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路遥

2016-01-31李德喜

神剑 2015年6期
关键词:路遥劳动创作

李德喜

怀念路遥,是因为在年初以来这一轮“路遥热”中,看了他的作品,他的朋友、同事和文学界在他去世后对他的怀念、研究的文章,心中有一股抒发对路遥敬重、惋惜、赞叹、悲鸣的冲动。

最早看路遥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正上高中。我的高中生活是灰暗的。高考的沉重压力,贫困的家庭和学生生活,青春期敏感而孤独的心,常常使我在自觉不自觉中找寻生活的温暖亮色和心灵上的慰藉指引。那时我常常去学校图书室看书。有一天,我在《当代》上看到《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小说,一下子就感动着迷、融入其中。男主人公马建强贫困的家庭和由于贫困带来的艰难以及在同学中受到的歧视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女主人公吴亚玲对他的同情友爱更使我热泪盈眶,还有吴亚玲县武装部长女儿的身份和她的美丽善良,给一个青春少年多少美丽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之后多年每每想起总有一抹温暖荡漾心间。当时并未注意作者是谁,到路遥名盛天下时,我才知道这也是他的作品。

再次关注路遥的作品是在大学时。他的《人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相继播出。我多次阅读《人生》,被他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深邃思想、对生活的深厚积淀和优美流畅、深沉斑驳的文笔所吸引,我十分敬佩,感到这是同时期少有的优秀文学作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发表时,我已参加工作。我急切地阅读这部巨著,但开篇平淡的叙事和在他过去作品中早已熟识的故事,让我没有真正深入进去。我感到有些失望。第一部没有认真读下去,后两部草草地翻了翻。到《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再到路遥英年早逝,一些朋友谈论起路遥和他的作品,我总是说《平凡的世界》写得一般。这也影响了我对他作品深入学习的兴趣,遗漏了他逝世二十多年来人们对他的纪念和研究的诸多信息,也错失了及早触摸探寻一个杰出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领悟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宝贵时机。

今年春天,《平凡的世界》电视连续剧热播,社会上再次掀起“路遥热”,不少同事朋友都谈论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的巨大影响,我仍持之前的观点。四月初,我到亚运村图书大厦淘书时,看到路遥的朋友海波写的《我所认识的路遥》一书,谈到了路遥的诸多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买回去连夜就看完了。我没有想到路遥的早年是如此的困顿,创作是那样的艰辛,为人是这样的睿智,内心是那么的丰富,甚至一个鲜活的生命竟然转瞬即逝……我有一种想了解路遥全部的强烈愿望,上网搜索了路遥的信息,买来了可以买到的路遥传记和相关纪念、怀念、生平纪事以及创作艺术研究的书籍,其中包括厚夫著作的《路遥传》,马一夫、厚夫、宋学成主编的《路遥纪念集》,李建军主编的《路遥十五年祭》,张艳茜所著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王刚编著的《路遥纪事》,等等。我怀着尊敬和痛惜的心情看完了这些书籍和文章。特别是认真研读了《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把《早晨从中午开始》带在公文包里,经常翻看、领悟、思考,我的心中不仅树起了路遥的立体形象。而且深刻理解了路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创作的态度、生活的认识、文学艺术规律的灼见和写作技巧的把握,以及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经历的辛苦和超乎想象的投入付出。看完创作随笔后,我把《平凡的世界》找出来深入地、细细地研读了一遍,多次为之落泪。联想到第一次草草翻过,既有当时文学思潮和流派风起云涌导致的眼花迷乱,也有由于自己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有限,进山探宝,半途折返,没有充分领略体悟第二部、第三部深藏的情感打击力量和蕴含的瑰丽艺术云彩。

更重要的是,我从《平凡的世界》及其创作随笔中,痛感我们失去了一位文学大师,当然同时期还有文学大师,但像他这样的文学大师当代很难找到了。这也是我深深怀念路遥的重要原因所在。

