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节点上中国妇女生存状况的全景式再现——评《1950年的中国妇女》

2016-01-28安志伟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妇女

安志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历史节点上中国妇女生存状况的全景式再现
——评《1950年的中国妇女》

安志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1950年的中国妇女》一书,通过1950年这个历史的横切面展示了中国妇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该书角度新颖、论述全面、内容深刻、富于启发,是妇女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关键词:历史节点;中国妇女;1950年;生存状况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的动荡与飘摇、变革与发展中,不再仅局限在家庭内部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而是开始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施展才华与抱负,努力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半边天”。妇女运动与妇女解放的种种努力,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一年得到了更有力的推动。刘晓丽研究员的《1950年的中国妇女》(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版)从1950年这个具体的历史节点入手,对中国妇女的状况与变化展开了全景式的研究。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耳目一新的气息。可以说,《1950年的中国妇女》是一部角度新颖、论述全面、内容深刻、富于启发的妇女理论学术著作。品读再三,觉得本书有不少优点和创建。下面从3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评述。

一、切入视角的新颖性

历史学著作以历时顺序结构全书的不少,这非常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便于人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但是看到《1950年的中国妇女》的书名,感觉它与其他的大多数历史学、妇女理论著作不同。它不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来揭示中国妇女参与社会的状况,而是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节点——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整年,来考察中国妇女的生活。这样的视角,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的影响。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自问世以来,读者众多、评价不一,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有心的作者可能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可以单独一个年份来作研究的,不仅仅是万历十五年,还有许多类似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本书在受到黄仁宇的启发之后,也采用这种“年份叙事”的方式来透视和解读中国妇女问题。

在近现代史领域和妇女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这一视角来论述是很有创新性的。《1950年的中国妇女》是以年代为切入点的,从书的题目看类似于《万历十五年》,但是仔细读来与《万历十五年》又有所不同。《万历十五年》写的内容选取的是在这一年中的一些点,通过这些关键人物和事件的点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阐述作者的大历史观。作者为了揭示万历十五年的中国社会,有的时候也会回溯一些人和事。而《1950年的中国妇女》则是在1950年这一纵向的时间点上,全景式地反应中国妇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与《万历十五年》完全不同的地方。

以往的研究中,以某一个时段论述中国妇女问题的著作、论文比较多,影响较大的比如夏晓虹的《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20世纪50年代跨度十年之久的中国妇女社会生活状况进行过研究[1](P2)。在妇女理论研究领域,本书出版之前还没有类似角度的著作。可见,以一个具体的年份切入研究中国的妇女社会生存状况,确实是本书极具创新之处。

二、论述范围的全面性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整年。新中国的许多妇女政策、法律法规其实是在这一年才正式向社会公布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正式公布,这一年还是妇女扫盲运动的起始之年。除此以外,前一年已经部署的部分与妇女有关的重大决策也在1950年才有了实质性的推进,比如北京、天津消灭妓女的运动在1950年1月才开始正式实施。对于广大中国妇女来说,1950年确实是一个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转折点,“在1950年之前,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紧密相连;从1950年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1](封底)。可见,选择1950年作为中国妇女生存状况的切入点,上联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下联系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个时间点的选择是非常巧妙和有价值的。通过1950年这一个特殊的年份,把中国社会的转折和跨越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抓住了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转折点,因此围绕这一转折点进行的论述也就顺理成章了。

把目光锁定在1950年,作者围绕中国妇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许多重大的国家大事、国际交往都在陆续推进。与妇女有关的重大决策虽然也在陆续推进,但是比起那些更为宏观的国家大事来,妇女发展问题在这短短的3个月之内只是有了一些原则性的政策,还没有更多的具体推进。但是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妇女问题,1950年伊始,与妇女发展有关的各项政策、法规就陆续开始研究并出台,许多与妇女发展进步有关的措施也开始实质性地向前推进。这些政策与新中国除旧布新的景象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年当中的许多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直接奠定了新中国妇女工作的基础。比如第一部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保障婚姻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婚姻关系的具体法律,其中的许多条款都是为了保护妇女的基本权益而写进法律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1950年开始推进的妇女扫盲和妇女参政议政、妇女参与土地改革等,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妇女要想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首先必须学文化、有知识,只有用文化知识武装头脑,才能接触和了解到各种报刊、文件,才能自己去主动学习各种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妇女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的权利。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直接推动了妇女参与社会发展,带动了新中国妇女的独立自主。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标志着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巩固。而中国妇女走出国门和妇女话语权的确定,则充分展现了她们在新中国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了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当然这一年的妇女工作虽然在顺利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此作者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态度,并不掩盖矛盾和问题,而是在书中如实交代问题所在并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1950年的中国妇女》就是这样,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入手,把1950年当年妇女工作的所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样的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龙须沟》。在这两部话剧中,场景基本不变,人物轮番登场,各色人等的表演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新旧两重天。《1950年的中国妇女》也是如此,它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轴,通过作者的精心描绘,一幕幕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全部展开之后就是一幅生动的全景图。这样,尽管人们看到的是1950年的中国妇女,实际上通过对这一年的观照,对中国女性以往的回溯和对明天的展望就非常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了。

