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汗法治疗肿瘤的理论探析*

2016-01-30由凤鸣杨亦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热力学阴阳阳气

郑 川,严 然,由凤鸣,杨亦奇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微汗法治疗肿瘤的理论探析*

郑 川,严 然,由凤鸣,杨亦奇△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基于对现代人体热力学结构及对“人身阴阳和而后汗”理论的现代解读,“汗”是包含阴阳2种属性的一种特殊所在,故选择“汗”作为衡量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个标准;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人体热力学结构理论分析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即肿瘤的实质是体内津液“阳化气”不足,日久积滞而形成有形之体。故采用以激发、疏布阳气为目的的微汗法进行治疗,进而形成一个关于“微汗法”完整的理论体系。

人体热力学;汗;阳化气,阴成形;微汗法

早在《内经》中便有中医学对肿瘤认识的明确记载,但当时并无“肿瘤”一词。历代医家对肿瘤疾病论治的认识也是不胜枚举。当今在现代医学理论的影响下,更是将肿瘤疾病的相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基于人体热力学结构论述微汗法论治肿瘤。

1 人体热力学结构的中医理论认识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它与外界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人体从外界获得有益能量(负熵),而代谢做功产生热量(正熵),从而保证人体热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耗散结构。

1.1 生理状态即人体热秩序的稳定状态

健康的人体热秩序即人体热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耗散结构。现代研究发现,生理状态下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能量50%以上变成体温,另外50﹪以ATP储存被细胞代谢利用,最终还是变成热能,由血液循环到体表散发出去,即人体热代谢就是不断产热和散热的过程。而李洪娟[1]等发现,健康人平静状态下的脏腑热态有规律,如督脉热量高于任脉,下焦热量高于中焦,中焦高于上焦,肺、心、肝、脾、肾、命门热量依次升高。

而恰恰中医古籍中也存在利用阴阳阐述类似人体热结构的文字,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可解读为心脏是上焦中的阳脏,肺脏是上焦中的阴脏,心前区的温度高于肺;肝居于左右胁,脾居于大腹,肝脏温度高于脾脏;肾居于左右腰府,温度高于所有脏腑。

高温区域为阳,低温区域为阴,健康的人体热秩序为在一定范围内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这一温度变化的过程即阴阳互化、以求阴平阳秘的过程。

1.2 病理状态即人体热秩序的不稳定状态

上文提到人体热代谢就是不断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一旦人体感受外邪或杂病内生,使得人体能量结构发生变化,打乱了正常的热秩序,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异常,则人体热结构紊乱,此时人体就处于疾病状态。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气、血、精、津液运行周身,此四者可简单划分为气态、液态2种。正是由于在物理学中,温度可以决定气、液状态的变化,进而才有了中医理论所说的寒凝血脉、热盛伤津等。也就是说,当人体内的气、液状态发生变化时,人体温度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疾病状态。

利用身体各区域温度变化来说明人体处于疾病状态的例子在中医古籍中也有很多,如《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慎斋遗书》:“手太阴肺病,因悲哀伤肺,背心、前胸、肺募间热,咳嗽咽痛,咯血恶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际间上肩臂至胸前如火烙。”

但决定气、液状态的条件不仅仅是温度。因此温度的变化不能判断所有的疾病状态。气、液状态的改变是阴阳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理论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便是“汗”。

1.3 衡量标准——汗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以阴液为质的汗,必须经过阳气蒸化才能出于腠理,这便是阴阳共同作用的过程。

张锡纯有云:“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也就是说,并“汗”是包含阴阳2种属性的一种特殊所在。因此一旦人体处于疾病状态,阴阳不平衡了,“汗”的“阴”和“阳”的属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选取“汗”作为衡量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标准便再合适不过了。

2 中医肿瘤病证的思考与发挥

2.1 病因病机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表现为局部肿块。中医认为,导致肿瘤的病因不外乎六淫之邪、七情内伤、饮食失调、宿有旧疾、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等,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为有形的肿块[3]。

凡病从邪正关系来讲,都是正邪相互斗争、转化的结果。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机体正气和癌毒间的相互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疾病的发展方向。正胜邪则可暂时遏制癌毒的发展,邪胜正则不仅表现为癌毒的发展、扩散,同时表现为正气的不断耗散,机体的抗病能力不断下降,疾病进一步的发展[4]。基于人体热力学,不论是正胜邪还是邪胜正,均改变了人体正常的能量结构,打乱了正常的热秩序,破坏了稳定的热结构,必然会导致人体气、液状态的改变和“汗”的改变。

