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民宿产业发展探索

2016-02-02李初叶周元雄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温州民宿

李初叶,周元雄

(温州时尚研究院,浙江温州 325003)



温州民宿产业发展探索

李初叶,周元雄*

(温州时尚研究院,浙江温州 325003)

摘 要:温州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民宿产业发展迅速,整个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家庭情怀的生活性民宿、资本驱动的商业性民宿以及独特文化理念的个性民宿3类;但温州民宿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应重视民宿“主人”的灵魂作用,增强当地民俗与生活的感受性,在着眼农民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将发展民宿纳入产业发展计划,提高民宿的产业地位等建议。

关键词:民宿;乡村旅游;温州

文献著录格式:李初叶,周元雄.温州民宿产业发展探索[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4):617-619.

面对我国经济罕见的“三期叠加”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新的发展思路,旅游业寻求“供给侧改革”已是当下的首要任务。作为新兴旅游产品之一的民宿产业,如何更加有效提供新的产品以满足当前我国国民旅游迅速升级的需求,是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2015年11月23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指出,要“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政府将在多维度给予政策支持。温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需求旺盛,作为旅游产业供给端的最新产品之一的民宿产业,其健康发展,对温州旅游乃至温州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民宿的含义及意义

民宿一词最初源自日语Minshu-ku,相对于传统旅社和客栈而言,其根本特征在于注重“宿”及“家庭氛围”,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台湾地区《民宿管理办法》中规定,民宿是“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对于民宿的特点,Stringer[2]指出,民宿不只是商业交易也是社会与文化关联的形式之一[2]。民宿主要是为游客参与当地日常生活、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提供家庭特色接待,游客通过“住”融入乡村生活、呼吸自然、回归传统和欣赏文化。依此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形成新的人际关系。

由于民宿超越了住的单一功能,不仅弥补了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短板,同时也使民宿本身成了一种无景点式的休闲度假产品,形成了旅游新业态。另外,民宿也是休闲农业、时尚农业及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找到了一条发展路径,在改善乡村风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温州民宿产业现状

温州的民宿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早期的乡村民宿多数由农家乐发展而来,通常是楼下吃饭、楼上住宿,吃、住是其主要功能[3]。因此定位为旅游的辅助设施,通常开设在旅游景区内或周边,经营主体是当地的村民。

2012年永嘉县开始在楠溪江景区尝试民宿,在温州率先出台扶持政策,并将风景清幽、古风浓郁的林坑、暨家寨作为首批民宿试点村,对闲置多年且较为破旧的民房进行改造。

2013年,温州市为充分发挥其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满足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产业融合进程,出台了《温州市创建100个乡村旅游客栈实施方案》,规定到2016年,“在全市11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2~3个特色旅游客栈,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发展格局”。自此之后,温州各县(市、区)的民宿发展如火如荼,涌现了永嘉岩坦林坑、暨家寨和文成南田武阳村、畲乡西坑梧溪村、黄坦培头村等特色民宿村,及楠溪江、洞头海岛、雁荡山、文成畲族村等民宿带,温州乡村民宿接待能力显著提高。

2015年上半年,温州市全市乡村民宿总规模为,特色村数68个,特色点数288个,餐位数138 057个,床位数11 226,经营户数718户。其中永嘉县民宿32家,总投资2 500万元,客房出租率达70%以上,2014年全县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24.24万人次,收入1.618 7亿元,带动当地人均增收近5 000元。温州民宿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温州民宿产业态势呈现出形态多元、风格多样的特点。综合考虑民宿开发模式、经营主体、功能定位、理念特色等,温州民宿大致可分为,家庭情怀的生活性民宿,资本驱动的商业性民宿,拥有独特文化理念的个性民宿等类型。

2.1家庭情怀的生活性民宿

此类民宿,多是本地人投资,往往停留在楼下吃饭楼上住宿的原始阶段。但因为一般都在优美的田园风光景区附近,以其便利、高性价比吸引旅游者。例如温州泽雅的许多民宿数量多、分布广,但提供的服务有限,一般仅限于吃住,绝大部分不提供进一步的沟通与旅游产品。此类中相对有代表性的是“归田园居”,此民宿为4间3层小楼,总共15间客房。沿溪水蜿蜒而建,宿于其中抬眼便是青山绿水;乘筏漂流、沙滩戏水;晚上听年过60主人的人生故事,或看星星听虫鸣,枕着悠悠水声入眠。忙碌于喧闹市区的人们偶尔来做做客,最是惬意不过。

2.2资本驱动型商业性民宿

资本驱动型商业性民宿,经营者是公司法人而不是当地居民。资本的介入极大地促进了温州民宿产业的繁荣。此类民宿,较有代表性的是盘云谷文化创意村,它是浙江奥美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3年投建的文化创意项目,整个文化创意村57栋石屋以大罗山自然风光为基础,加上鲜明的文化艺术和古屋保护的理念,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民宿产品。它不仅具有客栈的住宿功能,还兼具酒吧、茶吧、博物馆等休闲文化功能,以整栋的方式租给客人,使客人具有一种家的感觉,享受山中寂静闲适,又有文化品位的生活。

