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特点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前奏曲德彪西特点

朱 昊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浅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特点

朱 昊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摘要】作为上个世纪最具有创造性、最伟大和重要的一个作曲家,德彪西也是印象主义音乐形式的创始人。从风格特点上来看,印象主义音乐曲目的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将短小的音乐组合到一起,发展出来的乐思;其音乐语言是以短句的自由发展作为主要语言;在音乐曲目的和声方面,已经不再强调功能和声这一形式,而是开始使用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等其他具有丰富色彩表现力的形式。德彪西创作的二十四钢琴前奏曲是其在1909年到1913年之间完成的,属于他最杰出的一种钢琴演奏作品。这二十四首钢琴曲目主要是对自然景观和现象、民间风俗、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奇幻景观的描绘,每一首前奏曲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标题,其中,《阿那卡普里的山丘》这首前奏曲以其画面和情境表达的生动性而受到了钢琴演奏家和听众的热烈欢迎。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特点

就性质和音乐曲目内涵的角度上来看,德彪西开启的印象主义音乐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浪漫主义音乐在创作思路、风格和演奏技巧上的特点。在德彪西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二十四首前奏曲可以说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性曲目。笔者抽取了二十四首中的《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作为研究点,通过对其演奏手法和音乐特点的研究,为演奏德彪西钢琴曲的演奏者提供演奏技巧参考。

一、德彪西钢琴曲目的音乐创作特点

(一)德彪西钢琴曲

在1862年,德彪西在法国巴黎出生。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彪西所处的整个家族并没有人从事同音乐相关的职业,而德彪西之所以会对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在曾在姑妈家寄宿。而德彪西的姑妈认识当时社会上很多的画家和艺术收藏家,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使得德彪西开始逐渐对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为德彪西未来的特殊音乐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少年时期,德彪西曾经有幸得到肖邦的弟子富勒维耶夫人亲自教授钢琴知识,正是富勒维耶夫人在教授德彪西钢琴的过程中发现了其身上隐藏的音乐天赋,鼓励报考巴黎的音乐学习班,才成就了德彪西的音乐道路。到1880年,德彪西成为了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并因此结识了穆索尔斯基,接触到了俄罗斯音乐,并且,在随着梅克夫人返回法国巴黎避暑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之路。

(二)音乐创作

德彪西开创了新的音乐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体现在音乐内容思想、音乐语言;从音乐内容思想上看,表现的是对自然景物、自然现象描绘;对民间生活风俗表现,对神话传说中,奇幻境界、形象的描绘;从音乐语言、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色彩丰富的和声、主题音乐动机,代替了以往悠长的旋律,以及简小的、凌乱的、破碎的旋律形态;同时也是德彪西音乐中,最常用到的表现手段,摆脱大小调体系的约束,采用自然调式、东方五声音阶、全音音阶,以及扩大和弦范围的方式。改变以往按照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采用的正统和弦,而是积极的采用九和弦、十一和弦、 十三和弦等不和谐和弦;基于作品的结构,乐曲结构给人松散的感觉,看不出明显段与段的过渡,降低矛盾冲突,给人一种松散的状态画面;结合着不一样的音乐主题,使其音乐织体,应用的更为多样化;针对于音响效果,借助了大量新式和的使用,使曲子更具有层次性。在15 至16世纪,管风琴、古钢琴,所演奏的前奏曲,被人们看作是即兴演奏,常应用到试奏乐器、舒展演奏者的手指,便于其接下来的曲目演奏。

在17世纪以后,前奏曲,多由钢琴演奏,常置于赋格、奏鸣曲的前奏,演奏性质较为自由、即兴,也可以说是小型幻想曲。巴洛克时期,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集》,其中赋格曲,就涵盖了48首,且都是由一首前奏曲、赋格构成,表达的是,对于上帝的敬畏;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所创作的前奏曲,更具有诗意,通过作品的赏析,可以直观的反映出,生活体验、情感表达;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都独有标题性,也是为曲目专门定制的,体现出作曲家,对于其小型乐曲的表达。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一)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的题材

