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建构

2016-01-31傅逸尘

神剑 2015年6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军旅建构

傅逸尘

70后军旅作家西元近两年连续发表了几个军旅题材中篇小说——《锻炼锻炼》《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界碑》《死亡重奏》。让我为之惊异的不是他在创作上的连续发力,而是这几部小说跳脱了上述英雄叙事的观念与理路,他所着力描写的人物几乎没有符合传统英雄标准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部队官兵,形象自然谈不上伟岸,言行也不崇高,私心杂念更是不少,非但难言高尚,甚至连人物名字也有被西元故意矮化之嫌。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显赫传奇的经历,没能做出影响或者改变某一事件进程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事迹,与人们习以为常的英雄印象相去甚远。如果说《锻炼锻炼》《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界碑》反映的是和平年代的军旅生活,没有了战火硝烟的衬托,连官兵自己心中的英雄意识也逐渐冲淡,英雄的“风光不再”或不足为奇;然而,详细描写朝鲜战争中一次残酷阻击战的《死亡重奏》也没有出现我们熟知的英雄形象。仍然是一群普通的基层官兵,他们当然也都视死如归,并与敌人搏斗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他们却没有我们已经熟知的那种民族大义与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志向,即便是面对残酷血腥的战场与死亡,他们还是保持着自自然然的生命常态。许多牺牲士兵的名字,连一直战斗到最后的连长魏大骡子自己都不知道,后来干脆都不想知道了。直至小说结尾,我都没有发现西元在努力塑造人物,更遑论英雄人物。这几个中篇的阅读让我提心吊胆,甚至有些替西元后怕,如此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碎片,靠什么来支撑小说的结构呢?西元对军旅文学进行探索性叙事并不让我惊讶,诧异的是他断然拒绝既往的英雄叙事传统,甚至彻底颠覆了大众心目中早已固化的英雄形象。尤其是他刻意而为的人物及生活,还有对思想、精神的日常性描写,似有重归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写实小说”的倾向,我所谓的“反英雄叙事”并非出于批评策略的考量。

西元当然不可能让他的小说到此为止,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已经想到了,“反英雄叙事”是西元小说之表。在消解英雄之后,他却在悄然地建构着小说整体性的英雄主义精神,不但不张扬,甚至有些隐晦,有时还不得不使出已经不那么时尚了的象征或隐喻的手法。英雄主义与英雄的区别在于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英雄主义具有一定的形而上意义,它更有可能在某个群体中得以充分彰显;而英雄却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化的形象存在。西元何以要通过“反英雄叙事”的方式而隐晦地建构小说整体性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当然是基于他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以及军旅生活存在的独特思考。英雄的缺失并不仅仅因为战争的阙如,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虚无与理想的崩塌。英雄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怀想,而人类价值理性的目的性选择使得在文学中建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可能。换言之,西元在他的这批小说里,通过象征和隐喻,将那些散落的人物和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勾连起来,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在掩卷后凸起,如同江南绵延不息的梅雨,在悄然无声中滋润着大地上的稻粱菽稷。至此,西元小说的思想精神向度已然清晰起来了。

传统的英雄叙事当然可以满足大众的想象性期待,尤其是对虚构文学而言,它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终究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真实既是一种悖论,也是考验作家的尺度。我不敢说西元在这几个中篇里对英雄叙事的探索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认为他对英雄主义的强调更接近事实本相。从历史的角度看,用文学的方式还原本相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但却是重要的方式则无须论证。西元的文学探索当然不仅仅止于精神性的存在,比如从结构角度论之,他的小说有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没有中心情节,自然就不存在围绕中心情节结构故事,说没有故事似乎更准确,也不突出所谓的“主人公”。他聚焦于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将思想与精神寄寓其中,然后以象征性的暗示来提升小说的意义与思想。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军旅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本期主题:军旅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