再者,凡病从阴阳关系来讲,皆是阴阳失衡的结果。而中医也早就有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肿瘤的认识,认为肿瘤是机体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的产物。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其根本是体内津液的停聚而形成的不通之物。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肿瘤的实质是体内的津液“阳化气”不足、日久积滞而形成的有形之体。

2.2 治则治法

当人处于疾病状态时,人体热力学结构发生变化,则运行周身的气、液态物质(气、血、精、津液)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反之,当人体气、液态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人体热力学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简单来说,汗是由体内气、液2种状态的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因此,汗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改变体内气、液物质状态的过程,即改变人体热力学结构的过程。在中医理论中,也存在类似的理论。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本质就是调节阴阳并使之平衡。《灵枢·刺节真邪》说:“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说明汗出就是人体阴阳根据体内外变化交感和合、自我调节的表现之一。汗法正是利用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对疾病状态下失衡的阴阳关系进行调整。

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基于人体热力学,肿瘤的病理本质是气液状态的异常改变,尤其后期呈现以“阳虚”为主的全身虚损状态,故其治疗以“扶阳”为主,即调动全身阳气,使其布散周身,力求达到一个全身温通的状态,即全身的水液无阻碍通行周身的状态。

针对肿瘤病证,不论是改变体内气、液物质状态,还是调节阴阳,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均可使用汗法。

3 微汗法治疗肿瘤

3.1 理论来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中医认为阳主动而散,可以促进万物的气化,使脏腑发挥其正常功能,化阴性、有形之物为气。又《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阴盛。以上都是“扶阳法”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肿瘤患者多阳虚,尤其是中后期患者。微汗法的目的不在于驱寒邪,而在于激发阳气以解寒凝、化包块。

3.2 治疗机理

“阳加于阴谓之汗”,肿瘤有形之体为阴,“阳化气”之后则以“汗”的状态存在。这里的汗不仅指显性的汗,也指肿块逐渐变软消散这一有向过程中的所有状态。

微汗法作为广义汗法的一种,是指运用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来调和阴阳使之“汗出”的一种和缓、兼顾攻补的治疗方法。张锡纯有云:“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之。”此处所述之微汗法,即以调和阴阳为根本而进行的温阳、布阳、激发阳气之手段。

采用微汗法一是须强调肿瘤本质属虚,不耐峻猛,力求轻微和缓持久;二是“汗”非特指显性的汗,也包括肿瘤“阳化气”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三则“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使阳气布散全身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手段。

《医学心悟》曰:“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皆宜消导发汗。”发汗原无定法,八法皆可为之,但辨证准确为前提。故在临证中,力求做到审证求因,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微汗法为基本治法并加减他法。

4 总结

目前来说,中医微汗法论治肿瘤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尚有欠缺,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笔者认为,因微汗法兼顾攻补且和缓持久,八法皆可为之。针对肿瘤患者而言,可以做到从全面、整体的观点出发,扶正祛邪,激发阳气,以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故临床使用前景较好。

[1] 李洪娟,董继鹏,沙莎,等.证候热力学研究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53(1):42⁃45.

[2] 李士懋,田淑霄.汗法临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3] 周仲瑛.中医内科[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47⁃448.

[4] 刘庆,李忠,黄佳琴.中医肿瘤临证思考与发挥[J].中医学报,2014,30(5):630⁃632.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Tumor by Micro Perspiration

YANG Yi⁃qi,You Feng⁃m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Sichuan Chengdu 610075,China)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of body thermodynamics through TCM theory and“then the sweat of Yin and Yang interaction“to choose“sweat”as a measure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And according to the“Yang transforming qi,Yin shaping up body”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the deficiency of Yang transforming qi”is the root cause of tumor formation,adopted to slight sweating method whose aim is stimulating the yang qi for treatment.To form a complete theory about“slight sweating method”system.

Human thermodynamic;Sweat;Yang transforming qi,yin shaping up body;Slight sweating

R273

:A

:1006⁃3250(2016)10⁃1312⁃02

2016⁃03⁃17

四川省中医局项目(2014E063)⁃基于伏气温病理论的放射性肺损伤中医临床治法研究

郑 川(1981⁃),四川自贡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肿瘤免疫与中医药调控研究。

:杨亦奇(1990⁃),女,山西潞城人,医学硕士,从事肿瘤病证治法与方药研究,Tel:18200514901,E⁃mail:1192457981@qq.com。

猜你喜欢

热力学阴阳阳气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热力学第一定律易混易错剖析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胡桃醌染发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活塞的静力学与热力学仿真分析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