德彪西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非常喜欢将神话传说,引入到作品中,像奇幻世界中,各种形象像牧神、水妖、仙景等:明显是在想象中,寻找不切实际的梦幻意境,他的《牧神午后》,就是结合了古希腊神话,在调式、题材内容上,都有明显的痕迹;他的《德尔斐的舞女》,结合了萨拉班德节奏,以及古希腊雕塑中,人物形象的描写。他的《沉没的教堂》,结合了上行四度和弦、平行和弦手法,通过连绵不断的钟声,教堂圣咏、管风琴、教士诵经等,形象的描绘,描述着中世纪传说中,被海水灌溉的教堂;他的《埃及古壶》,通过装木乃伊的器具,表达出了对于死亡观的看待和描述;他的《水神》,通过对水神、水妖的描写,充分的表明了自身不愿被世俗束缚的想法。他的《阿尔汉勃拉大门》,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是以西班牙民间音乐为题材;采用了西班牙格拉纳达城中,阿尔汉勃拉宫,宫门名字的题材。

(二)作品特点

《阿那卡普里的山丘》是德彪西在意大利居住期间创作的一首作品。前奏曲主调采用B大调,表现的是湛蓝的天空。音乐的引子以五声音阶为动机,好似远方的铃声,然后便是象征舞蹈的动机。接着,钟声重现,出现舞蹈序曲,响起塔兰泰拉舞曲旋律。进入低音区后,响起了船歌旋律,与之前的塔兰泰拉舞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经过插部后,钟声再现,又开始舞蹈旋律。

《阿那卡普里的山丘》采用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1—31小结是呈示部,32—48小结是是再现部,49-96小结是再现部。彪德西在这首作品中采用了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古典主义音乐的曲式结构,打破了传统音乐中比较规则的展开再发展的音乐模式,直接使用块状拼贴主题方式进行写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曲式结构。这一模式的写作思路是: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材料,都可以直接转转,不需要发展再转换,所以形成了块状主题方式,即主要主题出现后,出现次要主题或其他主题,在这后,不需要发展,主要主题直接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同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主题方式相比,块状主题方式可以通过块状拼贴的形式多次出现,没有再现,基本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其陈述部分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主题,需要进行扩充、变化后再发展,在后面再次或多次出现,从而形成再现,变化较大。

三、钢琴演奏中体现出来的画面性特点

(一)表现铃声和钟声的音型动机

象征铃声和钟声的动机出现后,仿佛听到了来自意大利阿那卡普里山间母牛的颈铃声。在主题表现上,指尖的力度是较轻的,弹奏的速度相对缓慢,采用带跳奏的连音奏法。弹奏过程中,速度要缓慢,不用换踏板,能使踏板的等距离的音程光滑融合起来,形成良好的音效。触键时,用手指尖轻轻的触碰琴键,利用琴键的反弹力量尽快的使指尖离开键盘,形成铃声自然振动的效果。从8-9小节,表现的是铃声的回声,触键时速度要快、动作要紧凑,但是力量要轻。由于是跳音,不用使用踏板,要求指尖的弹跳要迅速,并且一键到底,以表现出清脆的声音效果。在92-96尾声部分,由于属于高音区,都在f以上。为了营造嘹亮的效果,手指的第一关节要坚挺,举起手臂,与手指形成配合。在最后部分,旋律处于低声部。在高低音转换上,要做好衔接,手部不要坚硬和不要松散。

(二)表现运动感的音型动机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中表现运动感的音型动机主要有三处。在15小节到19小节中,演奏时需要有力度强弱的变化,尤其是重音的表现,然后要有一些平缓的音型动机,通过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演奏,利用手指控制每个音的稳定,主要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在山间赶路的人先吹口哨,然后愉快的唱起歌。在66小节到68小节,这部分演奏要十分灵巧,演奏力度要逐渐增强,保持速度的均匀,然后通过力度达到演奏曲的高潮,主要是表现了山丘的波动起伏。在81小节到83小节,演奏者需要保证演奏速度的稳定和力度上的变化,和第一处的演奏力度变化相比要增加演奏力度,山丘的波动感更大,表现出山丘的起伏程度更大。