怀念路遥,最感念他对人民、对时代、对土地、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并为之歌唱的强烈使命责任。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致辞时,路遥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路遥的全部创作,不论是出自自发,还是进入自觉阶段,都始终秉持这一理念。路遥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是这块多情的土地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给予了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感情、他的信念、他的力量。尽管他在这块土地上遭受了很多磨难,但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没有丝毫改变,虽九死而犹未悔。王安忆曾在陕北走了一圈,面对陕北的贫困闭塞,曾向路遥提出一个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上迁徙出去?路遥惊诧地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开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路遥唯一一次出国是出访德国,他惊叹于德国的现代文明,但他在回忆这次出访时写道:“一切都是这样好。这样舒适惬意。但我想念中国,想念黄土高原,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即使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路遥平时不善交往、寡言少语,但他的内心却常常涌动巨大波澜。早春的一片绿叶,冬日的一抹暖阳,连日干旱时的一场雨雪,都会使他泪眼蒙眬、涕泗滂沱。正如他为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准备的发言中引用的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路遥把这些博大深沉的爱,融进了他的创作和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中。从《惊心动魄的一幕》中为制止武斗不惜献身的县委书记马延雄,到《在困难的日子里》深怀同情心和平等意识的美丽的吴亚玲,再到《人生》中忠厚纯朴的德顺爷和善良可爱的刘巧珍,更有《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哪一个不是我们似曾相识但又敬重赞美的平民。特别是为了反映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大转型期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路遥六年时间远离文学圈的鲜花和荣耀,过着枯寂、艰辛的创作生活,甚至用生命作最后的搏击。在他的创作随笔里,每每看到他在困苦面前,与自己作各种斗争时,我的眼泪不由潸然而下。没有为人民、为时代、为土地、为生活放歌的大胸怀、大担当,以他的衰病之躯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而这个任务完全是他自己加压承担的。

《平凡的世界》完成后。路遥曾想写出凝聚着数千年中国文化沉淀和亿万年黄土堆积的家乡的一棵老槐树下,几对青年男女膨胀着幸福和浓缩着苦难的黄土高原上亚当和夏娃的历史的《生命树》;还想从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雪崩似的解体中,从熟悉的几位老干部家庭的崩散中,发幽探微,追踪溯源,写出社会和人生大厦的《崩溃》:更想用他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得出的深刻生活体验,写出对“文化大革命”独特判断和剖析的《十年》“文革”史。可以想象,在《平凡的世界》之后,以他对创作规律更精深的思索和把握,对生活更细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他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投入社会急骤变革的大潮中,写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而真正有深厚功力、坚强意志特别是强烈历史使命责任写出世纪之交以至新世纪社会变革乃至民族复兴波澜壮阔史诗的人,不能说非路遥莫属,但路遥绝对欣然任之、当之无愧。我悲叹路遥英年早逝,既有对他生命之树正值生机蓬勃之际就枯死的哀鸣,更有对天妒英才,没有给他写出更伟大作品机会的锥心之痛。

怀念路遥,还敬佩他对劳动的态度、对文学的执着以及他在创作中进发出的卓尔不群的悟性才气。路遥认为,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他有一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热爱劳动,敬佩劳动。赞赏劳动,歌唱劳动,对认真劳动的人赞美为好“受苦人”,对不爱劳动的人冠以“二流子”。他一生都在鞭策自己劳动,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即使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还在想着劳动。他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路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以劳动为荣,以享受劳动成果为乐。这也不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不息的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吗?每每在他的创作随笔和各种纪念文章中看到路遥劳动得筋疲力尽,在筋疲力尽中还不放弃劳动时,我不由得从心底流淌出对他的深深敬意。

路遥的职业是文学创作。他的朋友、同事都说,路遥有政治才能,如果生逢其时、机遇垂青。可以成为政治家。也有的朋友、同事说,路遥有多方面才能,可以成就多方面的事业。但命运把他引入文学之途后,他便在创作上不懈追求,一次次地给自己设定标高,一次次地超越自我。他是一个真正的好“受苦人”。当他承接下文学创作这个“愚人的事业”和“受苦活”后,便竭力做到极致、壮美。当《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完全可以坐享其成,甚至吃一辈子。但他毅然决然地同过去告别。“决定写一本规模很大的书”,“让自己的人生之舟重新扬起风帆,转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他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他已经有了“写作经验”。体会“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但他却舍去温柔之乡,“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这是对劳动敬爱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创作执着的必然结果。因为“最伟大的作家常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正是对劳动无比的热爱和对创作如此的执着,在《平凡的世界》写作进入关键阶段时,他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也不放弃,甚至抄改稿子像个危重病人半躺在桌面上,还斜着身子靠精神力量在写,即使在死神威胁面前,他也没有后退半步。他常常担心像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柳青没有写完《创业史》一样,完不成《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当我们捧读百万字的三卷本巨著时,我们都应该记得这是一个作家生命和灵魂的壮丽凯歌。

