

在最具发展前景和管控严格的家庭娱乐中心领域,上海文广无论在牌照、平台、产品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百视通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实现了A股两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首度换股合并,为资本市场后续的产业整合打开了想象空间;同时,地方广电也实现了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上市,意味着新产业生态下政策及政府运营传媒集团的思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导向性变化。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我国首家千亿元级国有新媒体航母的诞生,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无疑具有示范意义。

五、“一剧两星”新政实施一年

2014年4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2014年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会上宣布,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总局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至此,电视行业沿用多年的“4+x”时代,将被彻底终结。所谓“4+x”模式,实际上是由4家左右的卫视频道联合若干地面频道,打造成买剧联盟,共同分担购剧成本,同时首轮播放。“4+x”确实让电视台和制片方都尝到了甜头,却也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剧体验。

总局表示,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均衡卫视频道节目构成、强化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剧荧屏。”与此同时,“一剧两星”也会缓解交易中的投机心态。毕竟买同一部剧的人少了,电视台在选剧时会更加慎重,稍有走眼,就会让对手占据先机。买家的谨慎购剧,会使烂剧难以生存,从而提升优质剧的占有率。

点评

“一剧两星”新政实施一年来,电视剧产业的演、制、播体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也成就了视频网站的繁荣发展,打破了之前“先台后网”的播出模式,出现了“网台同步直播”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先网后台”的现象。但是,不可回避的是,该新政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卫视间的“马太效应”。一方面,由于一线卫视本身超强的自制能力和经济基础,该政策并未对其在买剧、播剧、制剧方面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二三线卫视却着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此外,由于该政策的实施直接倒逼卫视加强自制节目的建设,以创新求突围,以收获更多的收视率。晚间黄金时段后的“920时间段”成为各家卫视集中的发力点,各大综艺节目纷纷挤占这一时间段,季播、周播、日播综艺节目的激烈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

六、《读者》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

2015年12月10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甘肃省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出版传媒类企业,也是A股中唯一拥有著名期刊品牌的概念股。上市当日,即以44.01%的涨幅达到新股上市44%的涨幅上限涨停。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读者出版集团股份制改造后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的,旗下拥有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全资子公司、5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期刊、图书等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形成了以《读者》为核心,由《飞碟探索》《故事作文》等杂志组成的期刊方阵,在我国期刊出版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营期刊《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也是首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大陆期刊。

点评

当前,中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正发生百年未见之变局,选择什么跑道、如何转型是摆在所有传媒单位和传媒人面前的难题,读者传媒也不例外。有人说,资本是传媒转型的先决条件,没有资本,转型就是纸上谈兵。读者传媒成功上市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自身转型:一是打通了直接融资渠道,为未来的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建立起更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三是作为公众公司,会有更大的格局和布局。当然对于读者传媒来说,上市只是走好了转型的上半程,而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读者人共同努力去跨越!

七、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440亿元,银幕总数超3万块

2015年12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

2015年我国全年共生产故事片686部、动画片51部。票房过亿的影片81部,其中国产片47部。2015年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31626块。全国影院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已基本实现。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另据美国权威票房网站的数据,2015年北美共上映电影688部,总票房1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14亿元),增长5.8%。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充满活力,总票房赶超北美为期不远。

点评

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种支持电影的若干政策所发挥的综合效应,得益于稳定而又迅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及年轻一族,得益于三四线城市多厅影院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同时,同质化、单一化、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性需求,依然是我国电影市场的短板。相关部门应在上层建构体系中优化中国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使中国电影不被虚名所累,不被票房所限,让电影市场向更加健康的明天前进。

八、微信活跃用户达6.5亿,公众号突破千万,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2015年12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字中国”论坛上,腾讯集团副总裁江阳在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观点时透露了一个数据:目前,微信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5亿。而中国的网民数量为6.7亿,这意味着,微信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接近中国网民总数。

微信公众号在2015年年底,已经突破1000万的规模,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借助微信平台推出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政务微信公众号逾10万,自媒体号井喷式发展且融资已经屡见不鲜,企业品牌号微信营销更是硝烟弥漫。

2015年是微信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6.5亿的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000万的微信公众号,表明微信已经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平台。

点评

2015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其中,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团队已经将微信解读为一种生活方式,占据了人们的社交、购物、游戏、阅读、娱乐、运动、理财等方方面面,毫无疑问的是,2015年的微信,已经一跃成为最重要的社交平台,其媒体价值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仍有专家认为,在2016年,微信或许不那么好过。用户年龄分层下探乏力,用户数据挖掘不充分、QQ订阅号的出现都将成为微信2016年可能将面临的挑战。但占据极大用户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微信并不会像很多文章所说的那样将要倒下,2016年的微信会更多地在社群经济、大数据挖掘上面深耕细作,毕竟用户资源是微信的第一价值。因此,如何挖掘和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将成为微信2016年需要细细考量的重点。

九、阿里斥资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

2015年6月14日,阿里巴巴与上海文广集团(SMG)在上海联合宣布,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传媒与大数据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将SMG旗下的第一财经传媒公司,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与信息服务集团。

据了解,阿里巴巴斥资12亿元参股第一财经,与第一财经共同开拓市场潜力巨大的数据服务领域。目前,双方在多个领域已经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其中包括,第一财经已经成为支付宝股票行情系统的资讯服务商,第一财经财富管理资讯登陆手机淘宝;立足于数据的DT财经移动终端于2015年8月上线;通过对阿里巴巴部分电商大数据的整合挖掘,双方联合发布国内第一份《中国消费大数据报告》;成立汇聚行业精英和专家的互联网金融智库。

点评

当前已经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阿里巴巴投资第一财经共同打造数据财经新闻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及时反应,这也是阿里巴巴在传媒业投资几百亿元打造阿里传媒帝国的重要一环。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多即是少”的悖论与无奈,即过多过滥的信息与有效的信息极度匮乏之间的予盾。而要有效解决这一予盾,就必须通过打造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数据资源平台、智能传播平台和用户沉淀平台三大平台,以实现财经信息与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需求之间的智能匹配。阿里巴巴和第一财经打造的DT财经新闻正是充分利用阿里的大数据技术的产物。两者的合作也可以更好地为传统媒体植入互联网基因,并带来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及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

十、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

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写作也不例外。在84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迎来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快笔小新”是一个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生成的类似于人创作稿件的程序。据新华社总编室业务管理中心主任胡金芳介绍,目前“快笔小新”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能够生成中、英文数据消息,根据职能不同,“快笔小新”有多套特色系统,速度快,效果好,得到编辑、发稿人的认可。美国Narrative Science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蒂安•哈蒙德预言,到本世纪中期,将有90%的新闻稿件由写稿机器人生产。

点评

新闻写作机器人凭借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记者地位形成挑战。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是技术变革所推动的,以信息传播网络化为中介的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重构,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目前来看,尽管机器人记者在生产速度上已完胜人类,但记者极强的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是机器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机器人的工作宛如流水线生产——搜集资料、处理数据、整合成新闻报道,没有思考也没有人文关怀,更谈不上创新。所以,这并不是二选一的游戏,机器人在未来可能会成为记者的得力助手,将记者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深度报道与思考中。机器人记者作为科技推动传媒进步的一个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传媒产业的优化和创新。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