四、歌舞性因素在演奏中的体现

具体来说,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中,歌舞性因素在演奏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那不勒斯民歌片段

在《阿那卡普里的山丘》3小节和4小节中,主要是表现远处传来的那不勒斯民歌片段,表现方式为不用踏板演奏,每个音阶都需要十分快速的弹跳力,表现出强烈的演奏力度,让那不勒斯民歌更为生动的展现出来。

(二)愉快的歌曲主题

在《阿那卡普里的山丘》14小节到20小节的演奏中,要展现出作品的活泼性内涵,钢琴表演方式为断奏,尤其是要从手指触键的断奏动作与手臂的挥舞来表现愉快的歌曲主题,保证整个跳跃的完整性。

(三)轻松的舞蹈片段

20小节到30小节中,通过演奏速度的增加,用急促的节奏来展现人们轻松快乐舞蹈的场景,这也是塔兰泰拉舞曲的特点,因此在演奏上,需要从塔兰泰拉舞曲的特点出发,展现出完美的意大利风格,通过音型的连续不断的演奏,表现舞步的轻松和欢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舞蹈气氛的欢乐。

(四)船歌式的副歌

在本作品中为了体现出船歌的悠扬性特点,德彪西在第33—38小节当中设置了低音区,在弹奏的过程当中通过左手的八度旋律来表现出旋律的可歌唱性特点,并与连贯的手指运动和手臂动作之间实现了有效的结合。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演奏的时候不应该太过于僵硬,也不应该过于柔性,要保持手指和手腕以及关节的灵活性,对弹奏动作实现有力的控制,尽可能的减轻手臂的下落速度,使得琴键上只得到了少量的速度和重量,从而达到如歌般的音质效果。

(五)意大利民歌

在本作品中的第49—62小节当中采用了流行歌曲的歌调,德彪西在乐谱当中也明确的标识出了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但是那个年代中的流行歌曲的调式与与哈巴涅拉的节奏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哈巴涅拉是从非洲传入到西班牙当中的二拍子舞曲,其中的典型节奏形式为X.X X X。在德彪西的《阿娜卡普里的山丘》作品的这一段落当中所采用的就是法国式的速度和歌调,在演奏手法上主要是采用左右手跳连的方式,要求每个音键之上的手腕动作都要保持垂直,手指动作要具有灵活性,从而将音与音之间实现了分离。

(六)塔兰泰拉舞

在第76—84小节当中,其作品的节奏律动所采用的是急速的3/8或6/8的舞蹈方式。为了使得作品的旋律达到清晰可辩的程度,在演奏者进行演奏的过程当中,可以持续的对1/2深度的右踏板实现使用,右手在81小节的位置处要具有保持音,并实现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

五、结语

《阿纳卡普里的山丘》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因其中所具有的生动情境和异国风情被很多的演奏者和听众所喜爱。德彪西在对这首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采用了主题拼接的结构方式,对自然景物、风情生活和民间歌舞等实现了生动的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充分的体现出该作品中所蕴含的“钢琴如音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曹文星.德彪西钢琴曲《焰火》演奏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叶妮.肖邦与德彪西八度练习曲的分析与比较[J].当代音乐.2016(04).

[3]孙静.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之《月光》的演奏版本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4]戚化怡.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探究[J].艺术品鉴.2016 (04).

[5]闫相伊.解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创造风格及音乐表现手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2).

[6]朱筱敏.德彪西钢琴曲《叙事曲》的和声技法研究[J].牡丹.2016(02).

[7]朱昊.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浅析[J].北方音乐.2015(23).

[8]张浩,邓思思.音乐的写意及莫奈绘画对德彪西音乐写意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

[9]何鑫.浅议德彪西的音乐对当代音乐审美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1).

[10]王海垠.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J].艺术教育.2014(08).

[11]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2]巴拉凯.德彪西画传[M].储围围,白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3]张浩,邓思思.音乐的写意及莫奈绘画对德彪西音乐写意的影响[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02) .

[14]何鑫.浅议德彪西的音乐对当代音乐审美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1) .

猜你喜欢

前奏曲德彪西特点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钢琴家德彪西(上)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前奏曲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前奏曲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