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2016-02-02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引导性高校教育美术教育

王 璐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王璐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

【摘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绘画知识的重要手段,且美术教育还起着一定德育教育、人文教育功能。然而,当前高校美术教育质量并不高,教育职能发挥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想要转变美术教育局面,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本文将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校教育;引导性;教学模式

引言

美术教育发挥着重要教育职能,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很大帮助。美术属于视觉艺术,美术作品具有极强表意功能,通常用色彩渲染意境,抒发情感,通过对视觉元素的运用,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观众共鸣。但美术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理想教学成果。而引导性教学模式则能够转变教学局面,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主动性与针对性,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积极运用引导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一、美术教育的职能

美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欧洲,指具有可视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属于典型视觉艺术学科[1]。美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使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及绘画技能,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美术教育还发挥着一定德育教育功能,美术作品欣赏,能陶冶学生心情,净化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且一些富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还能起到人文教育功能,对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有着很大帮助。美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悟美术、理解美术,体验美术的精髓,锻炼了学生洞察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逻辑能力。因此,保障高校美术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通过前文对美术教育职能分析,不难看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发挥着重要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加重要,这使得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然而,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并不理想,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差,质量低,很多时候不能获取预期教学效果[2]。目前,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当中,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围绕教材单纯进行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死板,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忽视了学生个体感受,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而学生学习则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没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只是模仿教师学习,缺乏动力和信心,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偏离了美术教育初衷,教学质量令人堪忧[3]。想要提高当前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学思路,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革措施,融入新方法、新理论,构建多元化美术教学课堂形式,以提高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三、“引导性”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引导性”教学模式起源于1893年,是匈牙利学生András Peto开创。该教学理论是通过引导、诱导,调动学生自主能力和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展开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国际公认最有效教育方法之一。目前该教学方法,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美国、日本、德国、台湾将其融入到了各阶段教育活动中,并取得了理想教学效果,深受家长及社会欢迎。“引导性”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格局,不仅能起到知识教学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社会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显然“引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引导主动性学习,通过引导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困难,学生更愿意努力学习。引导教学开展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诱导,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元,参与性更强,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

四、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前文对“引导性”教学模式特点与优势的分析,不难看出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应用优势,十分适合于高校美术教育。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中心,教师则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条件来设计课程,保障课程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课程设置前,要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尊重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分层次引导,提高美术教学灵活性与有效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从单纯知识灌输向理论结合实践转变。美术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复杂性,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要多通过实践教学展开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而不是进行“填鸭教学”,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4]。构建引导性课堂模式,可通过观摩、实践、写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熟悉美术。并且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到学生情况,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强化基础,帮助基础好的学生提升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高效引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画面,引导性与直观性强,能把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更好理解。另一方面,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动画进行教学,展开引导。在进行图片展示前,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置问题,从而吸引学生好奇心,使其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增强课堂互动性,让学生之间进行横向交流,使学生能在交流过程中判断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使学生间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5]。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锻炼了交际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在组织交流和实践活动开展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课程控制和把握,进行教学规划,为教学提供导向,明确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有序性。避免因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过程的混乱,对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在引导性教学活动开展后,教师要进行教学评价。具体的教学评价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为学生自主评价,另一方面为教师评价。教育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确认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自主评价能了解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还能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教师评价要结合学生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科学评价,并找出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适时给予学生鼓励,评选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提升引导教学职能的发挥。引导性教学模式,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主动体验品味美术精髓,从而使学生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基础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美术教学应基于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模式,丰富课堂形式。

五、结束语

高校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影响着学生美术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然而,当前高校美术教学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并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各高校应积极融入新理论、新方法,基于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引导式教学课堂,通过引导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13(11):119-124.

[2]刘坚.九江职业大学美术类课程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15(9):102-103.

[3]覃于桢.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探究[D].广西大学,2013,10(6):115-121.

[4]马新月.新型教学模式在美术教法课上的推广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8):118-119.

[5]王青.对河北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5):151-15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引导性高校教育美术教育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评价研究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机械制图教学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