三、研究内容的深刻性

1950年在中国妇女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1950年的许多重大事件或者重大部署,并非当年的匆忙决定,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全书的第一章,作者还特意安排了“新中国的第一年”作为专门的章节,来讨论新中国第一年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第一年的妇女工作,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宏观的背景下展开的。而且,1950年的妇女工作还应该触及到之前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妇女运动,新中国的妇女工作正是以这些背景和缘由为基础展开的。因此,《1950年的中国妇女》虽然是重点论述当年的妇女工作状况,但也花了一定的篇幅对之前几十年的妇女解放和妇女运动的相关事件、活动进行了简单追溯。比如在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实施时,就对其的形成进行了历史回溯(第14~26页)。这样,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婚姻法》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就揭示出来。从这些国际国内形势的介绍中,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政策在1950年作出重大调整的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这就为后面的具体论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其他的章节中也是如此,作者追根溯源地把背景介绍清楚,1950年的政策和措施就很清楚明了了。

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作者也是尽量做到深入探讨、精益求精。比如在对于题目的斟酌上,《1950年的中国妇女》,为什么用“妇女”而不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女性”一词?作者介绍,女性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性别概念,而“妇女”这个概念更加强调的是社会生产与妇女之间的紧密联系。虽然现代的妇女研究领域经常使用“女性学”一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妇女和社会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妇女解放必须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和获得经济独立这样的途径。因此“妇女”是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理念的政治化词语,而“女性”和“女人”等同义的词语都没有这一层含义。在权衡之下以“妇女”命名,突出女性参加社会生产来获得自身解放与独立这样的含义。通过这种命名的探讨,也揭示了全书的宗旨和目的。再比如,在论述妇女参政议政的相关内容时,为了直观地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参政议政的具体情况,作者把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中的女性全部找出来,并且从机关、出生年份和家庭背景、最高学历、婚姻状况和配偶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任职等几个方面、几个角度直观地予以说明,显得非常严谨,要说明的问题也在这些详细的信息之中不言自明了。类似这样的从小处入手深入挖掘,然后对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之处在书中很多。虽然本书讲述的是新中国妇女发展的宏观议题,但是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往往特别注重具体小问题论述的深刻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许多相关问题的深刻见解。

四、余论

新中国的妇女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动下当家作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1950年的政策和举措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工作的基本格局和样貌。本书对1950年中国妇女状况的研究,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1950年前后所架构的与妇女发展有关的政策、法令、措施,影响了新中国了几十年发展,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对1950年妇女发展状况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把握好当下的妇女工作。本书的读者群体还可能包括更广泛的人群,如果对1950年涉及中国妇女的这些政策、法令的历史影响和当下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更多地阐述一下就更好了。当然从笔者的角度看,这本著作在时间纵轴的节点上选取了1950年,然后从这个横切面出发展开论述,已经带来不少新的观点和启示。一本著作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有创新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刘晓丽.1950年的中国妇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图书评论·

Panoramic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Women’s Living Conditions on the Historical Nodes

——About The BookChineseWomenin1950

AN Zhi-wei

( Sh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The Book Chinese Women in 1950 shows the real situation of Chinese women’s social life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year of 1950 is taken as the historical node. This book is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theoretical women’s research for its new approach, comprehensiveness, great depth and provoking statements.

Key words:historical nodes; Chinese women; the year of 1950; living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I1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5)06-0093-04

作者简介:安志伟(1979—),男,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山东女子学院女性与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07

猜你喜欢

妇女
韩国妇女:反对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那时的妇女哪有地位啊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