2.3独特文化理念的个性民宿

除前面2种常见的田园风光、闲适生活常见方式的民宿外,还有以禅修、学习、小资文艺、遗产保护等为理念的个性民宿。其共同特点是,在满足风景优美的同时,提供一种文化上的享受。此类民宿中较有代表的是“青灯山舍”“楠园”。

温州市郊大罗山的青灯山舍。2014年,温州人张金城租用了京山村11幢老房子,在“民宿不应只是歇脚之地,也应有自己的思想”的理念下,用旧城改造中拆下来的老砖、历史感十足的塘河椅、10 m长老船木做的茶几,以及散落在书房的各种与温州有关的书籍和照片,营造出一种散发着厚重历史气息与浓郁文化韵味的个性民宿。老房子、老物件的新组合,让青灯山舍最大程度地保留大罗山上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村落风貌,且在原始古朴之余,在庭院、阳台等空间的利用上,创造出一种与心灵对话的氛围;在休闲度假功能上进行了时尚舒适的设计和安排,营造出一种游憩山野的纯真体验,符合现代人的文化审美和起居习惯。

温州民宿风格千姿百态,以上分类只是初步的,如果以主题分类,则不仅有乡村田园型、传统渔家型、青年旅舍型,也有精致唯美型、庭院野趣型、现代简约型等,不一而足。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各地政府纷纷将发展民宿作为旅游重点工作,一场以唤起乡愁为特色的民宿经济正在浙江迅速崛起。温州与全国一样,民宿数量飞速增长,民宿项目遍地开花,然而,在民宿强势发展的背后,民宿业通病日益凸显[4。

不少地方降低门槛,导致井喷式发展,带来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且区域特色不明、同质化竞争突出,相互压价导致商家利润空间和服务质量下降。随着未来3~5年一大批民宿项目的落地,一场新的民宿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或将出现。

投资经营主体错位,缺乏对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直接带动。如前所述,温州民宿大致可分家庭情怀的生活性民宿,资本驱动的商业性民宿以及独特文化理念的个性民宿,后两者的投资经营主体多为文化人士或白领、离退休等外来人,这些人市场嗅觉灵敏、经营理念前卫,建筑改造设计装修、陈设等审美情趣高,他们的进入,在推动民宿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民宿灵魂缺失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回归乡村的初心。并且商业民宿有沦为标准化旅游住宿产品的风险,特别在用工上几乎不采用本地人。

产品定位雷同,一味模仿、追求高大上,拼投入,价格过高,不仅让游客渐行渐远,而且民宿自身难以生存。一方面外来者开发的多为精品民宿和精致民宿,设计装修“文化”几乎是舶来品,缺少民宿“主人”及故事等的当地元素,民宿最吸引人的乡土味及品味乡愁感受不到;另一方面,民宿原主人或家庭自发形成的民宿过度注重形式,如在地理空间上能见山见水,形式上也有黄泥墙或猪圈房等,但缺少与客人的交流以及乡村生活方式体验等文化内涵的设计安排,多数成为标准化的旅游住宿产品。

此外,目前民宿属于非标准住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灰色地带,针对民宿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应尽快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对民宿经营资格、服务内容等进行严格控制,严厉打击非法民宿;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处理投诉、纠纷等。亟须解决民宿的合法性、保护民宿业主的利益。

4 对策建议

民宿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民宿身上承载了“美丽乡村”诸多梦想,民宿带来的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已势不可挡。温州民宿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把握当前消费升级机遇,补上民宿业发展的短板,提升民宿业的质量和内涵,是温州民宿业发展的关键。

将发展民宿纳入产业发展计划,提高民宿的产业地位,支持组建专业民宿开发建设平台,为农村有闲置房屋等资源的业主提供专业的民宿开发和经营方案及相关的专业培训等。帮助农民主题策划、环境打造及规划、权衡成本与收益;开展微信和在线预定等电商技术应用培训;引进国内外品牌民宿,发挥其引领作用,以改变当地民宿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

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明确家庭副业方式经营的民宿经营原则,让农民成为民宿市场的主体。鼓励当地原住民家庭式民宿发展,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性,增加原住民收入。

重视民宿“主人”的灵魂作用,增强当地民俗与生活的感受性,鼓励投资者加强民宿所在地的“人”与生态、乡村生活方式等丰富的当地文化的挖掘,在提升人文素养、空间美学的同时,加强与当地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突出地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体验特色,增进主客交流与互动,加强乡土味特色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等,为游客营造乡村的另一个家,让地域文化走进游客的内心。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出台民宿建设管理标准等配套政策,理清民宿民用转商用性质的法规障碍,规范市场,营造民宿发展良好环境,保障民宿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参考文献:

[1]胡敏.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J].旅游学刊,2007 (9):64-69.

[2]掌庆琳,洪雅芳,吴淑铃.原住民节庆活动期间民宿游客动机之研究[J].运动休闲餐旅研究,2006,1 (6):90-118.

[3]刘娜筱.温州乡村民宿发展协会昨成立[N].温州日报.2015-02-06 (10) .

[4]杨欣,殷燕.两岸民宿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4):187-190.

(责任编辑:张才德)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4-0617-03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48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李初叶(1988—),女,浙江温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E-mail:184301314@qq.com。

通信作者:周元雄,E-mail:33663127@qq.com。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温州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东胡林民宿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你是民宿达人吗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