路遥是有着超凡的天赋和才华的。我赞叹他的悟性和才气,不是在写作技巧上。他的天赋和才能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和手法等“匠气”,而是大眼界、大胸襟、大手笔。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反对写作技巧和手法。因为对于文学创作,我只是一个门外汉。但我观察,真正的大作特别是具有历史纵深和厚重生活的巨著,决不是技巧和手法的结果,至少不是靠技巧和手法成功的。路遥的悟性和才能,首先体现在他解决了“为谁写、写什么”的问题。他的眼睛总是投向他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为土地歌唱,为人民立传,为平凡写风流,所以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路遥的悟性和才能,还在于他有一双慧眼。当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甚嚣尘上时决不迷茫,更不会跟风、投机。因为他知道,“从根本上说,任何手法都可以写出高水平的作品,也可能写出低下的作品。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创作,而在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艺术的平庸。”“一个成熟的作家用任何手法都能写出杰出的篇章。”路遥的悟性和才能,更在于他明白“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一部作品成功与否。读者才是最终的裁判。那些鼓吹作品是写给下几代、下一世纪的人看的梦呓之语,不仅路遥看不上,我们都嗤之以鼻。当千千万万读者涌向你时,你文学的丰碑已经矗立起来了。

怀念路遥,更痛惜他经受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不屈的灵魂和燃烧生命的历程。路遥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苦难从生命呱呱坠地便如影相随地跟着他。小时候经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打得鼻青眼肿撤退回家。七岁时父母养活不了一路讨饭把他送给大伯做养子。上学时经常面临吃不饱饭、穿不上衣的窘境以及敏感屈辱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卷入狂热的“文化大革命”撞得头破血流,还同时遭受初恋失败的双重打击。即使在走出命运的阴霾找到创作这条康庄大道后,独特的写作习惯使他始终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当功成名就时,他却走向生命的尽头,婚姻与家庭同时破碎,真正是孤独和万般不甘地撒手人寰。

但是,路遥却在苦难中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把苦难作为放飞理想的翅膀和创造辉煌的动力,在苦难中得到大智慧,拥有大胸怀,成就大事业。只是所得太过沉重、太过昂贵。他经常说,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他对自己极其苛刻,为自己立下了森严的法度,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一再告诫自己别指望逃脱。他对苦难有一种不服输和反叛的性格。要求自己要排斥舒适、斩断温柔,认为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路遥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实际上就吹响了冲锋号。他可以长期孤独地封闭自己,把吃喝仅仅作为维持生命的手段简单对待。他甚至超然物外以至失去与人世交往的兴趣和智慧,在《平凡的世界》完成后,他精神疲惫不堪达到失常的程度。他在病重入院后对人说,我这一生,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我想,路遥不是不知道享受生活的丰富和快乐,但他认为要担任繁难的使命,就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宁愿倒在冲锋的前沿堑壕里,也不愿卧病等死于床头。

路遥生命的最后历程扑朔迷离,让人感到存在种种谜团。但我想路遥是十分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病况和结局,想燃尽生命的最后能量发出最大的光芒,与死神赛跑,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可以想象,路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何等的残酷。每每想到这里,我便有了深深的哀伤,仿佛看到了路遥滴血挣扎的心灵。痛惜他为什么不珍惜生命,疑惑完成大愿与拒绝死亡真的只能两选其一吗?

2008年10月,新浪网“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2年,“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红楼梦》,荣获2012年读者最想读的图书第二名。20多年来,《平凡的世界》热度始终不减,已成为广大青年的人生励志书。路遥不仅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树立起文学的丰碑,而且以短暂的人生历程再次证明了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一个热爱人民、植根人民、奉献人民、歌唱人民的人,人民将永远记得他。

责任编辑/兰宁远

猜你喜欢

路遥劳动创作
言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Jazz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贾平凹义助路遥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