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媒介传播对未成年人认知方式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2016-02-03邵宝钢邵昌玺

视听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孩子

邵宝钢 邵昌玺

警惕媒介传播对未成年人认知方式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邵宝钢 邵昌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未成年人对社会基本原则和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并不依靠社会、学校或家庭完成,而是由传媒完成。文化工业时代,多媒体竞争格局下的传媒每天在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创造着偶像崇拜、时尚专制和广告诱导,而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大的对受众的迎合成分,又使未成年人思维活动更加被动,并导致未成年人知识结构扁平化、社会责任缺失化、思想智力迟钝化、社会感觉也相对弱化。

每天清晨,你只要随意浏览一张早报或手机主页,眼前是一长串刺眼的新闻:在这些新闻中,有食品的不安全,诸如洗衣粉炸出的油条、“美容”大米,有司法舞弊、偷改高考志愿、官员的情人,有医生天价药方、地铁塌方,还有情场高手郎咸平与“小三”的房产大战,以及“裸聊门”“微博色情门”……甚至“宋喆赚了王宝强的钱又睡了他老婆”作头条。

这是活生生的媒体生态,足够惹眼的还有巨幅的照片,整版展开的细节,刺激眼球的链接和视频……

现在每天海量的信息和无遮蔽的传播,常常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因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报道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令人担忧的是,很少有媒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特别是新兴媒体似乎更喜欢展示“眼球新闻”,并美其名曰为“注意力新闻”。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许多变化,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愈演愈烈,分分钟便轻易俘虏。

多媒体的盛行,使未成年人对社会的认知方式出现了虚拟化的特点。新闻的娱乐化、娱乐的节目化所创造的既轻松休闲又鲜活刺激的影视形象,日渐成为对人们正常生活和自我意识具有支配作用的话语权力。许多未成年人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游戏规则大多是通过传媒获取的,在传媒传递的部分社会信息所营造的虚拟环境里,真实的、全面的、本质的东西被有意无意地割裂、歪曲和片面化,那些经过精心剪裁、拼贴的以声音和画面形式出现的音像组合,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社会知识,而以媒介传播的虚拟化、片面化作为评判标准,因此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作出恰当的评价。媒介不仅以强势的话语权构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环境,还逐渐改变着他们身边的物质环境。

除了认知的虚拟化特点外,传媒所创造的影音时代还造成了未成年人认知方式的感性化和随意化。

新闻传播如何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保护一直是传播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下的新闻与信息质量对未成年人影响甚大,媒体的不良报道或不恰当报道给未成年人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关于企业家暴富、炫富的报道太多,社会主流价值引导乏力;

二是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对高考状元的报道用力过度;

三是对少年英雄及榜样的宣传有失片面,特别是一些牺牲的少年英雄导向不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

四是对犯罪报道的情景再现是引起未成年人模仿性犯罪的直接动因;

五是对演艺明星绯闻炒作过度,对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失误;

六是在对未成年人的报道中随意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侵犯未成年人的权益。

前不久,福建一位9岁男孩在网上走红,原因是他创作的诗经过他妈妈的微博曝光后引起了众人围观,并吸引了众多媒体蜂拥而至。可是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和围追堵截,小男孩非但没有配合采访,而且抛出了一句“我再也不写诗”的狠话。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太多对于利益、名声的考量和盘算,这也正是小男孩作出不配合举动的原因之一。其实,适可而止、经过对方同意的采访是可以的,但对他过多打扰或蜂拥围堵的情形就不合适了,毕竟孩子还小,少曝光对其成长会是一件好事。其实,诸如对TFboys的宣传,媒体也有过度的炒作,“00后老公”“国民女婿”之类的变质喧哗更会误导未成年人的认知和心智。

有时正面报道也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比如,企业家捐款给贫困孩子,媒体会详细展示受助孩子上台领取善款并感谢鞠躬的画面。媒体在展示捐助者慷慨的同时,也展示了孩子及受助个体的贫穷和窘迫。但是很少有人会顾忌当事孩子内心的感受。某些涉及少年儿童的报道,媒体在驾驭时的目的并不是参与和表达,而仅是寻找一种装饰、一个切口,抑或寻找一个“卖点”,对于一切跟未成年人有关的事情,包括教育政策、校外生活、儿童用品、文学艺术等,媒体极少传达孩子的声音,也并不在意怎样让孩子说他们自己想说的话,在一些不适宜公开披露的照片和视频中,媒体也忘记打上马赛克。

当下许多电视节目的成人化愈演愈烈,上星的少儿频道也会大大方方地插播成人女性用品广告,不再有“少儿不宜”,成人的世界充斥一切,这是一种多么可耻又可悲的侵入。

“请大家远离坏消息,阅读纯正的新闻。请大家保护未成年人,请大家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心灵成长,关注凡人风采,关注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这已经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内心的呼唤。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大千世界,是自己周边的人和事,媒体人也应沉下心来,抛弃焦虑、浮躁的心绪,好好地、静静地思考自己的职责。

当一个民族,对“三俗”痴迷,而忽略真正创造价值的人,甚至忘掉理性、科学、道德的规范,这背后的风险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当一个人内心世界高度荒漠化,完全被无聊征服时,社会的集体精神必然溃败,道德底线失守。任何文明都应有积极的价值观来支撑,而当这一切让位于商业利益和低级趣味时,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

近年来,许多学者要求全社会注重网络、影视传递中的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腐蚀和伤害。一些青少年心理学家特别指出:现在小孩从小受西方文化熏陶,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现象严重,冲动时不计后果,他们虽然身心未成熟,但对环境的被动接受、模仿、学习,远远大于对环境的主动选择,而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反复传递给未成年人,他们就会经历从恐惧、刺激、恶心、反感到无所谓、兴奋、习以为常、模仿的过程,使孩子在学校接受过的道德和人文主义教育化为乌有。

媒体应该让受众感到充实、丰足,从而保持和增强驾驭、回馈、超越社会的可能性;媒体传播和文化浸润应该让受众收获对理想的期望、继续前行的动力、注重上升的力量;媒体应该远离“三俗”,崇尚真善美,多一点文化自觉,多一点文化坚守,多一点体味人性,多一点温情正义,给人以精神、梦想、远方、希望和美好;媒体应该在传播优秀作品中让受众接受启迪,获得愉悦,感知面对生活的清晰和深沉,让未成年人在身心和情感发育的精神成长中嵌入优良的美学标签……

(作者单位:常州广播电视台;临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价值观孩子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孩子的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